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亭 <p class="ql-block">苏州四大名园分别是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这四座园林不仅代表了苏州园林的精华,更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分别体现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我建议临时加的项目,一是都没去过,二是去文庙和盘门顺路。从宾馆走过去一公里多一点。</p><p class="ql-block">酒店门口路边包子店早饭,馄饨包子。不慎油溅前胸,赶紧回屋换装再行出发。</p> <p class="ql-block">作为苏州园林的一部分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外水内山。</p> <p class="ql-block">高低错落。</p> <p class="ql-block">大专家说,中国园林就是挖湖堆山,浅显易懂。</p> <p class="ql-block">居高临下沧浪亭。</p> <p class="ql-block">充满想象。</p> <p class="ql-block">临漪品茗。</p> <p class="ql-block">大名鼎鼎。</p> 苏州文庙石刻博物馆 <p class="ql-block">苏州碑刻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府学文庙内,是一座收藏、研究、陈列和复制古代碑刻的专题类博物馆。博物馆馆舍苏州文庙府学始建于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1986年10月,苏州碑刻博物馆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苏州碑刻博物馆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757平方米。</p><p class="ql-block">苏州碑刻博物馆基本陈列包括“四大宋碑陈列”、“大成殿孔子文化陈列”、“清代苏州工商经济碑刻陈列”、“古代书法碑刻陈列”、“明伦堂范仲淹与府学陈列”、“儒学碑刻陈列”、“古代农业经济碑刻陈列”、“现代书法碑刻陈列”、“德善书院陈列”、“清风堂廉石文化陈列”等。2018年10月,苏州碑刻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有点北京孔庙国子监的派头。</p> <p class="ql-block">门前泮池。</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前左右四块功德碑。记录历次平定外乱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比如。</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代表孔子规制享受皇帝待遇。</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前。</p> <p class="ql-block">我们慕名而来。一批国保“平江碑”!</p> <p class="ql-block">仰慕已久。</p> <p class="ql-block">正点免费解说,善解人意从宋碑开始。听了耐心讲解,知道四块宋碑都很重要精彩,同为国保,不只是平江图。询问1961年第一批国保碑,说是残破不堪,不予示人。稍有遗憾。</p> <p class="ql-block">平江图。为国家一级文物,雕刻于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纵2.84米,横1.45米,记录了南宋时期苏州城的景象。</p><p class="ql-block">《平江图》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刻城市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平江图为宋代平江(今苏州城)城市地图。系南宋绍定二年(1229)郡守李寿明主持刻绘。刻工为吕梃、张允成等人。后因年久,图碑模糊,于民国六年(1917)再次深刻,现存苏州市碑刻博物馆(文庙)。图碑高248厘米,宽146厘米,厚30厘米。其比例尺南北方向为1:2500,东西方向为1:3000。该图刻绘了宋代平江城的平面轮廓和街巷布局,详绘城墙、护城河、平江府、平江军、吴县衙署和街坊、寺院、亭台楼塔、桥梁等各种建筑物,其中桥梁多达359座,河道20条、庙宇、殿堂250余处。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碑刻城市地图。</p> <p class="ql-block">城西南角的沧浪亭、文庙、盘门,城外的运河桥梁吴门桥清晰可辨。</p> <p class="ql-block">图上绘出水体有十种:运河、护城河、城河、湖、荡、江、塘、湾、池。其中以城河最多。城河分布在城内,密集排列,相互垂直。河网交错,是江南水城--苏州的一大特色。苏州古典园林驰名中外,如沧浪亭、拙政园、网师园、狮子林等。有些园林在《平江图》上已有反映,如图上称沧浪亭为“韩园”。在整个城市交通网络中,道路与河道有着密切的关系,基本上与河道对应。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由城河、街道、桥梁组成的一个水陆交通系统对于城市生活、城乡货运、贸易往来、排水防灾、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多种作用。</p><p class="ql-block">洪亮主编《璇玑辞》中载:《平江图》上绘有宗教建筑计80余处,大部分分布在乐桥以北,少量分布在城外。有单体建筑,也有建筑群;有院也有塔,如报恩寺塔(今北寺塔),定慧寺塔(今双塔),以及虎丘云岩寺塔等。这些寺观的位置都在城市中的主要街道,占地面积很大,反映了宗教建筑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风格:此图是在继承中国古代城市地图的传统画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采取了平面与立面相结合的形式,兼顾了地图的平面精度和建筑物的立体效果。城内水道表示得十分详细,大小河道纵横交错,河道与街道相伴而行,突出反映了唐代诗人描绘的“缘波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水桥多。”的水乡风貌。</p><p class="ql-block">历史价值:由于该作者采用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平面与立面相结合的形象画法,使所绘的山丘、城墙、名塔、河水等景物形象直观。而平江城内城、宫城分别以不同符号表示,每座城门均分别绘出陆门和水门。尤为重要的是,该图十分突出地理要素的反映,这正是平江图的特色之处,是研究苏州古城历史及城市规划不可多得的史料。然而,图中街道、城河和一些建筑物未标注名称,是该图美中不足之处。尽管如此,《平江图》仍不愧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碑刻地图,也是世界上罕见的巨幅古代城市图,是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和文化艺术的珍贵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天文图。为国家一级文物,雕刻于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纵2.16米,横1.09米。碑分为图和图说两部分。根据元史记载,南宋政府景祐、宝祐、元丰、崇宁年间曾组织过四次天文观测活动。《天文图》是根据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的测量结果所绘制的。</p><p class="ql-block">该碑以北极为中心,星图画了三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全天的星投影在平面上。小圆代表北极,中圆代表赤道,大圆代表南天能看到的界限。另一个圆代表黄道,其直径和赤道相交,两圆交成24°角。黄赤交点之右上方是春分点,左下方是秋分点。天文图中央还有二条不规则的线代表银河。从小圆到大圆之间还画有二十八条经线 ,并以此把星图分成二十八个不等部分,每部含有一宿,共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各七宿),二十八宿内刻有1440颗星。</p> <p class="ql-block">帝王绍运图。为国家一级文物,雕刻于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纵1.88米,横1米。碑额题有隶书“帝王绍运图”五字,“绍”为“继承”之意。碑图从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开始直至南宋理宗,记录一百九十五君,历经三千五百年,是一幅以帝王更替为脉络的历史年表。</p><p class="ql-block">图说共36行,每行16字,字体为正楷。图说以“自古至今,治不能十一,而乱常八九,为君者亦可以知所戒矣”为论点,规劝大宋皇帝应吸取“治和乱”、“离与合”的经验教训,进而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p> <p class="ql-block">地理图。为国家一级文物,雕刻于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纵1.9米,横1.05米。碑额题“墬理图”三字,“墬”为“地”异体字。碑分为地理图和图说两部分。</p><p class="ql-block">地理图绘制了中国海岸的轮廓、主要山川、河流、湖泊的布局以及长城和各级行政机构——路、府、州的位置。其中路级建制22个,府级建制34个,军级建制44个,监级建制1个。图中所绘江河、海岸的轮廓大致正确。《地理图》标注的山脉共有120多座,江河60多条,行政名410个。</p><p class="ql-block">图说部分共36行,每行22字,书体为正书小楷,作者黄裳。图说以南宋现有版图为例,分析了我国历代政治地理的变迁情况,表达了对金兵侵吞国土的愤慨。另外,在图说后有王致远所书镌刻题记,共47字,简要说明了《天文图》、《地理图》和《帝王绍运图》的刻石经过和缘由。</p> <p class="ql-block">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天地皇城。</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正殿。苏州文庙大成殿,重檐庑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面积共计六百平方米,殿内五十根擎天大柱系楠木。该殿重建于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于2000年大修,2002年5月“孔子文化陈设”落成。</p><p class="ql-block">孔子文化陈设有孔子圣像、“四配”圣像,还有祭孔用的编钟、编磬等“八音”(金、石、丝、竹、土、木、革、匏)乐器、祭器近百件。该陈设还有明清时期《祭孔乐舞图谱》、清代乾隆《苏州府学图》。孔子圣像正中上方悬清代康熙皇帝御书的“万世师表”匾,右上方悬光绪皇帝御书的“斯文在兹”匾,左上方悬嘉庆皇帝御书的“圣集大成”匾。圣像前楠木大柱上分挂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御书的楹联各一对。殿内三面墙壁嵌有清代所刻《石经》、《七十二弟子像》和《孔子圣迹图》、《孟子圣迹图》等著名石刻。</p> <p class="ql-block">苏州府学之图</p><p class="ql-block">苏州府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办地方学府之一,其创立与北宋名臣范仲淹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范仲淹的公益精神:1035年(宋仁宗景祐二年),时任苏州知州的范仲淹原计划将城南一块风水宝地(南园)用作私宅,但听闻“此地若建学,可出公卿”的预言后,他决定捐地兴学,提出“独富贵不如众富贵”的理念,旨在为全苏州培养人才。</p><p class="ql-block">教育改革需求:北宋内忧外患,官僚体系臃肿,范仲淹认为科举取士需以教育为基础,主张“劝学育才”,反对“不务耕而求获”的科举弊端。</p><p class="ql-block">官方批准与建设:范仲淹奏请朝廷批准后,在原南园地块上建立苏州府学,形成“左庙右学”的传统格局。</p><p class="ql-block">首任教授胡瑗:范仲淹延聘教育家胡瑗担任主讲,推行“分斋教学法”(苏湖教学法),注重实用人才培养,奠定了府学严谨的学风。</p><p class="ql-block">“东南学宫之首”:苏州府学是宋代规模最大的地方官学,开创了东南地区兴学之风,被誉为“天下有学始苏州”。</p><p class="ql-block">千年延续:府学原址即今江苏省苏州中学,历经宋、明、清多次扩建,至今校址未变,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罕见的连续办学案例。</p><p class="ql-block">苏州府学的创立体现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其教育理念与实践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官办教育的典范。</p><p class="ql-block">刚刚在沧浪亭出门时遇到的“苏州中学”原来是渊源流长。</p> <p class="ql-block">明伦堂为苏州府学主体建筑之一,于明正德元年(1505年)始建。面宽七间,进深四间,总面积561平方米。明伦堂正中供奉范仲淹彩塑像,高4.6米,重1.5吨,塑像上方高悬“一世之师”匾额,两侧配有范仲淹文官图和武官图。堂内陈列与古代苏州府学教育相关的图文资料、科举匾额、苏州状元进士名录等。此外,明伦堂还陈列了宋代原刻的《竹》《鹤》双碑、欧阳修撰文的《范文正公神道碑》、卧碑《学规》、《吴郡登科提名碑》等碑刻。</p> <p class="ql-block">府学大院两侧边廊都是碑刻。据说有胡瑗订制的学规,未及寻找。不愧石刻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自从到访嘉祥武氏祠之后,汉画石刻就变得眼熟亲切了。看了枣庄拓片展览,少有收获。</p> <p class="ql-block">还是不花钱盖戳处。</p> 盘门 <p class="ql-block">盘门(Panmen),古称蟠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东大街49号。周敬王六年(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所筑春秋吴国都城,盘门为吴都八门之一。因门上曾悬有木制蟠龙,以示镇慑越国,又因其“水陆相半,沿洄屈曲”,得名。</p><p class="ql-block">盘门总体布局和建筑结构基本保持元末明初旧观,水陆两门南北交错并列,总平面呈曲尺形,朝向东偏南10度。</p><p class="ql-block">盘门是元明清三代陆续修建的遗构,是中国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有“北看长城之雄,南看盘门之秀”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瑞光塔。瑞光塔,位于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区西南隅盘门内。</p><p class="ql-block">瑞光塔是一座七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古塔。</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大约于天圣八年(1030年)基本落成。2</p><p class="ql-block">卷三十一记载:“瑞光禅院在吴县西南旧普济院。宜政(宜和、政和)间朱動建浮图十三级,靖康焚毁。淳熙十三年,寺僧重聋,稍复旧观。”后寺塔改为七级,名瑞光寺塔。</p><p class="ql-block">瑞光塔平面呈八角形,塔的朝向为正东。4</p><p class="ql-block">平面的八边形向南偏东8°。残高42.4米,复原后总高53米。</p><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初又一次对瑞光塔进行了加固,并对副阶、平座腰檐进行了复原,使这座近千年的古塔的生命得以延续,为苏州古城风貌增添了光辉。</p><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13日,瑞光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是一个公园,门票四十元。</p> <p class="ql-block">四瑞堂。</p> <p class="ql-block">马道有点滑。</p> <p class="ql-block">内外两层水门,形成小小空间,功用是瓮城。之间有一小门设狭窄陡峭步梯,易守难攻。</p> <p class="ql-block">提升、下放城门的辘轳。</p> <p class="ql-block">城内的河道。</p> <p class="ql-block">吴门桥跨越护城河(大运河)。</p> <p class="ql-block">收放闸门的辘轳。</p> <p class="ql-block">瓮城。</p> <p class="ql-block">旅游团队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小坐期间来了四拨游客,导游尽职尽责。</p><p class="ql-block">狭窄陡峭楼梯通往水面,易守难攻。在这里每个导游解说词都是一样:“手持长矛,来一个,戳一个。来一个,戳一个。”训练有素,一个科班。</p> <p class="ql-block">身体力行。</p> <p class="ql-block">水门外侧。</p> <p class="ql-block">城门楼。</p> <p class="ql-block">大翁城。</p> <p class="ql-block">城墙之上。</p> <p class="ql-block">城门门洞。</p> <p class="ql-block">瓮城出入口。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遗产点。</p> <p class="ql-block">水门洞穿。</p> <p class="ql-block">吴门桥。</p> <p class="ql-block">吴王靠。</p> <p class="ql-block">运河就是护城河,河上桥梁众多。上次在杭州错过了,这是头一次看到水路城门,长了见识。</p> 御窑金砖博物馆 <p class="ql-block">自盘门外打车回到酒店门口,午饭后回酒店休息。3点钟到苏州北站接上匆匆加入团组的眭同学。冒充滴滴未遂,事半功倍。</p> <p class="ql-block">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位于苏州市相城区,是中国首家以展示“御窑金砖”为主题的博物馆,启用于2016年5月18日,占地面积38875平方米,建筑面积15087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截至2016年,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有金砖藏品1439块,藏品的时间跨度从明朝永乐年间到清朝宣统年间。</p> <p class="ql-block">感受质感和温度。</p> <p class="ql-block">窑炉模型示意。</p> <p class="ql-block">全流程展示。</p> <p class="ql-block">进入窑内,体会体会。</p> <p class="ql-block">窑顶摆拍。</p> <p class="ql-block">馆藏。</p> <p class="ql-block">大堂金砖铺地,太阳☀高照。</p> <p class="ql-block">古老窑体。</p> 金鸡湖景区 <p class="ql-block">金鸡湖,是位于苏州老城区东北部、苏州工业园区地域中心部位的湖泊。金鸡湖南面与独墅湖隔李公堤相望,沿湖岸线大部分在娄葑(斜塘)境域,湖东北部分岸线在唯亭(跨塘)境域。金鸡湖属太湖的支流,水域面积7.4平方千米,蓄水量为0.13亿立方米。平均深度1.75米。</p><p class="ql-block">经考古发掘证实,早在五千年前,金鸡湖区域已经有人类活动或居住,金鸡湖东岸的琼姬墩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史前人类祭天用的土坛。</p><p class="ql-block">金鸡湖建有金鸡湖景区,拥有“苏州中心”“东方之门”“音乐喷泉”“文化艺术中心”“月光码头”“诚品书店”“圆融天幕”“国金中心”“望湖角”“李公堤”十大景观。</p> <p class="ql-block">金鸡湖源于春秋时期的琼姬湖,后演变为一片湖荡密布,阡陌纵横的沼泽湿地。直到20世纪90年代,苏州工业园区开始规划建设,将金鸡湖纳入开发、治理范围。1997年开始,园区先后对金鸡湖开展清淤和绿化工作,以金鸡湖为核心打造成为开放式的城市景观公园。</p> <p class="ql-block">随机开车到金鸡湖湖边,小坐感受现代化的苏州。眭同学的无人机一显身手。要是电池充足就更好了。</p> <p class="ql-block">清风拂面。</p> <p class="ql-block">夜色降临,越发漂亮。</p> <p class="ql-block">天色渐晚,彩灯初上。驾车西进,体会山塘。运气不错,停入就近的停车场。</p> 七里塘历史文化街区 <p class="ql-block">摩肩接踵。再多点人就水泄不通了。好久没有到过这么拥挤的场面了。周四的晚上就这样,节假日不可想象。</p><p class="ql-block">网上说晚上来景色好看,可能是叫你好看。</p> <p class="ql-block">苏州七里山塘(又称山塘街)位于古城西北角阊门外,东起渡僧桥,西至虎丘山,全长约3600米(约七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主持修建的千年古街,被誉为“姑苏第一名街”和“吴文化窗口”。 </p><p class="ql-block">修建背景:始建于唐宝历元年(825年),白居易为改善交通疏浚河道并筑堤,故又称“白公堤”。</p><p class="ql-block">历史地位:明清时期为商贸文化中心,有“神州第一古街”之称,2014年作为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传说与符号:相传明代刘伯温为镇压龙脉,在七座桥头设置七只石狸(如通贵狸、白公狸等),形成“七狸山塘”的独特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展览为辅,卖货为主。</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乾隆御笔。</p> <p class="ql-block">欢喜打卡大运河遗产点。“山塘历史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迅速加入大运河打卡队伍。</p> <p class="ql-block">水里人少,路上人多。穿行几百米的街道,都是商店和饭馆小吃,没有原住民,少见历史,更少文化。所谓的历史文化街区,就是人群。这里的喧嚣不太适合老年人,本来想着如无锡清名桥一样就地解决晚饭,无奈匆匆结束游览回城里酒店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