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岳散文《祖国西南的绿色世界》与赏析

天人合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岳散文《祖国西南的绿色世界》原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炎热的夏日,清闲的我,喜欢开着空调呆在书房上网,在虚拟的世界中徜徉。日复一日,久而久之,也就腻了烦了,于是决定走出去看看外面的绿色世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国西南的绿色世界,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山川起伏连绵,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着大地,好似自然天赋的绿披风。山峰峻峭,云雾缭绕其间,如梦如幻。山泉溪流奔腾而下,水花飞溅,奏响清脆的乐章。 山间田野,一派丰收景象。十里荷花,百里香;千山丘壑,果香飘 ;万顷稻田,千重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老村寨,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脚下,木质的房屋散发着岁月的韵味。此时,正逢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热闹非凡。 夜幕降临,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手持精心准备的火把。熊熊燃烧的火把照亮了夜空,将黑暗驱散得无影无踪,带来无尽的光明和温暖。 广场上,人们围着火把欢快地载歌载舞。男子步伐矫健,舞姿豪迈;女子身姿婀娜,笑容灿烂。他们的歌声悠扬动听,旋律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孩子们兴奋地围绕着火把奔跑嬉戏,手中的小火把如同点点繁星,与天空中的皓月繁星相映成趣。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与幸福,所有的烦恼都被抛诸脑后,只剩下纯纯的欢乐和浓浓的节日氛围,整个村寨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热烈、欢快、豪放的场景,让游人深深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生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景区,人文厚重,风光旖旎,游人如织。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峨眉山,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西南大地。其秀丽风景,堪称大自然的神来之笔。山峦起伏,峰岭峻峭,雄伟中透着婉约。翠绿的植被覆盖着山体,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绿毯。 每天早晨,当太阳升起时,暖空气从山脚升起,遇到冷空气后形成水蒸气凝结而成的云雾。这些云雾随着山势的变化不断升降漂浮,最终形成了浩瀚无际的云海——山峰犹如座座孤岛,只现出青葱的峰巅,云海瞬息万变,时而平铺絮绵,时而波涛漫卷,时而簇拥如山,时而聚结蓬堆,时而分割如窟。随着风势,云层缥缈多变,神奇莫测。 当阳光照射到浩荡无际的云海上面时,深层的云层把阳光反射回来,经过浅层云层的云滴或雾粒的衍射分化,形成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佛光,出现在金顶舍身岩上,俯身下望时,可以看到五彩光环浮于云际,自己的身影置于光环之中,影随人移,决不分离。佛光的色彩层次分布呈紫色在外红色在内,愈接近中心部位,色彩的能辨程度就愈弱。到了光环中心,就像一面发光的彩色玻璃镜。光在衍射时,光波愈短,其偏离的角度就愈大,不同的单色光逐渐扩散开来,在人的眼前形成一个彩色的光环。 站在峨眉山金顶观云海、佛光,让人仿佛置身天国仙境,流连忘返。 峨眉山的魅力,不仅仅在于秀丽的自然风景,更在于深厚的佛教文化。相传,东汉时期,一位名叫蒲公的采药人,在山中见鹿迹现莲花,追寻至山顶,遇见普贤菩萨显象,从此峨眉山便成为了普贤菩萨的道场。 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峨眉山承载着千年的佛教传承。山上的寺庙众多,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庄严肃穆。报国寺气势恢宏,寺门高大庄严,朱红色的梁柱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大雄宝殿内,佛像高大而慈祥,金漆闪耀,令人心生敬畏。伏虎寺深藏于山林之中,周围古木参天,寺内建筑错落有致,禅房清幽宁静。清音阁依水而建,飞檐翘角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别具韵味。 峨眉山,既是大自然的恩赐,也是佛教文化的瑰宝。它用秀丽的风景吸引着人们的目光,用深厚的佛教文化抚慰着人们的心灵,让每一个游人都能收获一份难忘的美好与感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乐山大佛景区,远观是一幅天然绘就的山水画卷,近赏是一座承载着深厚佛教文化的神圣殿堂。 踏入这片神奇的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波澜壮阔的三江汇流之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奔腾交汇,江水滔滔,惊涛拍岸,激荡起雄浑的乐章。举目四望,山峦起伏,翠影摇曳,与澄澈的天空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自然天成的水墨画卷。 最为引人瞩目的,当属那巍峨耸立的乐山大佛。大佛依山凿成,临江危坐,通高约 71 米,神态庄严慈祥,目光深邃而平和,仿佛在默默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和芸芸众生。相传在唐朝,此地水势凶险,船只常常在此失事。凌云寺的海通和尚为了减杀水势,普度众生,决定发起修造大佛的宏愿。然而,地方贪官见财起意,前来索贿,海通和尚严词拒绝道:“自目可剜,佛财难得!”毅然挖出自己的双眼,吓退了贪官。海通和尚的坚定信念和无畏精神,感动了无数民众,大家纷纷出资出力,历经约九十年,终于成就了这尊举世无双的大佛。 乐山大佛不仅是一尊令人惊叹的巨型石刻雕像,更是佛教文化的璀璨结晶。它的存在,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自古以来,无数信徒和游客慕名而来,怀着虔诚之心,在此顶礼膜拜,祈求平安与幸福。 景区内的寺庙建筑,飞檐翘角,红墙黄瓦,庄重而肃穆。寺庙中的香火袅袅,钟声悠扬,诵经之声不绝于耳,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每一块石碑、每一尊佛像、每一幅壁画,都蕴含着佛教的智慧和慈悲,让人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受到心灵的洗礼。 景区自然风景与佛教文化相得益彰。这里,既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展示之地,也是人类心灵寻求慰藉和寄托的精神家园。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瞻仰、感悟,留下一段段难忘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国西南的绿色世界,让我久久沉醉,不知归处。那山川林野、村寨盛景、佛国圣境,皆为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绝美诗章。愿此绿色的绮梦,永栖于时光长河,让每颗疲惫之心都能觅得安宁的港湾,让每个灵魂都在这西南的绿意中,寻得生命的真意与岁月的温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国西南的绿色世界》赏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国西南的绿色世界》是一篇充满诗意与温情的游记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意象,将祖国西南地区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娓娓道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沉醉于这片绿意盎然的天地之中,荣获中国散文网第二届“春光杯”当代生态文学大赛 一等奖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行文结构:层层递进,脉络清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章以作者渴望走出虚拟世界、亲近真实自然为缘起,顺势引入对祖国西南绿色世界的描绘。整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点明主旨,中间分别从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人文遗产三个方面展开细致描写,结尾总结全文,抒发对西南绿色世界的沉醉与眷恋之情。各部分过渡自然,层次分明,使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的笔触,逐步领略西南地区的独特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内容特色:自然与人文交融,相得益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 自然风光:浓墨重彩,如诗如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对西南地区的自然风光进行了生动而形象的刻画。描绘山川时,运用比喻手法,将连绵的森林比作“自然天赋的绿披风” ,赋予山林灵动的美感;描写峨眉山的云海,以“时而平铺絮绵,时而波涛漫卷,时而簇拥如山,时而聚结蓬堆,时而分割如窟”的排比句式,细腻地展现出云海瞬息万变的姿态,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那浩瀚无际、神奇莫测的壮丽景象。对乐山大佛景区三江汇流的描写“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奔腾交汇,江水滔滔,惊涛拍岸,激荡起雄浑的乐章”,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渲染,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氛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 民俗文化:鲜活生动,独具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中对少数民族火把节的描写充满生活气息,是一大亮点。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从夜幕降临时人们手持火把走出家门写起,到广场上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细致刻画了男子、女子、孩子们的不同表现,“男子步伐矫健,舞姿豪迈;女子身姿婀娜,笑容灿烂。他们的歌声悠扬动听,旋律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将火把节热烈、欢快、豪放的节日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生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3. 人文遗产:底蕴深厚,震撼心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在介绍峨眉山和乐山大佛时,不仅描绘了它们的外在景观,更深入挖掘了背后的文化内涵。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承载着千年的佛教传承,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等寺庙各具特色,红墙黄瓦、飞檐斗拱的建筑风格,以及佛像、雕刻等细节,无不体现出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乐山大佛的建造传说,海通和尚“自目可剜,佛财难得”的坚定信念,赋予了大佛神圣的意义,使其不仅是艺术杰作,更成为佛教文化的象征。这些人文内容的融入,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使西南地区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语言风格:优美流畅,感染力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章语言优美华丽,大量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祖国西南的绿色世界,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峨眉山,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西南大地”等比喻,使描写对象更加生动形象;“山泉溪流奔腾而下,水花飞溅,奏响清脆的乐章”将山泉溪流拟人化,赋予其音乐的美感。同时,作者注重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郁郁葱葱”“峻峭”“缥缈多变”等词语,简洁而精准地描绘出景物的特点。长短句交错使用,使文章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情感表达:真挚深沉,引发共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对祖国西南绿色世界的热爱之情贯穿全文,从最初走出虚拟世界的渴望,到身临其境后的沉醉,再到结尾“愿此绿色的绮梦,永栖于时光长河,让每颗疲惫之心都能觅得安宁的港湾”的美好祈愿,情感真挚而深沉。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中,更融入到对民俗文化、人文遗产的描写里,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与深情,从而引发读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总之,《祖国西南的绿色世界》是一篇兼具文学性和思想性的优秀散文,它以独特的视角、优美的语言、丰富的内涵,为读者展现了祖国西南地区的迷人风采,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与人文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