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五塔寺

梦生

<p class="ql-block">  五塔寺原名真觉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寺院。相传尼泊尔高僧室利沙向明成祖进献五尊金佛像和菩提伽耶大塔图纸,明成祖遂下诏建寺造塔。清乾隆年间曾两次重修,改名为“正觉寺”,乾隆二十六年改名大正觉寺。清末和民国时期,寺庙逐渐残破,众多建筑毁于大火或被拆卖,仅存金刚宝座塔。1987年,把真觉寺旧址改名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五塔寺的核心建筑金刚宝座塔,是我国现存同类型塔中建造年代较早、保存最完整、历史和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整座塔为内砖外石结构,分为下部的宝座和其上的五座小塔。金刚宝座周身布满雕刻,装饰内容融合了大量中国元素,如仿木结构的檐船斗拱、瓦当滴水等,雕刻采用中国传统的剔地起突、减地平钑技法。</p> <p class="ql-block">  金刚宝座塔的塔身被挑出的仿木石檐分隔为五层,每层一排佛龛,每个佛龛内刻佛坐像一尊,连同五座小塔上的佛像,整个金刚宝座共有1561尊坐佛,被誉为“千佛之塔”。</p> <p class="ql-block">  除了金刚宝座塔,五塔寺内还收藏了诸多珍贵的石刻文物,其中清显亲王富寿石享堂极具代表性。它于上世纪70年代从朝阳区架松村肃王坟出土,为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所制,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和硕肃武亲王爱新觉罗·豪格第三子显悫亲王富绶的墓葬石刻 ,也是清早期火葬的最好例证。</p> <p class="ql-block">  这座石享堂为汉白玉石仿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每面每间双隔扇门对开,每间以盘龙柱相隔,计有12根盘龙柱、18扇仿木石门,须弥座式台基,仰覆莲、束腰处刻有云龙纹,最下部饰圭角云纹。斗栱以多层间错角方形式表现,12根立柱上均雕刻着精美的盘龙及如意云朵、火焰珠子等,每组柱子间两扇石门,上部雕刻三交六蔓菱花窗,下部裙板部分雕饰宝相花,合计共24扇石门。门上额枋即石柱柱头,或饰龙纹,或饰花纹,十分精美。再向上的石斗栱造型抽象,看上去像一串串成熟的葡萄,每一组斗栱之间各有三颗火焰珠子,增添了层次感 。</p> <p class="ql-block">  寺院内的文冠果树,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木本植物,属于无患子科文冠果属。其独特的花色渐变、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多元的实用价值,使其成为兼具生态、经济与观赏价值的“国宝级”树种。</p> <p class="ql-block">  文冠果树被佛教界视其为神树,其种子油用于点长明灯,果肉可食用。现存山西三圣寺、内蒙古北大庙等地的百年古树,印证了其与宗教文化的渊源。</p> <p class="ql-block">  文冠花的花色渐变(白→绿→红→紫)与唐宋文官官袍颜色等级(从低到高)一致,被视为“金榜题名”的象征。古代学子常于庭院种植,寓意“步步高升”,民间流传“摸到文冠果,升官在眼前”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唐代学士院曾栽培文冠花,宋代《笤奚渔隐丛》记载其花色变化,明清时期更被赋予“文官当庭”的吉祥寓意。</p> <p class="ql-block">寺内陈列的皇家祭祀典礼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这些石刻艺术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古代工匠技艺与智慧的结晶,吸引着无数游客与学者前来观赏、研究,感受岁月沉淀下来的艺术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