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夲特殊的立功证书,见证抗美援朝期间我军对文化学习的重视

三晋影像

说实话,如果不是我亲眼见到了这本立功证书,我不知、也不会想到我们的志愿军指战员们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抗美援朝战场上,除了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抗击着以美国为首的侵略者外,还书写着一段枪炮声与读书声交织的特殊的历史篇章。想不到在那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志愿军战士们不仅要直面敌人的炮火,还要利用战斗间隙刻苦学习文化知识。想不到那些在文化学习中表现优异的战士,凭借出色的成绩获得了立功受奖的荣誉,书写下了这段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令人动容的传奇。<br><br> 能见到这本不同寻常的立功证书,缘于2021年太原市文联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而策划的一次专为志愿军老兵拍照的特殊工作。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我积极报名参与,并和山西青年报摄影部主任胡远嘉被分在同一组,来完成两名老兵的拍摄任务。<br><br><br> 威武英俊的章德玉<br> 为了圆满地完成这次拍摄任务,远嘉前期做了不少工作,先是通过各方面关系,与他们的家人分别进行了沟通,了解了老人居住的地方,为完成这次拍摄打下了基础。随后,我们两人相跟着,分别对冯志杰和章德玉老人进行了拍摄。其中,因章德玉老人的证书奖章不在身边,后来远嘉又外出采访不在太原,为此,我又在老人的家人们准备好相关的东西后,独自一人再次去了老人的家,按着要求给老人进行了第二次拍摄,也就是在这次拍摄中,我看到了这本特殊的三等功证书,也才知道我们志愿军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下,还在志愿军官兵中开展了不同寻常的文化学习。<br> 采访中为老人拍下的一张照片<br> 这位因文化学习刻苦而立功的老兵——章德玉,是我们山西朔州市应县人,他1928年1月出生,1946年5月入伍,1950年10月入党, 曾任68军教导团警卫员,六二团二连班长,6085部队工兵营指导员,在抗美援朝期间先后荣立三等功三次,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军功章一枚,由此可见其在战场上的优秀。归国后,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工程兵学校学习两年,1964年8月15日由6085部队工兵营指导员转业至太原市塑料公司工作并任保卫科科长,1988年6月离休。<br> 这一军功章是朝鲜授予我志愿军入朝鲜作战后,立一等功以及荣立三次大功的军人<br> 采访中,由于老人年事已高,已不能和我进行正常的交流,看到他的一枚枚奖章和立功证书,我实在想听他讲讲过去的历史,了解他在部队中立功的故事,然而,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很大的遗憾。<br><br>为了了解这段不同寻常的历史,我只能借助现在发达的网络进行查找,从中得知,当时为了更好地适应战争需求,提升部队整体素质,实现 “人人能读书看报、撰写战斗报告” 的基础目标,我志愿军将文化学习提上日程,对文化学习提出了系统且严格的要求。从最基础的识字、阅读、书写,到与军事相关的地图识别、武器原理等知识,都成为战士们的学习重点。<br>部队还明确规定,每个战士每周至少保证 10 小时的学习时间,即便在行军途中,也要利用休息间隙开展 “五分钟识字课”。各连队设立文化学习小组,由识字较多的战士担任 “小先生”,形成 “互教互学、以强带弱” 的学习机制,“速成识字法” 如一阵春风,迅速席卷各个部队,形象教学法更是将枯燥的知识变成快板、顺口溜、哑剧,让学习充满趣味。部队还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制度,每月进行文化水平测试,将识字量、文章阅读能力、简单写作水平等纳入考核指标,对成绩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通报表扬。也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这才有了章德玉这本特殊的立功证书。<br> 这本特殊的证书功绩摘要一栏内是这样写的:“学习积极用心钻研成绩优良听写一千六百七十五个,每次测验都在五分以上带病坚持学习。”从中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并未磨灭战士们对知识的渴望,也没有阻挡住章德玉勤奋学习文化的积极性。<br><br>我们通过这些资料和实物可以看出,这一本立功证书,不仅是对战士们文化学习成绩的肯定,更是对他们在战火中坚持自我提升、积极进取精神的褒奖。在抗美援朝的历史长河中,这些因文化学习立功受奖的战士,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那段艰苦却光辉的岁月。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在追求胜利的道路上,知识与勇气同样重要,而这种在逆境中依然坚守学习的精神,也成为了留给后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