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所谓文章、文章怎样写、及其它

由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图片取自网络,谢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作者昵称:由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美篇号:11072621</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先说“文章”</b></p><p class="ql-block"><b> 所谓文章,掰开来讲是两大部份:(一),文。文即意,主旨。就是执笔人把心里要说的话托附于笔墨、寄于纸上,“声音到达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到达”;文字所纪录的岁月苍桑、时空星罗斗转、乾坤挪移,可以流行千年万载。(二),章。章即行文之“章法”。文章的章法不是法典,所指的是所谓写作技巧、所用手法(也含架构、章节)。手法与写作技巧,有点类似匠人的手艺:编藤椅的、做竹椅的、做木椅的,各自不同,然,尽在其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怎样写文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一),某位大家说过“文无定体,大至有形”。于是,才有了“文无第一”。同类题材的文章有写得好的,还有写得更好的。读过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再去读王勃《滕王阁序</b><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b><b style="color:rgb(1, 1, 1);">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觉得两人都是写景绘色抒情的顶尖高手,虽然属地不同,其文都予人旷阔、辽远、纵深的心灵感受,画面感极强。在为前人拍手叫好的同时,心的天平不会倾向哪一方, 觉得难分高下。写文章,如果用卡规一样的标准去定夺,不免教条,刻板。</b></p><p class="ql-block"><b> 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熬出来的,是思绪久抑而灵动于一刻的才情泉涌。光有所谓的素材是不成的,当你起笔想将素材变成文字时,又觉得无以成文成章、便将手中笔头放下,冥思苦想,突然间脑子里蹦出一句(或一段)境态妙然的话来,就是这些话的功劳,一篇初稿就出来了。接下来就是所谓的润色。于暝思苦想中得到的灵感可以说如史前动力一般神奇,亦是形成文章后的文之魂。感觉文章都是于这种状态中写出来的,写诗词尤其如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讲点历史</b></p><p class="ql-block"><b> (一),历史上明、清时期有过一种科举制式“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八股文题目,内容,格式都限制太严。考生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因此扼杀了作者的创意。结果造成八股文内容空洞,专讲形式,成了文字游戏。</b></p><p class="ql-block"><b> (二),在我党历史上的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主席把党内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形象地喻为党八股,并撰文《反对党八股》。其中有这样一段话:</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总之,那时统治阶级及其帮闲者们的文章和教育,不论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八股式的,教条式的”。</b><b>其中还有这样一段话更让人值得深思:</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个人写党八股,如果只给自己看,那倒还不要紧。如果送给第二个人看,人数多了一倍,已属害人不浅。如果还要贴在墙上,或付油印,或登上报纸,或印成一本书,那问题可就大了,它就可以影响许多的人。而写党八股的人们,却总是想写给许多人看的”,</b><b>发人深省。所以,写文章时棍棍杠杠似地条条框框多了,无形中就形成了一个囚笼,思维及思想就被关进笼子里去了。教条害人,扼杀创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其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一),关于美篇</b></p><p class="ql-block"><b> 美篇是一个大众文化平台,来者有诗词、散文、小说、旅行摄影、美食烹饪……等作者,这是主流。不一 一例举,据说美篇含几千个话题(圈子),记不住也数不过来。</b></p><p class="ql-block"><b>(二),美篇及话题讨论</b></p><p class="ql-block"><b> 美篇中推出了许多的话题“讨论”,无细考究竟发端于何时。印象较深的有几次所读过的讨论题:(1),“现代人写诗为什么缺少古人的那种苍凉、悲愤?”我于其中留言:“是时空和时代不同了。唐盛诗宋举词,难道相悖相忤?现代人写诗就非得循古守旧的写人生苍凉之悲寂,泄愤世之怨恨?未免是在叹人心之不古。”</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b><b>今天就是今天,现代就是现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写诗是戴着手铐脚镣跳舞,因此我喜欢散文”</b></p><p class="ql-block"><b> 我在这个话题讨论中留言:“散文如溪,诗词如渠”,只能如此比喻了。要说得那么的具体,恐怕十言百言也难尽。说实话,写所谓的诗,我是没这种感觉的,这种感觉只有诗呆子才会有。某些人写诗首先想到的平仄、格、律、韵脚等,又刻意地想去讨得所谓诗眼,却少了一份被灵感启动的真情澎湃,想必难有感人句子,结果写出来的诗看似有板有眼却无“珠”。诗词歌赋不能只具所谓墨香而不接地气,讲理不认死理才为晓明者。</b></p><p class="ql-block"><b> 一些诗作者喜欢在自己作品篇首注明所谓平仄、起韵等,其实不必,但凡与诗词沾边的人对这些玩意儿都略知一二。如果要严格地讲究、遵循并符合这些条条框框的,我觉得只有杜甫的五绝“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到家了:一对应二,个对行,白鹭对黄鹂,青天对翠柳、天上地下都有,门对窗,泊对含,千秋雪、万里船,景像由近至远,带动意境由近况以至旷远,不愧是诗圣!现代人写诗穷讲究,玩废的是自己,即使不废,也有点迂腐。另外,“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懂事难,懂自己更难。</b></p><p class="ql-block"><b> 即便是同一题材的诗词因各人所处境地的不同,哪怕身受相同,所表达出来的心声也不会趋同。于旧版的“唐宋词一百首”(上海文学出版社,总编:胡云翼)中读过陆游的“钗头凤”,近期于网络中读到了唐婉所著“钗头凤”(附原作: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尝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觉得比陆游写的更感人,字眼平凡却字字珠玑,其胸臆直抵人心,句句扎心。行文的断句也与陆游的不同,读后心房震颤。</b></p><p class="ql-block"><b> 要将散文写好也非易事,形散神不散说起来容易写起来冒汗,“荷塘月色”这样的散文有几个人能写的出来?其实,无论是何种体裁的文章,要写好都难。在美篇玩文字,有一份心、讨得趣、得了乐、释了情怀已够意思了。别想的繁锁,然则犹作茧自缚、忘了初心、丧失了快乐,适得其反。</b><b style="font-size:18px;">还是前面说过的那句话:</b><b>“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懂事难,懂自己更难!懂规矩而不拘泥于举手投足间的所有细节的人,才显得潇洒。</b></p><p class="ql-block"><b> (3),“一流作品写人心,二流作品写人生,三流作品写生存,四流作品写生活,五流作品写故事,六流作品写事故,末流作品唱颂歌,不入流的泄私愤。” 最近又读到一个这样的话题。</b></p><p class="ql-block"><b> 予文字(学)作者以这样的总结规纳、划类,不给予个人评论。托尔斯泰说,“多么伟大的作家,都是在书写个人的片面而已”。我可以肯定地说:“红楼梦”写的是宁、荣二府的故事,且包含了以上所有论点!</b></p><p class="ql-block"><b> 心里还是有点不踏实,于是又去网络索检,这才发现,原来早就有了这样的论调,甚至更可笑:“一流作家写人性,二流作家写社会,三流作家写鸡巴,没流作家是鸡巴。毛姆是一流”。只能“呵呵”了。</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用心将文字调动、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声韵集团,向着意境挺进,到达文字领域某岗丘或峰峦,即一篇文章。以自己浓烈的兴趣和笃定前行的决心与毅力在文学的道路上前进,会象矮子爬楼梯,一一步步升高!</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