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世宗铸“大定元宝”和“大定通宝”钱品鉴

源能成

<p class="ql-block"><b>一. 金世宗与“大定”年号‌</b></p><p class="ql-block"> 公元1161年,农历辛巳年(蛇年),金正隆六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西夏天盛十三该年,金人完颜雍即皇帝位,是为金世宗,庙号世宗,年号为“‌大定‌”乃“大定元年”。这是“大定”年号的首次使用,尔后,1189年金世宗去世,金章宗继位,继续用了一年“大定”年号,1190年改年号为“明昌”。</p><p class="ql-block"> 金世宗的“大定”年号从1161年开始,终止于1189年金章宗即位为止。在此期间,金世宗的“大定”年号共使用了29年。</p><p class="ql-block"> 金世宗的“大定”年号与金章宗的“大定”年号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需注意区分。</p><p class="ql-block"><b>‌二、金世宗“大定”铸造背景‌</b></p><p class="ql-block"> 目前可以搜索到的史料称,金世宗即位后,为巩固政权和提振经济,从大定十八年(1178年)才开始大规模铸造“‌大定通宝‌”钱(注:我认为是“千古疑案”),一直延续至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金章宗时期。</p><p class="ql-block"> 这是来自于(金史·食货志》记载:</p><p class="ql-block"> <b>“大定……十八年(1178年)代州立监铸钱,……其文日大定通宝。·二十七年(1187年)二月,曲阳县铸钱别为一监,以利通为名”。章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十二月,因“病民而多费,……遂罢代州、曲阳二监”,停止铸钱。所以大定通宝的上下限是1178-1189年,共历11年。所铸既多,存世亦丰</b>。</p><p class="ql-block"> 但关于“大定元宝”钱的铸造时间和是否铸造过,以及铸造用途,未见史料记载,令藏界一直有争论。但“大定”钱币无疑是金世宗统治时期的代表性货币,是金代货币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是金代钱币中的重要品种之一。</p><p class="ql-block"> 因而,我们只好笼统地说,“大定”钱是金代首次自主铸造的铜钱。之前,金朝长期依赖辽、宋旧钱及海陵王时期的交钞。其铸造标志着金代货币制度的独立化与规范化。“大定元宝”是纪念币性质,有背阴刻文。</p><p class="ql-block"><b>三、版式与材质</b></p><p class="ql-block"> 当今,大定钱币出土情况是“大定通宝”成堆“元宝”罕见,明显说明“大定通宝”是当时的流通钱,“元宝”不过是样钱时的备选方案或是纪念币的一种,不是流通钱币。</p><p class="ql-block"> 1、主要版别:</p><p class="ql-block"> ①小平钱:光背居多,直径约22~26.5mm,重2.8—5.4g,常见铜质,也有铁质(铁母)。</p><p class="ql-block"> ②折二钱:光背居多,径约28mm,重9~9.2g,铸量稀少,多为白铜质,色泽灰白,传说含微量银。</p><p class="ql-block"> ③折三。直径32mm左右。另发现有篆书体钱,稀罕少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④折十钱。光背或有字,直径41毫米,厚5.5毫米,重55克。近几年还发现有篆书“大定元宝”钱面世。</p><p class="ql-block"> ⑤特殊版式:</p><p class="ql-block"> a.“三角通”(通字头部呈三角形)。</p><p class="ql-block"> b.折二背上“申”,下“申”,有背上“酉”(酉内单横),有背下“酉”(酉内双横)。</p><p class="ql-block"> 折二和折十均有背上下“申酉”者。折二“大定通宝”背穿上下“申”“酉”钱为铁质,存世稀少,极为罕见,有说是仅见品,一级币(无定价)。</p><p class="ql-block"> c.“大定元宝”背阴刻字版。如折二阴刻“辛已”,“申酉”。</p><p class="ql-block"> <b>2、铸造材质</b></p><p class="ql-block"> 从目前存世的“大定”钱可知,此钱铸材有铁,铜,银,和银等。折二,折三,折十铸量均极少,合银,铁钱也极为稀少。</p><p class="ql-block"> 铁母为铸造铁钱的母范,铜质;银质大定通宝极为罕见,可能为试铸样钱或后世仿制。</p><p class="ql-block"><b> 3. 设计与艺术特色</b></p><p class="ql-block"> ①钱文风格:</p><p class="ql-block"> “大定通宝”钱铸行量较大,“元宝”铸量少。据史载,“大定通宝”钱年铸造约14万贯。这一时期文化繁荣,钱币铸造较为精细。其钱币造型简练、形貌大方、字仿瘦金,笔画遒劲秀美,被评价为“洗练凝重,文字秀美,规格严谨”,甚至超过宋代“大观通宝”; 与唐开元、宋大观钱相比,书体凝重、文字秀美,规格严谨更胜一筹,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美学之观。这与金代造钱善于汲取历代特别是宋钱精华以及君臣热爱中华文化艺术有关。 对后世各代钱币制造产生的影响极为深远。后世铸钱可能有效仿“大定通宝”的钱币,但无从考证。  </p><p class="ql-block"> ②形制特点:</p><p class="ql-block"> 圆形方孔,钱体规整,重量与尺寸标准化,体现金代货币制度的严谨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4. 铸造与经济影响</b></p><p class="ql-block"> 铸量与亏损:年铸造量约14万贯,但成本高昂,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铸币成本高达80万贯,长期依赖财政补贴,导致亏损严重。</p><p class="ql-block"> 缓解“钱荒”:尽管铸量有限,“大定通宝”仍是流通主力,与辽、宋旧钱及交钞并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间用钱困难。</p><p class="ql-block"><b>四、大定钱中的精品中的精品品鉴</b></p><p class="ql-block"> <b>1、“大定通宝”母钱样币。</b> </p><p class="ql-block"> 在华光普先生所著《中国古钱大集》丙卷867页中,把它命名为“精样泉”,但我以为它应是“母钱”,如有手雕痕,当视为手雕样钱。 </p><p class="ql-block"> 笔者所藏数枚“大定通寳”泉品中,有一枚较为罕见的小平背(申)“三角通”与其相当,可称为“精样泉”。</p><p class="ql-block"> 该泉较同类制品制作更精良,钱文书写愈加骨清格秀。</p> <p class="ql-block">  其径24mm厚1.6mm币文高0.6mm,面穿径5.7mm背穿径5.3mm廓0.5mm外缘1.8mm重4.1克。</p><p class="ql-block"> 铸材比重10.5g/cm³,铸材为银。</p><p class="ql-block"> 令人遗憾的是,如此精泉之面缘六点位边有二缺,似为刀刻痕。 </p><p class="ql-block">  该泉为熟坑品,穿廓方正,外轮圆渾。穿廓,穿内壁均有修整,地章平整,有黑漆古,绿锈裹体,薄锈但已有水银浸晶体。 </p><p class="ql-block"> <b>2、“大定元宝”背面阴刻农历干支“辛巳”‌ </b></p><p class="ql-block"> “辛巳”是干支纪年中的一种组合,对应的具体年份是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 </p><p class="ql-block"> 金世宗完颜雍在1161年即位,使用“大定”年号,而金章宗完颜璟在1189年也使用了“大定”年号。这样看来,“大定元宝”有两种,分别属于不同皇帝的年号。</p><p class="ql-block"> “辛巳”是干支纪年中的一种,每60年循环一次,1161年正是“辛巳年”。</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大胆推测,“大定元宝”可能是金世宗在“大定元年”试铸的钱币,或纪念币,但未正式发行。</p><p class="ql-block"> 这种看法显然与史记不符。 但为何“世宗”要等登基后在过了十八年才开始铸钱,难以解释,与古代建国换朝必铸钱的习惯说不通。值得探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定元宝”钱也是最近十几年才发掘出来的,给人以悬念。但此钱背后的阴刻“辛已”年正好是1161年“大定元年”,也许是一个佐证。</p><p class="ql-block"> 如以此推测,“辛已”年这枚折二“大定通寶”背阴刻字钱是铸币者后刻用以纪念金世宗“大定元年”皇帝即位或纪念其他重要事件,它无疑就是一枚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的铸品物证。</p> <p class="ql-block">  该币实物,直径33.5mm厚2.2mm字高0.7mm重12.39克。</p><p class="ql-block"> 铸材比重12g/cm³,材质可能是金,银,铜合金(排除掺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3、折二“大定通宝”背面阴刻农历干支“申酉”‌钱</b></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枚有点特殊的“大定通宝”背阴刻“申酉”折二钱。实物直径32.6mm厚度2.0mm币文高1.0mm重9.56g。</p><p class="ql-block"> 计算铸材比重12g/cm³。</p> <p class="ql-block">  《古钱学入门》( 陈达农编著)第P206 -P207中,对纪“申酉”一栏中有注:</p><p class="ql-block"> <b>“大定穿上下一种”</b>,可能是对这种钱的铸造历史证明。</p><p class="ql-block"> 书中242页又还编有一首“中国古钱幕文歌”,歌词述:</p><p class="ql-block"> “<b>大定范申酉,分列上下首,小平信守得,折十保守”</b>。</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世宗或章宗在“大定”年号(1188-1189年)间确实铸造过“大定通宝”背“申酉”折十钱。</p><p class="ql-block"> 另外,有一位泉友蔡炳根曾发文考究过他收藏的《金朝奇珍“大定通宝”背“申酉”折十型银质大钱》述道:</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枚“大定通宝”折十背面穿口上“申”下“酉”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和银钱。其直径41毫米,厚5.5毫米,重55克。包浆似旧非旧,似新非新,钱面无锈迹,掷地有弹性,敲打有响声,不属铜钱与铅钱,应是银质币。正面“大定通宝”四字为仿瘦金体,笔划秀雅清晰。背面穿口上“申”下“西”,楷书字体,端庄严谨。钱的表面和边缘有拼撞过的痕迹,虽经八百余年,仍银光闪亮,品相较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笔者有幸藏有这种折二“和银”材质的“大定通宝” 阴刻“申.酉”钱币一枚,也可能是一种对已铸钱的后刻币。 但背刻“申.酉”二字,推测也是一种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或者,再大胆点一点揣测,这枚“大定通宝”折二钱本身就铸造于“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次年(1190年)金章宗完颜璟改元为“明昌”,再未铸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②③这两枚钱的测算比重均在12g/cm³左右,铸材应是“和银”无疑,但它可能是用金,银,铜合金。其锈色与包浆‌自然天然,锈迹老道,自然匀称,有雪花绿锈但不刺眼,微泛青光的包浆令眼滋润,表面微泛青光,手感沉重。用画线法和击声法验证未掺铅,这也许与它的阴刻纪念文字有关:这样有意义的特殊纪念币,完全有可能采用特殊材料铸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五、金“大定”钱的铸钱工艺</b></p><p class="ql-block"> 金代钱币的铸造工艺较高,特别是金世宗时期。“大定”钱通常为青铜质地,钱文笔画工整,字体端庄,背面多为光背或有纪年、纪地等特殊标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阴刻“辛巳”或“申酉”说明这枚钱币可能是定制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版本,可能是为纪念金世宗即位而铸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六、历史与文化价值</b></p><p class="ql-block"> <b>政治象征:</b>金世宗即位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如整顿吏治、减轻赋税、发展生产等,使得金代经济迅速恢复并达到了一个小高峰。</p><p class="ql-block"> “大定”钱的铸造正是这一时期经济繁荣的体现,也是金代货币史上的重要篇章。</p><p class="ql-block"> “大定”年号寓意天下安定,反映了金世宗结束战乱、实现“大定之治”的愿景。</p><p class="ql-block"> <b>后世影响:</b>其设计被元代至大、至元通宝,明初洪武、永乐通宝效仿,成为古代钱币艺术的典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七、存世与收藏</b></p><p class="ql-block"> <b>1、普通版别:</b></p><p class="ql-block"> “大定通宝”小平钱根据品相决定价格亲民(约150—1000元),折二、三角通等珍稀版别可达数千元。特殊版本钱币的价值会非常高。如铜钱铁母,一级币,20年前初步估价至少5万元以上,相当于现今500万元以上。</p><p class="ql-block"> 又如“大定元宝”背阴刻“辛巳”,“申酉”字,不仅是金代钱币的精品,也是研究金世宗时期历史、经济和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必为珍稀品种,可能仅为某个特殊事件,特殊时期的少量铸造,存世量极少。这种钱币不仅是金代经济史的重要实物见证,也是金世宗“大定”年号的珍贵纪念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b>2、仿品问题:</b></p><p class="ql-block"> 高仿品泛滥,需通过文字力度、包浆自然度及锈色鉴别真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综上所述,大定元宝,通宝钱不仅是金代经济繁荣的见证,更以其艺术性与历史价值成为古代钱币研究的重要对象。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版别或铸造细节,可参考相关文献及钱币图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本文仅是一孔之见。因毕竟是现代人,未穿越回宋,金,又无更多史料可以借鉴,对历史和古钱币的认知错误难免,憶想的推测也是大胆之举,可能有伤前辈权威。展示的藏品因系自娱自乐之品,真假自定,也仅为分享快乐和文化传承。除文字可能有误导之嫌,对钱币不营销,不会为读者带来实际的金钱损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所以,务必请关注我的同好阅读时带批判地阅读,自己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千万不要被误导,方令我心安不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5年4月17日撰稿于成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