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2):鼓山

红牛

鼓山位于福州市东郊,闽江北岸。相传山巅有一巨石平展如鼓,每当风雨之际,便发出隆隆的声音,像鼓声绵绵不绝地在山间回荡,故名鼓山。地铁2号线鼓山站A出口就是景区。景区由十几个群峰组成,分为鼓山、鼓岭、鳝溪、磨溪,凤池白云洞及南洋安安溪六大景区。有鼓山十八景,名胜古迹约有260多处,其中鼓山摩崖石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山历史悠久,据传东晋郭璞在《迁城记》中就有“右旗左鼓,全闽二绝”的记载。唐建中四年(783年)建有华严寺,后废。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填潭建寺,即今涌泉寺,明代被焚,后重建。建筑物依山就势,层层迭进,有“进山不见寺,入寺不见山”之感,为闽刹之冠。现寺门上的匾额“涌泉寺”是康熙皇帝手书。明、清两代是全国出版佛学著作的主要场所。 鼓山高耸闽江头,<div>  面貌威严障福州。 </div><div> 纵有台风声猖獗,</div><div> 从来不敢到闽侯。</div><div> 鼓山以其巍峨的山势,深厚的历史底蕴,如一尊石佛千百年如一日地坐镇于闽江入海口,享有“闽山第一”的美誉。宋代时,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游历八闽山水,独爱鼓山,称鼓其为“闽山第一”,曾在此讲学传道,使鼓山成为当时弘扬儒学的中心之一。</div> 鼓山登山古道,一直有着“七里七亭”的传说,然而古道沿线其实有十多处亭子,谁才是真正的七里七亭,一直没有准确的说法。2019年,鼓岭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拍得了一幅《敕赐鼓山涌泉禅寺全图》,并明确了“七里七亭”,从山脚到山上依次是闽山第一亭、东际亭、观瀑亭、乘云亭、半山亭、茶亭(观音亭)和更衣亭。在确定“七里七亭”的过程中,也按照福州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式,对沿线的10座亭廊进行保护修缮和复原。 闽山第一亭是鼓山登山古道的起点处,曾名“通霄亭”,也名“祝圣万年亭”,后面这名字来自这里原有的一块石碑,上面大书“祝圣万年山”五个字,传为宋人笔,后来遗失了。据清黄任《鼓山志》,“祝圣万年山”也是鼓山的别称。亭子最初是南宋时期建的,元代重建时候,以朱熹来鼓山时的题字“闽山第一”为额,因此改了名字。 闽山第一亭,在古代,这座亭原名“祝圣万年亭”,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由宗信和尚主持始建,元统二年(1334年)僧如山重建,后来以朱熹题字“闽山第一”为匾额,就改成了今天的名称。 东际亭位于鼓山登山古道上,紧邻闽山第一亭,是“七里七亭”中的第二座亭。东际亭始建于宋代,最初建在名为“东际桥”的石桥上,桥下曾有流水潺潺,后因古道调整,登山路径不再经过此亭,但其遗迹仍存。东际亭为单檐歇山顶的四角木构方亭,造型古朴典雅。亭与桥结合的设计别具一格,形成“亭桥一体”的独特景观。东际亭不仅是登山休憩之所,也是历代文人墨客驻足吟咏之地。曹学佺的诗句、朱熹的题刻等均为其增添了人文底蕴。 鼓山摩崖石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刻于宋代。 鼓山的摩崖石刻共有文字摩崖石刻712段,其中现存653段,佚失59段,在福建诸名山石刻中居首位。上起北宋,下迄当代,前后延续近千年,字体篆、隶、行草、楷俱全。 石鼓名山牌坊位于涌泉寺山门前,上书“石鼓名山”为鲁迅笔迹,1972年兴建。 牌坊由八根石柱支撑,石梁、斗拱均施彩绘,飞檐四翘,上覆青瓦。(这是牌坊背面) 涌泉寺山门,上书“无尽石门”,这里只有门框没有门扇。石柱上有一副对联:“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净地无须扫”是一种境界,“空门不用关”是一种情怀,在中华大地数不尽的名山古刹中,涌泉寺的山门无门独具一格。 静 古树苍苍,<div>  曲径通幽。</div><div> 石鼓名山,</div><div> 别有洞天。</div> 进入涌泉寺要经过一段长长的红色回廊,挂上红灯笼的长廊,增添了一份喜庆,寓意着光明和希望,回廊的内侧是网红打卡点---抹茶瑚。 还没到寺庙的位置,就看到了一抹绿,像一把勺子浮在抹茶上,有种莫名的禅意。这里就是超火的“抹茶湖”打卡点,拍照效果绝佳。旁边还有一家素食馆,味道不错。在素食馆里也能看到“抹茶湖”,往下拍湖景非常出片。 红墙苔蚀篆烟痕,石塔如林拱寺门。<div>  梵呗忽沉云堕瓦,松涛欲沸月移樽。</div><div> 蒲团旧卷埋蛛网,贝叶新霜印屐痕。</div><div> 回看坊前灯火市,一重山界一重昏。</div> 曲径红墙入翠微,浮屠列次沐斜晖。<div>  坊前鹤迹苔痕浅,殿角松阴日影稀。</div><div> 未叩禅关尘虑歇,才窥佛面世情违。</div><div> 山僧若问来何意,指看闲云自去归。</div> 苔侵石塔认前朝,古木摩天欲碍霄。<div>  坊外蝉声消永昼,殿中香篆袅清寥。</div><div> 偶窥贝叶风翻页,似有迦陵舌渡桥。</div><div> 回首红尘烟霭处,一襟斜照下山腰。</div> 一念空时万境空,<div>  重重关隔豁然通。 </div><div> 东西南北了无迹,</div><div> 只此虚玄合正宗。</div> 清代,涌泉寺是福建省唯一官府指定的受戒道场。台湾府属福建省,按规定,台湾僧人必须前往福州鼓山涌泉寺受戒。这一规定不仅加强了海峡两岸的佛教文化交流,也使得涌泉寺的名声远播海外。 鼓山涌泉寺回龙阁、素馨斋前的放生池于北宋绍兴年间开辟,元明两代重开修缮,清乾隆二十七年砌筑石栏。放生池中,高大的汉白玉石滴水观音塑像栩栩如生,慈悲庄严。 涌泉寺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具有重要地位。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便是鼓山涌泉寺的廨院,是汉传佛教在东南亚地区建成的第一座寺院。这充分体现了涌泉寺在佛教文化传播方面的广泛影响。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知恩报恩,做人的基本原则。 涌泉寺建在鼓山山腰,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涌泉寺共有三座山门,其中一座“无尽石门”只有门框没有门扇。一对“千佛陶塔”耸立在寺门两侧。这两座千佛陶塔,是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烧制的。双塔是用陶土分层烧制累叠而成,八角九层,高约7米左右。仿宋代木构楼阁建筑风格,两座塔上各塑1038尊佛像,因而叫做千佛宝塔, 这种用陶土烧制的大型宝塔乃全国罕见。 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朝嘉靖年间的布局,整座寺院以大雄宝殿为中心,沿山坡地形层层上升,构成一错落有序的寺院建筑群。进入寺院前会经过悠长的小径,走过千佛陶塔。 涌泉寺初名华严寺,唐武宗灭佛时,华严寺被毁。闽王王审知修建新寺“国师馆”。后改为白云峰涌泉禅院。宋朝时,宋真宗赐额“涌泉禅院”。又称称涌泉寺。明代该寺曾两次毁于火灾,相继修复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康熙颁赐的御书“涌泉寺”泥金匾额,至今仍高悬于天王殿寺门之上。从寺门沿着石砌的台阶步入天王殿,殿中供奉着塑金大肚弥勒佛像。 千年的古寺历经风雨,数次被毁,但也一度被重修和扩建,如今见到的涌泉寺就大量保留了明清两代的建筑。寺内最值得游客看的就是两座高约7米,型为八角九层用陶土分层烧制砌叠而成的佛塔。除此之外,位于寺庙正中的大雄宝殿也非常值得一睹风采。 天王殿后面有一个大天井,天井中央的水池,引入山泉,清澈见底,池上卧着的小桥,名石卷桥,于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砌成。左右有两厢楼、钟鼓楼对峙。天井上方刻的"石鼓名山"四个字,这是清乾隆年间福州郡守李拔所题。 涌泉寺还保存着唐代以后的陶瓷器,明清书画、佛像和法器,宋代陶制观世音佛像、白玉石佛像,泰国的铜钟和缅甸、印度等国的贝叶经等文物。香积厨里还保存着四口钢铁合铸的巨锅,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可一次煮米五百斤,供千人食用。 钟楼 涌泉寺始建于唐建中四年(783年),初名华严寺。传说该地原系深潭,内有毒龙, 为害居民。唐建中四年,郡从事裴胄请灵峤法师制伏,法师于潭畔诵华严经,龙遂离去,众深感师之德,就潭址建寺,迎师住锡,帝敕赐“华严”之匾额,称为华严寺。后经过多次改名与扩建,宋朝时宋真宗赐额“涌泉禅院”,最终在1407年改称涌泉寺。明代该寺曾两次毁于火灾,但随后得到修复和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左边为钟楼,右边为鼓楼,中央一水池,池上的小桥名"石卷桥"。 整座寺院有大小殿堂25座,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祖堂、藏经阁、禅堂、念佛堂、库房、客堂、斋堂等组成,此外还有钟楼、鼓楼、学戒堂、法界学院、东际楼、明月楼、放生池、回龙阁、岁寒楼等。寺院以大雄宝殿为中心,沿山坡地形层层上升,构成一错落有序的寺院建筑群。寺貌宏伟,殿宇辉煌,法像庄严,穿行于重叠殿阁之中,双目所见俱是寺庙雕梁画壁、宝塔香炉,果然是“寺宏不见山”,不负“闽刹之冠”的称誉。 沿长廊拾级而上,两侧是闽王祠、伽蓝殿,正中为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初建于五代开平二年(908年),宋朝重修。殿中供奉的是明天启元年(1621年)的释迦牟尼三世佛,两侧为十八罗汉像,供桌前两旁各立一尊铜童子像。大雄宝殿的天花板上彩绘艳丽夺目。是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各种禅龙图案129块,丹顶鹤图案86块,另有麒麟、白马、象、猿等图案27块。这些图案使殿内金碧辉煌,庄严肃穆。 大雄宝殿后侧还有清康熙年间铁铸“三圣像”,表面贴金,重约2300斤,金光灿灿。大雄宝殿之后为法堂,东侧下方为藏经楼。在藏经楼正中有座释迦如来灵牙舍利宝塔,塔中存有三颗舍利子与佛牙。在西侧方丈室的天井中栽有3株铁树,相传分别为闽王王审知和首任住持神曼所栽的,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中间一株为雄树,至今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涌泉寺还保存着唐代以后的陶瓷器,明清书画、佛像和法器,宋代陶制观世音佛像、白玉石佛像,泰国的铜钟和缅甸、印度等国的贝叶经等文物。 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三世佛不着梵服,只披汉装,端坐其中;两旁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法相庄严”。在大殿后侧,有尊重约1.15吨的“三圣像”。像前有一张桑丝木制成的长桌,据说历经多次火劫,至今仍完好如初,被称为镇寺之宝。据说涌泉寺还是“中国的第一法窟”,藏经阁中有数量众多的宝贵典藏,寺内还有丰富的法器、文物。 涌泉寺中珍存着557册血经书,那是清光绪年间,华能和尚刺血、信士王谷楷书《大乘般若波罗密真经》;定慧大师刺血、克定书写《佛说四十二章经》等。放置玻璃柜中的血经,虽皆为红色,但色泽不同。咨询会朝师,方知要写成血经,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鲜血,为了不让鲜血过早凝固让字迹鲜红清亮,几乎不吃盐,因为吃了盐刺出来的血易凝固,且写出来的字颜色锈红暗淡。数百册血经书,需要的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虔诚佛心和非凡毅力。 涌泉寺方丈室前的院子里,有三株千年铁树,树高约3米,围径约2米,一雄二雌,灵气独钟,岁岁开花,雌树黄花似绒球,雄树花型如绒塔,是目前国内已知栽培最早的铁树。 涌泉寺素食馆 涌泉寺的建筑风格与结构也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寺庙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又融入了佛教文化的精髓。寺庙内的摩崖石刻,如蔡襄的“忘归石”和朱熹的“寿”字,更是珍贵的文化遗迹,展示了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和艺术造诣。 抹茶湖:涌泉寺内的人气打卡点,湖水清澈见底,四周古木参天,是拍照的绝佳背景。无论是湖边漫步还是站在素食馆内俯瞰湖景,都能捕捉到美丽的瞬间。 涌泉寺不是一座寺,而是一场穿越千年的沉浸式禅意剧场。在这里,你可以触摸唐宋的风、对话明清的月,在香火与泉声中听见时光的回响。当都市的喧嚣被108级石阶过滤成檐角风铃的轻响,你会明白——有些风景,注定要慢下来,用呼吸丈量。 涌泉寺,佛语禅机、造化天然、传奇瑰丽,魅力千秋。烟雨中的涌泉寺,云雾缭绕,更显古朴和宁静。除非你不来,来了,你就忘不了。 鼓山是有诗之山、有佛之景;涌泉寺是有佛之灵,有福之境。山水相依、僧俗同福,这便是鼓山和涌泉的神韵与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