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4.8.</p><p class="ql-block">北京的鼓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初名"齐政楼",取齐"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政之义,后毁于火。元成宗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重建。现存鼓楼位于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是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鼓楼通高46.7米,三重檐,歇山顶,上覆灰瓦绿剪边,是一座以木结构为主的古代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曾为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报时功能废止。1957年,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钟楼原貌:钟楼一层原有4个敞开式券洞门。1925年,钟楼成为"京兆通教育馆"的附属电影院,一层因电影放映需要加装门窗,天井被封堵,一、二层被隔开。钟楼、鼓楼两楼院内所有除文物本体建筑外的其它附属建筑均为1986年修缮时,因办公、售票等需要修建,历史上并不存在。</p> <p class="ql-block">鼓楼原貌:鼓楼一层原有8个敞开式券洞门,一层现有券洞门是1925年成立"京兆通俗教育馆"时加装的。鼓楼原来东、西、南、北四面坡道是用以穿行马车的,所以楼体四面坡道又称"马道",现在的马道已经不是历史原貌,原来的马道自然延伸至和路面持平,马车、人流可以东西、南北穿行,鼓楼一层是个重要的交通衢道。</p> <p class="ql-block">要登上鼓楼就要登上65级垂直的楼梯,楼梯陡且高,许多老年人望楼止步。</p> <p class="ql-block">站在鼓楼顶上可以看到北京中轴线上的景山。</p> <p class="ql-block">鼓楼原有更鼓25面,1面主鼓、24面群鼓(因中国农历二十四节令而设置)现仅残存主鼓1面。鼓面直径1.4米,鼓高2.22米,系整张牛皮蒙制。其他的都是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北京钟楼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是北京中轴线上的另一组古代建筑,与鼓楼相邻,合称为“北京钟鼓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北京钟楼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1272年),原为元大都的中心建筑。现存的钟楼为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建,后因火灾毁坏,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御制碑:为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重建钟楼竣工时立。此碑为青石所制,由碑首、碑身、碑座组成,总高4.45米。碑额题为"御制碑文",碑的正面刻有满汉两种文字记录的"御制重建钟楼碑记",碑文为乾隆皇帝所撰,户部尚书梁诗正书写。碑阴《京兆通俗教育馆记》由京兆尹薛笃弼撰文,常德陈方相篆额,杭县许以栗书石,刻于1925年。</p> <p class="ql-block">钟楼通高47.9米,建筑面积为1477.98平方米。重檐歇山顶,上覆黑琉璃瓦,绿琉璃剪边,两侧山花均为琉璃砖拼制而成的金钱绶带。清代重建钟楼时,为防火,整个建筑采用砖石无梁拱券式结构。内部结构将天井、声道及传声融为一体,钟声通过建筑结构产生的共鸣,更加浑厚绵长,这在中国古代大型建筑史上可堪称一绝。</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蛇年文化主题展览</p> <p class="ql-block">和鼓楼一样,必须登上70多级高台阶。</p> <p class="ql-block">与鼓楼一样共同承担着元、明、清三代京城的报时任务,通过“晨钟暮鼓”提示时间,钟楼负责鸣钟,鼓楼负责击鼓。</p> <p class="ql-block">永乐大钟:钟楼二层悬挂着一口古代报时铜钟,铸于明永乐年间(1420年)。钟通高7.02米,钟体高5.55米,下沿直径3.4米,最大厚度0.245米,重约63吨。该钟以其帝都定鼎之地位、精湛之铸技、悬挂之非凡、报时之功能著称于世,是目前世界上最早铸造、重量最重的报时铜钟,堪称"古钟之王"。大钟钟体材质为铜锡合金,撞击时声音浑厚绵长,"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关于钟声有一个传说,当年在铸造时为达到音质要求,工匠之女跳入熔炉“祭钟”,故钟声似带哀鸣。</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代表着一段值得回忆的历史,它标志着一个离我们远去的时代,它凸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p><p class="ql-block">那钟鼓之声,好像从远古传来,回荡在大街小巷,它仿佛在提醒着人们:天亮了,该起床了。</p> <p class="ql-block">走出钟鼓楼,不远处就是什刹海。</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是北京城内一处历史悠久的开放式水域景区,位于西城区北部,与钟楼、鼓楼相邻,是北京老城文化的重要地标之一。这里由前海、后海和西海(积水潭)三个湖泊组成,水域相连,周边遍布胡同、王府、名人故居,融合了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被誉为“老北京的灵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名称由来:元代称“海子”,因周边曾有十座佛寺(“什刹”)而得名。元代时是京杭大运河的北端终点,曾是南北物资运输的重要码头。明清时期成为皇家御苑,周边建有多处王府(如恭王府、醇亲王府)和贵族宅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是老北京“水岸人文”的缩影,无论是历史爱好者、美食家,还是文艺青年,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位于北京中轴线上,地位最为尊崇(仅供皇帝出入,俗称“国门”)。</p><p class="ql-block"> 正阳门分城楼和箭楼两部分组成,两楼之间原有瓮城(清代拆除后改建为火车站)。</p><p class="ql-block"> 现存的城楼和箭楼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城楼:现存建筑为明正统四年(1439年)重建,通高40.96米,是北京城内唯一保存完好的城门楼。正阳门城楼现为博物馆(展示北京城门文化)。因需要提前一周预约登楼,只好扫兴而返。</p> <p class="ql-block">前门大街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商业街之一,位于正阳门(前门)南侧,北起正阳门箭楼,南至珠市口,全长约840米。这条街自明代以来便是京城商贸中心,至今仍保留着传统风貌与现代商业融合的特色,是感受老北京文化、品味地道美食和体验历史变迁的热门目的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