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游 5.探秘宜丰南屏公园 崇文塔人天已不迷 陶渊明故里窥游子

薰衣草

<font color="#ff8a00"><b>江西游 5.探秘宜丰南屏公园 崇文塔人天已不迷 陶渊明故里窥游子</b></font><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从天宝古村踏上归程,师傅稳稳地把车停在桥边,脸上挂着热忱的笑容,抬手为我指引:“从这桥上的阶梯下去,走到河边,再顺着河道走上200来米,就到南屏公园了!” 我怀揣着雀跃与好奇,像即将奔赴一场神秘约会,就此开启了这段满是惊喜的探秘之旅。<br> <br>刚踏入南屏公园的土地,一座直插云霄的高塔便如磁石般,瞬间牢牢吸引住我的目光。我心底笃定,这必定就是大名鼎鼎的崇文塔。我沿着河边缓缓踱步,微风轻拂,送来河水淡淡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接着拾级而上,每一步都带着对未知的期待,终于,站在了崇文塔的跟前。仰头望去,层层叠叠,整整七层,那气势,宛如一位威严的巨人,俯瞰着这片大地,让人不禁心生敬畏。<br></div> 南屏公园作为省级森林公园,宛如一颗镶嵌在城南的绿宝石。南屏山恰似一道翠绿屏障,“南屏”之名由此而来,在悠悠古时,它还有个温婉的称呼——绿秀山。又因为它静静坐落于县署之南,形状恰似文人案前的几案,所以人们也亲昵地唤它“案山”。古往今来,这里一直是人文的沃土,苏东坡、苏辙、黄庭坚、刘辰翁等一众文坛大咖,都曾慕名而来。他们在此留下的千古题赞,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南屏山的历史长卷中,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尽的文化魅力。<br> <br>崇文塔作为宜丰的标志性历史建筑,承载着人们对文风昌盛的美好祈愿,故而得名。如今,它更是晋升为省级文保单位,备受珍视。它始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历经岁月的沧桑与波折,直到康熙五十六年(1717),才终于续建完第6、7两层,前后耗时整整91年,这漫长的岁月里,不知凝聚了多少匠人的心血与汗水,才成就了眼前这座不朽的杰作。<br><br>这座塔为七层八面的楼阁式建筑,采用坚固的砖石结构,高达45.5米,直耸天际。每两层之间都巧妙地设有腰檐与平台,平台上铺着平整的石板,仿佛在邀请人们停下脚步,欣赏这一方天地。各层每面都设有一门,门旁装饰着精致的壁龛式小窗,为这座古朴的塔增添了几分灵动与俏皮。塔壁上抹着5毫米厚的白灰,上面清晰地刻着“崇文塔”和“光绪十九年重修”的字样,这些刻痕,宛如岁月的指纹,记录着它的前世今生。我不禁遐想,要是能登上这座塔,站在塔顶,整个宜丰县城的绝美风光便能毫无保留地尽收眼底,那该是何等的畅快与震撼!<br>  <br>怀着满心的好奇,我迫不及待地走进塔内,然而眼前的景象却如同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我的热情。内墙斑驳不堪,岁月的痕迹触目惊心,更让人痛心的是,还有些不文明的游客在上面肆意乱写乱画,那些丑陋的字迹,就像一道道伤疤,刻在崇文塔的身上,实在是大煞风景。我本满心期待着登上最高层,好好领略一下全县城的美景,感受那“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可绕着塔转了一圈又一圈,眼睛都看花了,愣是没找到楼梯的踪影,心里别提多失落了,就像一个满心期待打开宝藏的孩子,却发现宝藏箱上了锁,钥匙也不知去向。<br> 从创基到现在,崇文塔已经在风雨中屹立了394年,这漫长的岁月里,它像一位忠诚的卫士,又像一根定海神针,稳稳地扎根在南屏瀚峰文化园最东端的耶溪之滨,默默守护着这座千年古县。仿佛正是因为它的坚守,这里才年年风调雨顺、平安顺遂,它早已成为宜丰人民心中的精神寄托,承载着无数的回忆与故事。<br> <br>古往今来,无数诗人墨客被崇文塔的魅力所吸引,慕名登上塔顶,他们的才情在这天地间肆意挥洒,留下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就像《宜丰史话》“八景概览”中记录的两首诗词,<br><br>清·胡亦堂写道:<br>一经峰青江树赊,崇文风日倚晴沙。<br>真疑贝叶传花雨,为想鹦鹉悟浮槎。<br>证入维摩清磬远,坐将兰若白云斜。<br>出郭极目村烟晚,琴罢何心勾漏砂。<br><br>清·吉必兆也留下佳作:<br>离城方里许,一塔隐招提。<br>寺古慈云满,山空慧目低。<br>铺金飞贝叶,鸣玉绕寒溪。<br>坐久诸缘静,人天已不迷。<br><br>这些诗词,就像穿越时空的使者,带着我们领略崇文塔往昔的风采,它们不正是崇文塔魅力的最好见证吗?<br>  <br>在崇文塔的前方,一座崭新的状元坊静静矗立着,它周身散发着新建筑特有的气息,应该是新建不久。我对它的来历充满了好奇,在网上一顿疯狂搜索,眼睛都快盯出了火花,愣是没找到关于这座状元坊的半点资料。<br> 于是我向智能助手求助,可得到的答复却让我有些失望,目前并无公开资料明确显示宜春宜丰县崇文塔前有状元坊,只知道宜丰县新庄镇灵源村是状元姚勉的故里,还有花桥乡白市村厚埠自然村的鲁班坊有明确建造时间记载,建于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孟秋月善士毛应玺重修 。看来这座状元坊的身世,暂时还被一层神秘的面纱所笼罩,只能先把这个疑问小心翼翼地留在心里,期待着日后能解开它的谜团。<br>  <br>带着一丝遗憾,我告别了崇文塔,沿着湖边的木栈道继续前行,我的目标只有一个——寻找陶渊明故居。一路上,走过石拱桥,这个湖就叫渊明湖,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像是无数颗钻石在闪烁。不远处的崇文塔与湖水、拱桥互为映衬。<br> 走着走着,眼前突然出现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桃花源记》的节选,那些熟悉的文字,瞬间把我拉进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再穿过两块刻着字的石头中间的过道,右边几间搭建得颇有古风的茅草屋映入眼帘,屋门上写着“屋舍俨然”四个大字,看到这四个字的瞬间,我心里一阵激动,我知道,我心心念念的陶渊明故里园终于到啦! 陶渊明,那可是东晋时期大名鼎鼎的大诗人,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辰,在中国文学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尊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代表作《归田园居》《桃花源记》等,早已家喻户晓,成为了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br>  <br>在陶渊明故里园的正中央,一座陶渊明的塑像静静矗立着,他目光深邃,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凝视着这片曾经熟悉的土地。坐基四周都刻着与陶渊明相关的文字。塑像背后就是渊明书院,这里也是陶渊明纪念馆的所在地。<br> 没来宜丰之前,我一直以为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也就是现在的九江)人,毕竟语文教材里是这么描述的,而且印象中他晚年也是隐居在九江一带。可到了宜丰陶渊明纪念馆,我才惊觉,原来陶渊明的始家本是宜丰,他29岁才离开这里前往九江,晚年还曾一度回到故乡。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游子归来的身影,心中满是感慨。<br> <br>宜丰,这座充满故事的小城,就是陶渊明的出生地,就在如今的澄塘镇秀溪村(古称安城),这里的“东蓠下” 和“南山”两个地名,历经千年风雨,依旧未改,仿佛是岁月的忠实守望者,静静诉说着当年陶渊明的生活点滴。这里还留存着众多与他相关的遗迹,每一处遗迹,都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那段尘封的历史,让人不禁沉浸在对古人生活的遐想之中。<br>  <br>宜丰县历经多年努力,四处收集史料,筹集资金,终于在南屏公园以东建成了占地一百多亩的陶渊明纪念馆。走进书院,第一感觉竟像是进了一间茶馆,中间的空地上摆满了竹制的桌椅板凳,不过却冷冷清清,不见有人喝茶,空气中弥漫着一丝静谧与冷清。纪念馆正中央挂着“清风亮节”的牌匾,四周墙壁上展示着陶渊明始家宜丰的相关资料,虽说图文并茂,但整个展览看起来还是稍显简陋,就像一本没有写满故事的书,让人有些意犹未尽。<br> 走出纪念馆继续向前,就看到了仙女广场,广场上那座仙女的白色塑像被围了起来,只能远远地欣赏,她那洁白的身姿,在阳光下散发着柔和的光芒,真有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感觉,让人忍不住对她的故事浮想联翩。 再往前走,便是革命烈士纪念碑。它位于园区中央,是一座方塔形建筑,高20.2米,宽4米,整个结构以砖为主,用钢筋水泥混凝而成。碑上仿毛泽东手书体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几个字镀了金,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那光芒,仿佛是革命烈士们的精神在闪耀。这是为了纪念自大革命时期以来牺牲的宜丰籍革命烈士而建,正前方的碑上刻着978名革命烈士的英名,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背面则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看着这些,心中满是敬畏之情,仿佛能看到当年革命烈士们英勇奋战的身影。 南屏公园真的超级大,占地面积达820亩,是江西省规模最大的县级综合性生态公园。我这次只参观了崇文塔、走过渊明湖,浏览了陶渊明故里园,瞻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还看见草坪上停着退役的战机等武器装备,原来还有个军事博物馆。 出了公园,看到路牌上有岳飞路,才知道南屏公园里还有岳王庙,可惜时间不够,没办法再折回去参观了,这就像一场还没看完的精彩演出,留下了些许遗憾。这座公园可太了不起了,它不仅浓缩了岳飞转战宜丰七年的历史和陶渊明故里的精华,还凭借“中国竹子之乡”深厚的人文底蕴,成为了赣西北赫赫有名的观光旅游胜地,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它的魅力。<br>  <br>从南屏公园出来后,我一边走一边打听,目标是宜丰中学。听说那所中学的门楼建筑像小故宫,我满心期待,就怕到时候看到的只是“照骗”。走了足足大半个钟头,双腿都有些酸痛了,终于看到前方有很多穿着校服骑车或走路的学生,我知道,目的地到啦。在等着过马路的时候,我看到马路对面有一块“耀邦路”的路牌,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这会不会和当年的国家领导人有关呢?<br> 眼前便是创办于1923年的江西省宜丰中学的南校门,这可是首批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妥妥的百年名校。这个校门是2015年新建的,大家看看,这建筑,真的像小故宫吗?<div><br><h5>(3543 图50 2025/3/5)</h5></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