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正在消失(142)抖墙屋

张光友

<p class="ql-block">  【内容提要】抖墙屋,就是墙体全用黄泥或红泥夯抖而成的一种住房,墙体厚实,百年不蚀。筑墙时不用砖块,不用砂浆;更无钢筋水泥。建筑主材,辅料,模板全部就地取材,用料简单,成本低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抖 墙 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岁月中,自从有巢氏发明了第一间房屋后,人们总是在不断地摸索,利用既有的资源,使自己居住的更舒适,江南一带的农村,多数人都是利用泥巴制砖然后砌屋,但对于居住在山村旮旯、且取泥都困难的人们而言,用砖砌屋无疑是望梅止渴,但他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也找到了一种就地取材造屋的好方法,抖墙屋。</p><p class="ql-block"> 所谓抖墙屋,就是墙体全用黄泥或红泥夯抖而成的一种房屋形式。不用砖块,不用砂浆;更无钢筋水泥。建筑主材,辅料,模板全部就地取材,用料简单,成本低廉。</p><p class="ql-block"> 旧时山区农村建抖墙屋,与平原农村砌土砖屋,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别样不一。相同的是关于屋场的选址和动土的日子,都要严格按照有关程序操作,譬如请风水先生和选黄道吉日。不一样的是,抖屋时一般的抖匠师傅只是一组二人,抖墙的进度也不能一气呵成,在墙体安上楼枕后,要歇工三至五天,因此,彻抖墙屋一般都需十天以上才能完工。</p><p class="ql-block"> 抖墙屋动工的日子一般选择在立秋后,此时,天气好,少雨水,农村的农活也大体可以歇息一段时间,人们有空闲时间来打理它。</p><p class="ql-block"> 建造抖墙屋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模夹板和抖棰。模夹板由两块2×0.5米左右的长方形侧板,两块0.3×0.4米的端板,八根起固定定位作用的横杆组成。首先,在石块垒砌的基础之上,架好侧板和端板,把八根横杆分为两组,装拼在模板的左右两端,把模板固定,用吊锤墨线校正垂直和水平。其次,把取好的泥土用撮箕装填在模板所形成的长方体空间里面,装填一层,就用抖棰夯实一层,直到泥土夯满模板为止。为了使墙体牢固和稳定,还要取一些长条树棍枝条夹杂在墙体里面。抖棰用直径0.1米、长度1.5米左右的圆木,加工成中间小,两头大的纺锤形状。每夯完一段,再取下模板,夯下一段。同时,在抖墙夯土的过程当中,把门窗架以及房梁等安装固定在设计位置,这样一段一段、一层一层抖夯,完成四周以及隔墙墙体,直到达到房屋所需要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抖墙屋的原理,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建筑工程中的墙体浇注,其具体操作流程是:</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夯土墙的用料。土墙以土为材料,土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土墙的坚固性。建筑夯墙屋的户主,所在的地方山多,可就地取材。一般选用黏性较好含砂质较多的黄土,如果黏性不够,还要掺上"田岬泥"(又称"田底泥",即水田下层未曾耕作过的黏土)。一般净黄土干燥后收缩较大,夯成土墙易开裂,含砂质则可降低缩水率以减少土墙开裂,有的掺合旧墙的泥土(老墙泥)也可以减少土墙开裂。掺黏土是为了增加黏性,保证墙体的整体性与足够的强度。由于各地方土的含砂量千差万别,因此黄土、黏土及老墙泥的配合比例完全由经验确定。通常不能直接使用生土,而要把生土与掺合的田底泥等反复翻锄,敲碎调匀,而且翻锄得越仔细、堆放的时间越长越好。这实际上是促使土壤中的腐殖质通过发酵流失(俗称"熟化"),这样的泥土版筑成的土墙强度高且不易开裂。</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墙身的构造处理。墙脚用卵石干砌以防雨水浸泡。墙厚从底层往上逐渐减薄,外皮略有收分,内皮分层退台递收,一般每层减薄3至5寸(约10-17厘米),这样在结构上更加稳定,又减轻了墙身的自重。为增加墙身的整体性,土墙内还要配筋,即在水平方向设置"墙骨"。通常的做法是将毛竹劈成一寸多宽(约3-4厘米)的长竹片,作为竹筋夹在夯土墙之中,墙的高度方向每隔三四寸(约10-13厘米)放一层竹筋,其水平间距约6至7寸(约20-24厘米)。也有用小松木枝、小杉木枝作墙骨的。两枋之间配长的竹筋拉结,称之为"拖骨",即在模板底伸出,比模板长一二尺(约33-66厘米)。由于夯筑中上下枋之间在各层均错开以避免通缝,所以加上墙骨、拖骨的拉结使墙的整体性大大增强。</p><p class="ql-block"> 在外墙的转角处还要特别布筋加固,即用较粗的杉木或长木板交叉固定成"L"型(当地称"勾股"),埋入墙中,通常每三"版"土墙放一组"勾股"拉结,以增强墙角的整体性。</p><p class="ql-block"> 抖匠师傅在夯土墙施工中,积累了一套科学的夯筑方法,亦称为舂法或捣法,其操作要分三阶段完成:首先是沿墙的厚度与长度两个方向间隔2至3寸(约6.6-10厘米)舂一个洞,每个洞要连舂两下,称为"重杵";然后在每四个洞之间再舂一下,称为"层杵",最后才舂其余的地方,"重杵"的目的是把黏土固定住,才能确保舂得密实,如果无规则地乱舂,黏土挤来挤去,厚度这么大的土墙就很难夯得均匀,夯得结实。夯好之后还要用尖头钢钎插入土墙,通常凭经验以钢钎插入的深度来判断土墙夯筑的密实度,这种严格的检测手段也是确保土墙质量的重要环节。</p><p class="ql-block"> 土墙的夯筑是分阶段有序地进行的。乡下房屋每层的层高约3.6米,通常分两个阶段夯筑:第一阶段夯筑八版,每版高40厘米,即到了装楼枕的高度后,停一段时间,第二阶段待墙体干燥到一定程度,再夯第九版,随之在土墙上挖好搁置楼板楼枕的凹槽,槽的深度视楼枕的大小有所变化,以保证楼面的水平。搁好楼枕后,不等墙体干燥即可重复以上两阶段夯筑法,夯筑第二层楼,直到顶层。这样分阶段夯筑,不仅便于挖槽,使搁置楼枕时墙体有足够的强度,而且又能配合农家耕作季节,分阶段地借空隙施工。</p><p class="ql-block"> 因为土墙高度大,又有相当的厚度,由于自重和上部荷载的作用,以及本身干燥过程的收缩,整个墙体在施工过程中变形是比较大的,因此如何保证墙体变形之后仍能保持垂直,这是夯土墙施工的一大难点,除了施工中不断检测之外,匠人们从实践中摸索出一套保持土墙垂直的经验。由于日晒和风吹的作用,土墙的两个面干燥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向阳面即先干的一面较硬,后干的一面相对较软,在巨大的自重压力作用下,后干的一面压缩变形较大,因此土墙会倒向后干的一侧,民间把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太阳会推墙"。因此他们在夯筑土墙时,依照常年积累的施工经验,会有意识地使土墙微微倒向朝阳的一侧,这样,待土墙筑好之后会自动调整为垂直。</p><p class="ql-block"> 检查整个抖墙的质量好坏,有一个直观的指标,即在上梁之前,人站在垛子上,会感到墙体有轻微的摆动,这种摆动证明,整个墙体结实且没有走样。</p><p class="ql-block"> 现在,所有的乡村都通了公路,这为乡下的人们使用现代建筑材料提供了可能,抖墙屋从此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