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书院,这座位于江苏无锡市解放东路867号的古代著名书院,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div> ——题记</div> 春景日浓,与朋友相约前往无锡东林书院参观。 <p class="ql-block">在去往东林书院的路口,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上书“东林旧迹”四个大字。据史料记载:石牌坊立于乾隆五年(1740年)。</p> 来到东林书院,在踏入书院的瞬间,仿佛时光凝固了。 <p class="ql-block">这座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年)的江南知名学府,距今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了,它的创始人是北宋时期的杨时。那首家喻户晓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出自于东林书院。</p> <p class="ql-block">穿过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石牌坊”。石牌坊通高7.24米,采用的是三间四柱五楼的构造,石牌坊上写着“东林书迹”四个大字。石牌坊是东林书院的标志性建筑和象征,使得书院显得更庄重古朴。</p> 牌坊的背面书写了"后学津梁”四个大字。 <p class="ql-block">跨过石牌坊,就是半圆形的泮池,它如同一面古镜,倒映着天光云影。这座明代月河的遗迹,虽经后世改建,仍保留着“教化如春风化雨”的象征意义。“泮池”,也被称作“月河”。</p> 过了泮池就来到了“东林精舍”。 <p class="ql-block">这里原是东林书院最早的大门,门上的砖雕刻有“洛闽中枢”四个字,是清朝乾隆年间的遗物,也是书院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在东林精舍后面就是“丽泽堂”,这个堂名是由东林书院的首领顾宪成取的,大意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人。</p> 穿过了丽泽堂就来到了“依庸堂”。 <p class="ql-block">依庸堂是东林学派的核心建筑,因“依乎《中庸》”得名,却以书院首领顾宪成手书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名联闻名天下。</p> 现在看到的这副对联是由现代作家杂文家廖沫沙手书。 <p class="ql-block">绕过依庸堂,后面的“燕居庙”庄重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燕居庙”是书院祭祀孔子的专祠。这座祭祀孔子的祠堂,虽无学宫“大成殿”的威严,却以“申申如也”的闲居之意,展现了民间讲学的自由精神。</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燕居庙来到书院的花园,名叫:“寻乐处”。</p> “寻乐处”是东林书院求学者的休憩地方,也是书院的学生和老师的课外活动场所。 <p class="ql-block">站在花园的池塘边眺望,一股浓浓的江南园林韵味扑鼻而来,很是静美。</p> 这是书院的长廊,长廊将书院的主体建筑连接一起,方便内部通行。 <p class="ql-block">出了长廊,漫步至书院北端的“道南祠”,道南祠的清幽令人驻足。</p> <p class="ql-block">“道南祠”是祭奠书院创始人杨时的祠堂,祠堂内不仅供奉着“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更承载着理学南传的历史使命。</p> 道南祠旁又有一方小院,在院子的中间有一座凉亭,名叫“正心亭”。 “正心亭”里悬挂的匾额是纪念无锡历代科举中的优秀考生。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可以看见一座长廊凉亭,名叫:远经亭。</p> <p class="ql-block">坐在凉亭的“妙观”匾下,可以看到河对岸的“东林旧迹”牌坊。</p> <p class="ql-block">结束东林书院的参观,门前留了个影。</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书院的牌坊被染成了金色。从杨时的“程门立雪”到顾宪成的“清议天下”,东林书院始终在历史长河中,以朗朗书声回应着时代的召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谢谢你的关注和欣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2025.4.18</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