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饼之情

秋月寒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吴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天晚上我家的晚饭是烙油饼,真是好吃极了,大快朵颐的油饼,想起了50年前插队榆中接驾嘴时在社员牛化林家吃的“油弧漩”,那是用胡麻油烙制的柔软舒适,清香有味的油饼,轻易老乡家也很少烙制,一般是家里来贵客,不是一般的亲戚就烙饼。原因是社员生活水平低,粮食紧张,重要是油弧漩费油,而胡麻油家家都守口如丝,轻易不烙油饼。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也很少烙油饼,一家人就我一人有“恋饼”情结,喜欢食用大饼之类的面食,在南京经常走街串巷,寻找那些接地气的家常小吃,主要就是烧饼,南京城南的烧饼早已闻名,老南京人似乎离开不了烧饼夹油条,喝豆浆的早点,还有鸭油烧饼,如现在街上常看见的“小郑烧饼”,现在未居南京却总想着这一口嗜好,每次家人从南京过来总会叮咛他们携带南京的烧饼过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自己也会动手烙饼,总是技艺粗糙,烙不出糯软喷香的油饼来,可能自己和面的诀窍掌握不到位,烙出的饼不柔软,饼发硬,我也不知是什么地方出了差错。烙饼好吃却难做,却不影响我品尝家人所烙的喷香的油饼。这种香是简单的,直接的。能立刻刺激脾脏,让人放手一搏。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吃饼就得用手,双手捧着,热热的,烫嘴烫舌,连叫声好都没空,顶多就用点头表示。这样的饼吃起来是幸福的,这与小时候,我家经常在小西湖去硷沟沿的西南角处,一家叫“四如春”的饭店,因为饭店隐蔽在小西湖不显著的角落,恐怕人们很少回忆起这家饭店,我对它记忆深刻是我总会被家人委派去购买这家烙制的葱油饼,一斤为三毛钱,这样的价格已经算贵的,好像当时的一斤白面锅盔才八分钱一斤。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这家饭店的油饼一张很大,约有两斤,一般家人都是买一斤,在一张饼上对折切一刀,然后用中国青年或人民文学,再就是新观察杂志撕扯下来的纸包裹着热气腾腾的油饼,如是今天简直不可思议了。可那时真是这样“包装袋'”成为人们屡试不爽的包装,谁也没有微辞,甚至猪头肉,卤大肠都是用旧杂志期刊作为食物包装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家很少做发面饼,那样很麻烦,一般都是上街去购买发面的烙饼,这在北方城市是经常的事情,但要到南方城市里却很难找到发面大饼,合肥有一种“阜阳大馍”的,是烙制的,但却是馒头,不是饼。合肥这座有点北方风味的城市,街头散布无数小车装载一个油桶似的煤炉,这是用来烤制烧饼的,合肥的烧饼很简单,没有南京那边烧饼要讲究油酥,制作精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合肥的烧饼相对简陋,像是河南或山东的面饼,却没有那边烙饼的厚实,就是薄薄的一层面,在圆筒的炉子里烤制的一面焦黄,如遇见手艺精湛的老师傅所做的烤饼,也挺好吃,我常游泳回来,路过桐城路菜市场边上一家老夫妻所开的烙饼摊,购买一枚烤饼,一面骑车行走,一面咀嚼着新鲜出炉还带着热气的烧饼,吃了多年,觉察到合肥做烧饼的还就是这家烧饼好吃。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头烧饼不像别人家,一天到晚的售卖却卖不出去,那种四处游走的售卖方法,似乎越发不讨人喜欢。而这对老夫妻的烧饼摊,就有这么牛气,上午和下午只卖几个钟点,过时不候,你去晚了一点,只能看见他的摊位高高挂起了门板,摊位也会这样牛气,看来也与老夫妻烧饼的名声好有直接关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