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30日上午游览了位于暹粒市的柬埔寨民俗文化村,午餐后休息了2小时,3点起床前往距离暹粒40公里远的洞里萨湖。</p> <p class="ql-block">洞里萨湖,柬语意为“巨大的淡水湖”,我国元朝的周达观到达这里时,在《真腊风土记》中将洞里萨湖称作“淡洋”。</p> <p class="ql-block">洞里萨湖,是东南亚第一、亚洲第二大的淡水湖,位于柬埔寨中西部。洞里萨湖的源头是位于中国境内的澜沧江,出境后叫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洞里萨湖又通过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连,是湄公河的天然蓄水池。</p> <p class="ql-block">柬埔寨没有四季,只有雨季和旱季。每年雨季湄公河水将洞里萨湖灌满,这时湖水水位最高,平均水深10~11.5米,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当旱季来临,湖水开始倒流回湄公河,洞里萨湖起到了平衡湄公河水位的作用。此时的洞里萨湖平均水深只有1米左右,面积缩减到2700~3000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洞里萨湖,湖面宽广,鱼业资源丰富,风光无限,尤其是洞里萨湖的日落尉为壮观。然而,令人趋之若鹜的不是自然美景,而是湖中的“水上人家”。</p> <p class="ql-block">车行途中,导游就跟我们讲了,这个湖泊的景色没什么特殊的,安排这个景点就是了解一下水上人家的生活,还提醒我们,这里的人们生活很苦,要有思想准备,准备好小费。</p> <p class="ql-block">进入湖中需要在码头乘坐游船经过一段河道,一开船就爬上来两个一大一小、10岁左右的越南裔男孩,挨个为我们按摩、捶背,因为导游讲了,所以捶完背我们每人付了2000柬币小费(合人民币4元多)。</p> <p class="ql-block">前往洞里萨湖的河道,水的颜色比黄河还黄。</p> <p class="ql-block">船行不久,两岸视线逐渐开阔,一个个水上人家映入视线。破旧的塑料布,茅草顶,参差不齐的旧木板搭成的一艘艘船屋,以及一个个独立的居家,学校、商店、餐馆……,只要仔细辩认,还是能从那些破旧的如初一辙的船坞间认出各具功能的不同场所。</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船屋,大部分是用废旧的汽油桶作浮力,上面用木板、竹杆建起漂浮船屋,在湖中打上木桩,将船屋锚定在木桩上。</p> <p class="ql-block">导游讲,洞里萨湖上的人就在这里沐浴、洗衣、倾倒垃圾,总之吃喝拉撒都在这里。也许,你会觉得他们很穷,但他们的生活也和世界上所有人一样,有着自己的生活轨迹和追求,幸福毕竟是多元的(下图水上教堂)。</p> <p class="ql-block">另一部分人则是1978年入侵柬埔寨的军人。1979年中国对越南发起了自卫反击战,迫使越南撤军,但撤军不彻底。在随后的十年“两山”轮战中,一部分留柬的士兵怕回国参加轮战,带着家属也选择了逃亡,投奔老乡来到了洞里萨湖。</p> <p class="ql-block">水上人家也是聚集而居,居住的都是越南人,因此当地人称这些水上人家为“越南浮村”。这些人是越美战争期间,为了活命,一些越南居民选择背井离乡,他们听说洞里萨湖盛产鱼虾,水域广阔,于是扛着简单的行里踏上了逃亡之路,他们没想到这一走,就是几代人的漂泊。战争结束后,越南政府给这些逃难的百性贴上了“叛逃者”的标签,拒绝入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卖菜的小船</p> <p class="ql-block">这部分滞留在柬埔寨的越南人,柬埔寨政府把他们视为国家安全的“潜在危胁”,因此加以驱逐。而这部分人由于离开越南太久,户籍早已注销,而且还贴有“叛逃者”或“逃兵”的标签,越南政府拒绝接收。</p> <p class="ql-block">回不去的故乡,没有血缘的新土地,都不接纳他们,他们成了无处安身的浮萍。</p> <p class="ql-block">这种双重排斥导致这些越南人成为无国籍群体,无法获得任何国家的法律保护,也得不到柬埔寨政府的任何服务。驱逐不走,就要对其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活动范围严格限制在洞里萨湖水域,禁止上岸或从事捕鱼以外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浮村没水(自来水)、没电,缺乏基本的医疗设施,生病了只能靠“土方子”硬抗。因此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54岁,6岁以下儿童的夭折率竟高达16%。但他们的生命力是顽强的,没电,没有电视,到了晚上大人们只能从事人类最原始的娱乐活动,人口由当初的不足十万发展到现在的70万。常年的生活污水,几十万人的排泄物日积月累,洞里萨湖的水质每况愈下,这片曾经的水清鱼戏的湖泊,如今变的浑浊不堪。</p> <p class="ql-block">这种状况,也引起了国际组织的关注,联合国难民署与越南、柬埔寨的政府寻求合作,但两国政府都选择了沉默。此外,环保组织也在呼吁保护洞里萨湖的生态环境,以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但至今看不到任何希望。</p> <p class="ql-block">浮村人每天醒来面对的就是茫茫湖水,看不到未来的方向。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几十年,原本年轻的父母变得苍老。在湖上出生的孩子们也长大成人,他们组建家庭,生儿育女,又一代人在湖面上诞生,这个群体就这样在洞里萨湖上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水上社会。</p> <p class="ql-block">经过几代人的摸索,他们在水上也建立起一个小型社会,并努力地维持着社会的正常运转。这里有商店、服装店、理发店、餐馆、学校、教堂以及警察所等等。这些在陆地上常见的服务设施以及社会管理服务,在水上也一应俱全。</p> <p class="ql-block">他们还在水上利用汽油桶作浮力,铺上木板、竹子、塑料布等,上面铺上泥土建起了水上农场,种植蔬菜及果蔬,规模虽然不大,却极大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有的甚至在湖上养猪或饲养鳄鱼。</p> <p class="ql-block">浮村3岁以上的孩子都学会了游泳,从小就承担生计压力,随父母捕鱼,8岁左右就开始打零工或做小买卖。</p> <p class="ql-block">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给水上浮村居民带来了新的机遇,他们划着自家的小船,带着游客穿梭于水上街巷之间。孩子们也学会了创业,把蟒蛇挂在脖子上,让游客拍照赚取小费。</p> <p class="ql-block">可爱的孩子,小小年纪为了生计就遭受这样的苦难。她们的未来在哪里?让人可怜,令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我们登上了由几个船屋组合在一起的大型船屋平台,这个组合船屋共分二层,一层饲养鳄鱼,二层超市、餐饮及售卖纪念品。听导游讲游客很少在这里餐饮。想想看,昨天晚上刚在这甲板边上小便,第二天一早又在这舀水做饭。这里的餐食有限,游客吃的最多的是吃煎鳄鱼蛋,因为它用油不用水。</p> <p class="ql-block">船上有鳄鱼烧烤,但对于大多数游客来说,不管是煎鳄鱼蛋还是鳄鱼肉烧烤,都吃不下。看到旁边有人在吃煎鳄鱼蛋,筷子戳开,黏黏糊糊的,想到它长大后,咧着嘴扒在地上几个小时不眨眼的样子,还有那身盔甲,想想就不敢吃。船上有用鳄鱼皮制作的包、皮带等,很精致但价格不便宜。船上有椰子售卖,口渴的时候买个椰子似乎比饮用他们烧的开水靠谱些。人的生存环境不一样,人的免疫力和体质也会不一样。他们行,我们可能就不行。</p> <p class="ql-block">经过学校的时候,看到一群晒得黑不溜秋的小孩子在船板上欢快的跑动着,毕竟他们不是每时每刻都能享受这般无忧的时光,更多的时候,他们要随父母捕鱼帮工,而不管你是六岁八岁,就是一个劳动力,由此想到我们的孩子多么幸福。</p> <p class="ql-block">旅游业的发展,游客的到来,无疑对他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于是小家伙们除了捕鱼之外又多了一些其他出路,解缆、摆渡、定锚娴熟无比,唱跑调的歌给你听,拙劣卖艺,竭尽所能,就是为了赚取小费,补贴家用。</p> <p class="ql-block">冷战、美苏两霸地缘政治的角力,造成了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使他们回不了故土,在柬埔寨又不能上岸,成了一群没有国籍、没有户口的水上漂魂,生老病死、吃喝拉撒都在这无垠而又浑浊的湖泊中。</p> <p class="ql-block">说实在话,这个群体太大了,以柬埔寨现在的国力和1700万人口的国家体量,完全接纳确实承受不起,更没有哪个国家愿意接纳这些“黑户”,他们的命运就像洞里萨湖的浮萍,无根无土随风漂荡。</p> <p class="ql-block">漂泊的生命虽似微小,却也绽放着亘古的生命之花,愿这份顽强的生命之光,点燃我们对和平与仁爱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渐渐的,一个不被承认,却真实存在的“水上国度”悄然形成。密密麻麻的船屋和小船组成了一幅令人震撼的生命图景。</p> <p class="ql-block">3个小时的旅程,我们只在湖上看了一个浮村,这只是冰山一角,但已让人感到沉重。或许这也是旅行的另一种意义,不得不面对世界的另一面,尽管它是如此的真实和残忍。</p> <p class="ql-block">水上浮村,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让我们认识到一个陌生世界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艰难中的坚韧和顽强。让我们对生命敬畏,敬畏一种你从未有过的生命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或许有一天,当我们再次想起这个特殊的群体时,他们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不仅是70万人的悲剧,更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洞里萨湖上的美景和水上人家的苦难是那么的不协调,让人感叹,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我们拥有的、早已视为习以为常的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