<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新教师能够迅速融入教学团队、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经校领导研究决定,举办2025年4月特色教学活动,活动旨在通过师徒“共上一节课”,在真实教学情境中交流、互动,切实有效地提升新教师的业务素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在首席教师引领下,高中生物组积极投入到此次活动中来。侯宁、杜志花、郭嘉鑫、徐姝、梁如楠五位老师担任本次活动的主讲教师,高中部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课后积极参与评课,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b></p> 阐设计思路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侯宁老师:本节课以高三二轮复习为主,以【考情分析】为主线,【课标要求】和【能力要求】为抓手贯穿整节课。首先,该部分内容的命题以选择题为主。常以特定细胞或细胞器中多种物质协同转运的文字或图例为情境,考查学生利用教材知识准确辨析这些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其次,理解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并通过分裂实现增殖;物质通过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出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阐明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最后,举例说明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概念和比较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方式的异同点,判断其运输方式以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 杜志华老师;本节内容以抗虫棉的真实情境引入,最终通过模拟实验回扣情境,实现故事的闭环。首先,通过已学知识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具有相应的基因,就可以合成相应的蛋白质,但是基因和蛋白质合成场所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如何建立联系?引导学生作出合理猜想:需要中间信使作为媒介发挥传递信息的作用。然后,借助科学史的系列实验素材,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逐步认识到基因的表达经过转录和翻译 2 个过程,用科学实验证据证明学生的猜想,进而构建模型。学生利用模型进行“抗虫基因的表达”模拟活动,使得对概念理解得以强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郭嘉鑫老师:本节课关键在于让学生通过真实案例理解基因工程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围绕“目的基因获取—载体构建—受体细胞导入—检测与表达”的核心流程展开。分别讲述在农牧业、医药卫生领域和食品工业方面的应用,期间让各小组分享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展开小组合作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解决案例中的技术逻辑。课后延伸社会调研,与家人讲述转基因的正确认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 梁如楠老师:本课以“DNA鉴定助力寻亲”为真实情境,贯穿“结构功能观”核心素养培养,构建科学史探究-模型建构-社会应用的学习路径。基于一系列科学史资料还原沃森、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思维过程,通过问题链驱动学生分析DNA的衍射图谱、查哥夫法则等关键证据;采用低成本打印纸教构建模型,动态模拟两条链的反向平行结构与碱基互补配对,破解空间认知难点;在寻亲情景之下,阐释DNA的稳定性、多样性与特异性;通过课堂训练检测学习效果。最终回归寻亲情景,通过寻亲结果揭示隐藏在DNA结构中的奥秘,进行价值升华,体现学科育人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徐姝老师:复习第一节的3个经典实验进行导入。新授第一环节以科学史为线索展开模型建构。通过时间轴梳理关键发现:从早期对DNA成分的认知到查哥夫法则揭示碱基比例,重点呈现富兰克林的X射线衍射图对双螺旋的启示,以及沃森、克里克整合证据建立模型的过程。随后开展小组模型制作活动。第二环节采用"观察-描述-提炼"模式总结模型特点。引导学生从化学组成、空间排布、键能差异三个层面归纳:反向平行双链、外侧磷酸骨架与内侧碱基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磷酸二酯键方向性等核心特征。最后通过习题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巩固练习。</span></p> <p class="ql-block"><b> 在此次活动中,师父们也针对徒弟的课进行点评。</b></p> 释教学活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陈雅娟老师评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 侯宁老师在《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一课中:1. 高考命题导向:以近5年全国卷/省卷真题为蓝本,提炼"物质运输"高频考点:例如:载体蛋白特异性(2022湖南卷12题)、 跨膜运输与代谢联系(2023新课标18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2. 思维建模策略:构建"四维判断模型":① 浓度梯度方向 ② 能量需求 ③ 膜蛋白参与 ④ 物质大小/极性;开发"易错题解题路径图":特别标注"协助扩散与主动运输的速率比较"陷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3. 能力提升路径:设计"实验探究→数据分析→结论表述"三阶训练:分析"低温影响神经纤维静息电位"实验方案;处理"植物根系离子吸收速率随O₂浓度变化"曲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白晓璟老师评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 杜志花老师 以"抗虫棉"这一经典基因工程案例导入,最终通过模拟实验回归情境,形成"问题-探究-应用"的闭环,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并强化知识的迁移应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增加"原核与真核基因结构比较内容,为后续"基因工程中真核基因在原核细胞表达"的难点埋下伏笔。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 建议增加形成性评价:如让学生绘制"抗虫棉培育中基因表达关键步骤"的思维导图,或设计"使大肠杆菌表达人胰岛素"的简易方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李成平老师评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郭嘉鑫老师《基因工程的应用》这节课:1⃣️从教学内容来看,知识讲解系统全面,不仅阐述基因工程在农业、医药、环保等领域应用实例,还深入剖析背后原理,让学生理解现象与本质。拓展延伸方面也引入了很多前沿科研成果,拓展了学生视野;2⃣️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转基因作物培育过程、基因药物研发成果等图片,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课堂互动也很出色,设置多个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分享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基因工程的资料,探讨基因工程的利弊,培养批判性思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郝琪老师评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梁如楠老师《DNA的结构》以DNA结构建构过程中的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科学史内容为主线,补充了大量教材上没有的科学史内容,丰富了学生对于科学发现过程的认知,并利用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来建构结构,培养了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推理能力,有利于科学思维核心素养的形成。在课堂的讲授过程中,一直强调DNA的结构是与其功能相统一的,有利于生命观念核心素养的形成。而且在情境构建时,选择了“杨妞花寻亲”这一社会热点事件作为导入和结尾,可以帮助学生关注社会议题,基于生物学知识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整节课讲述知识准确,内容推进前后逻辑一致,紧扣核心素养,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和建构了DNA的结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李文瑞老师评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 徐姝老师《DNA的结构》以“经典实验导入—科学史建模—特征提炼—习题巩固”为主线,将知识建构与思维培养深度融合。科学史线索通过时间轴串联关键发现,凸显富兰克林衍射图的证据价值与沃森、克里克的模型整合思维,小组模型制作落实“做中学”,强化空间结构认知。“观察—描述—提炼”模式从化学组成、空间排布、键能差异三维度拆解抽象概念,突破“反向平行”“碱基互补配对”等难点,符合高中生认知规律。整体设计兼顾知识逻辑与探究特质,若融入3D建模等现代技术,可进一步提升课堂直观性与参与度,是一节体现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优质设计。</span></p> <p class="ql-block"> 师徒携手是我校一项优良传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目前青年教师队伍庞大,师徒共进,继续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