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淮安

来旭

<p class="ql-block"> 春玩淮安</p><p class="ql-block"> 淮安是江苏省辖地级市,位于江苏省中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运河之都”。淮安区历史悠久,从东晋到明清,淮安区一直作为郡、州、路、府的治所。明清两代是漕运总督部院所在地,曾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大运河沿线上的“四大都市”。是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集名人、名胜、名著、名菜于一身,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是全国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系的发源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淮安,简称“淮”,旧称“清江”“淮阴”。淮安历史悠久,建城史可追溯至秦朝,距今已有2200多年,境内有“青莲岗文化”遗址,是中国古代漕运枢纽和盐运要冲,曾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p><p class="ql-block"> 淮安人杰地灵,历史上诞生了众多名人,包括一代伟人周恩来、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民族英雄关天培以及《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等。淮安还是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称号。淮安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周恩来故里景区、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里运河文化长廊、清晏园、淮安西游乐园等。</p><p class="ql-block"> 淮安不仅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之地,洪泽湖湿地公园和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无尽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游淮安河下古镇</p><p class="ql-block"> 河下古镇,曾名“北辰镇”,坐落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河下街道境内,位于淮安区西北边陲,属周恩来故里景区之一。古镇形于春秋末期,距今已有约2500年历史,明清两代这里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素有“三鼎甲齐全”之称。</p><p class="ql-block"> 河下古镇主要的景点有湖嘴大街、吴承恩故居、吴鞠通中医馆、状元楼、文楼、闻思寺等,主要美食有长鱼宴、汤包、茶馓等。</p><p class="ql-block"> 2002年7月,河下古镇被国家建设部、文化部评定为首批全国30个重点保护历史街区。2015年10月,河下古镇作为周恩来故里景区被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缅怀伟人周总理</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纪念馆,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永怀路2号,总面积40万平方米,于1988年3月开始兴建,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展示周恩来一生的综合性纪念馆。1992年1月6日,周恩来纪念馆落成并对外开放。2008年,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增建了周恩来生平业绩陈列馆。馆中70%为水面,整个馆区由一组纪念性建筑群、一个纪念岛、三个人工湖和环湖四周的绿地组成,在纪念馆南北800米长的中轴线上,依次建有瞻台、主馆、陈列馆、周恩来铜像广场和仿中南海西花厅等纪念性建筑。主馆分三层,底层为影视厅,二层为瞻仰大厅,三层为观景台。截至2019年末,馆内藏品数量为35679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87件/套。</p><p class="ql-block"> 2015年10月,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故里旅游景区被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24年5月18日,周恩来纪念馆获评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文楼品淮杨招牌菜</p><p class="ql-block"> 文楼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坐落于河下古镇运河畔,与萧湖中的曲香楼隔水相望,因曾是文人雅士聚会场所而得名“文楼”。</p><p class="ql-block">‌ 建筑风格‌为单体式门楼,采用青砖灰瓦,飞檐翘角,呈现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外部装饰极具特色,是古镇的标志性景观之一。</p><p class="ql-block">‌ 相传乾隆南巡时,与纪晓岚在此被一副“小大姐 上河下 坐北朝南吃东西”的上联难倒,留下“赌食”佳话,文楼因此名声大噪。</p><p class="ql-block">‌ 招牌美食‌:文楼汤包‌:皮薄馅嫩、汤鲜味美,与淮饺、烫面饺并称“淮点三绝”,1997年获“中华名小吃”称号,2009年其制作技艺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文楼涨蛋‌:色泽金黄,口感鲜嫩,是另一道代表性菜肴。</p><p class="ql-block">‌汤包制作技艺已传承六代,从和面到蒸煮均体现匠人精益求精的精神,兼具传统与现代卫生标准。</p><p class="ql-block"> 文楼是河下古镇最热门的餐厅,节假日需提前排队(如早6:30抢号),北门大街分店人流量相对较少。</p><p class="ql-block">‌ 作为古镇“美食重镇”的代表,文楼融合了淮扬菜文化与历史故事,成为当地文旅推广的金字招牌。</p><p class="ql-block"> 文楼不仅是河下古镇的明清建筑遗存,更以美食和非遗技艺延续了2500年古镇的文脉与烟火气,兼具历史、文化与味觉的多重魅力。</p> <p class="ql-block">软兜长鱼‌</p><p class="ql-block">‌特色‌:选用笔杆粗细的野生黄鳝脊背肉,以蒜香、醋香调味,口感滑嫩,酱香浓郁,被誉为“开国第一菜”。</p><p class="ql-block">‌历史‌:相传乾隆下江南时赐名,现为国宴常备菜品。</p><p class="ql-block">‌平桥豆腐‌</p><p class="ql-block">‌特色‌:以嫩豆腐为主料,配鸡丝、火腿丝烩制,汤汁醇厚,豆腐入口即化,兼具滋补功效。</p><p class="ql-block">‌清炖蟹粉狮子头‌</p><p class="ql-block">‌特色‌:肥瘦相间的猪肉与蟹肉混合,手工切粒后慢炖,肉质松软,蟹香四溢,体现淮扬菜“刀工与火候”精髓。</p><p class="ql-block">‌白袍虾仁‌</p><p class="ql-block">‌特色‌:虾仁洁白如玉,清炒保留原汁原味,与软兜长鱼并称“淮炒两峰。</p><p class="ql-block">‌盱眙十三香龙虾‌</p><p class="ql-block">‌特色‌:洪泽湖龙虾配十余种香料,麻、辣、鲜、香兼备,是夏季夜宵首选。</p><p class="ql-block">‌钦工肉圆‌</p><p class="ql-block">‌特色‌:弹性十足,民谣称“撂过墙仍圆又圆”,清代曾为贡品。</p><p class="ql-block">‌淮安茶馓‌</p><p class="ql-block">‌特色‌:清代传承的油炸面食,香脆可口,可佐茶或入菜。</p><p class="ql-block">‌文楼蟹黄汤包‌</p><p class="ql-block">‌特色‌:皮薄馅大,内含蟹黄与鸡汤,需“先吸汤再食馅”,被誉为点心艺术。</p> <p class="ql-block">文楼汤包</p> <p class="ql-block">软兜长鱼</p> <p class="ql-block">浦菜</p> <p class="ql-block">平桥豆腐</p> <p class="ql-block">烫面水饺</p> <p class="ql-block">文楼汤包制作过程</p> <p class="ql-block"> 百年老店,对联之谜</p><p class="ql-block"> 淮安河下古镇的文楼,不仅是一个百年老店,更是一处历史文化的瑰宝。这个店铺以蟹黄汤包闻名,是淮扬菜的代表性老店之一。文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嘉庆年间,最初位于河下花巷街,名为“友楼”。后来,因为店东陈海仙家出了秀才,店名便改为“文楼”。</p><p class="ql-block"> 早期的文楼原本是一家茶馆,提供文楼涨蛋、卢肉、煮干丝等点心。直到研制出蟹黄汤包后,文楼的名声才真正响亮起来。在文楼的墙壁上,有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小大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巧妙地嵌入了“小大”、“上下”、“南北东西”和地名,真是绝妙无比!</p><p class="ql-block">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这副对联已经挂了几十年,但至今无人能对出下联。文楼的墙壁上,依然只有上联孤独地悬挂在那里,等待着高人的填字。这不仅是对文楼的挑战,更是对所有对联爱好者的挑战。</p> <p class="ql-block">参观吴承恩故居</p><p class="ql-block"> 吴承恩故居,是明代著名文学家、《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居。这里不仅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还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由故居本体、吴承恩生平陈列厅、玄奘纪念堂、美猴王世家艺术馆和六小龄童工作室五个部分组成,全面展示了西游记文化和吴承恩的生平事迹。</p> <p class="ql-block">参观状元府</p><p class="ql-block"> 沈坤状元府,由明朝嘉靖年间状元沈坤的老宅和寓园两部分组成。沈坤是科举制度下淮安历史上第一位状元,也是著名的抗倭英雄。尽管沈坤因被奸臣诬告而入狱,最终不幸离世,但他的故事和勇气依然值得后人铭记。</p> <p class="ql-block">看镇淮楼</p><p class="ql-block"> 镇淮楼雄踞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城中心,巍峨高大,古色古香,是淮安古老而文明的象征之一。</p><p class="ql-block"> 镇淮楼从南北朝时起,经历晋、隋、唐、宋、元、明、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具体创建时间已不可考。北宋、明弘治、嘉靖年间知州陈宪、宋继先均修缮。另安徽和县也有同名镇淮楼。</p> <p class="ql-block">游淮安府衙</p><p class="ql-block"> 淮安府衙,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东门大街38号。</p><p class="ql-block"> 淮安府衙与其南面的总督漕运公署、镇淮楼、山阳县衙首尾相连,雄居古城中轴线,总长度约1千米左右,占地近2万平方米。衙内有房屋50余幢、600余间,分东、中、西三路而建,淮安官衙大堂建筑具有官式建筑特征,体现了中国明清时期府衙建筑明确的形制规范与等级要求,具有淮安地区建筑文化特色。2006年5月25日,淮安府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游大运河清口枢纽</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清口枢纽世界遗产点,留有一座“御制重修惠济祠”碑。这座碑是乾隆皇帝首次南巡时刻录。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经国之务,莫重于河与漕,而两者必相资而成。”1128年,黄河发生重大改道,向东南夺淮河入海。黄河、淮河、运河三股水流在淮安的清口交汇,漕船在此如何顺利北上,关乎京师的粮食安全。为了保证大运河畅通,明中期以后的数百年间,清口枢纽一直是国家治水的“一号工程”。</p><p class="ql-block"> 清口枢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漕船安全渡过黄淮交汇处。这里三条河道互为犄角之势,但又有强弱之分——黄河强于淮河,淮河强于运河。因此,整个工程的技术难点,在于如何增强运河和淮河的力量,抗衡黄河的侵扰。</p><p class="ql-block"> 清口枢纽分为四个部分:自东而来的里运河,依托洪泽湖的引淮工程,抵御黄河的御黄体系,以及渡过黄河之后的中运河。四个部分各有各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里运河要解决的问题是运河与黄、淮的高差。运河比黄淮两河都要低,必须想办法将运河与黄河置于同一水平线。清口枢纽采取的办法是不断修筑闸坝,一步步抬升运河水位,使漕船的位置最终与黄河处于同一水平面。</p><p class="ql-block"> 引淮工程的目的是增强淮河与洪泽湖的力度,抵抗黄河。明朝万历年间,河道总督潘季驯用不断加高加固洪泽湖东侧堤坝的方法,将西来的淮河水储积在洪泽湖内,使湖水水位抬高超过黄河水位,构造了绵延数十公里的巨大土方工程,即今天的洪泽湖大堤。</p><p class="ql-block"> 御黄体系顾名思义是防御黄河倒灌、淤积的工程。清朝时,在黄河南侧修建了多座“挑溜木龙”,将黄河走向约束至东北方向,减轻向东南的冲击力。同时,通过缕堤、遥堤等堤防体系缓解汛期泛滥时黄河泥沙的影响,使洪水所携黄沙沉积在缕堤与遥堤之间,最终靠泥沙淤积而形成黄河河槽。</p><p class="ql-block"> 清口枢纽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中运河。17世纪中期之前,漕船从清口出来后,还要继续在黄河上逆流航行180里,到徐州一带才重新进入人工河道。这一段行船速度慢,需要人在岸上拉纤,险滩不断,经常船沉人亡。康熙年间的漕运总督靳辅在黄河北岸开凿出一条平行于黄河的人工运道,因为位于遥堤与缕堤之间,故名“中河”。漕船出清口后直接进入中河,避开了黄河之险。至此,南来的漕船通过这一极为复杂的工程枢纽,一点点抬升,在淮河清水的助力下穿越黄河,继续北上,最终抵达京城。</p><p class="ql-block"> 清口枢纽是大运河上持续时间最久、设计最复杂的工程。它的治理犹如心脏手术一般,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组由河道、闸坝、堤防、疏浚、维护、水文观测等工程共同组成的大型水利枢纽,探索着自然和人力之间的微妙平衡,代表了人类农业文明时期东方水利水运工程技术的最高水准。</p><p class="ql-block"> 更值得赞颂的是,实现这一庞杂工程体系的,是取自身边最简单的材料——土、木、铁、石。筑造堤防,用挖挑出来的黄土配以沙石,用大石或铁盘夯实。加固河岸,用青石砌筑。建造船只,用上好的木料和坚固的铁钉。一道道灵活的船闸,是石木配合而成。错综复杂的清口枢纽,纵然眼花缭乱,也不过是由最基本的土木铁石拼合而成。</p><p class="ql-block"> 淮安与运河的关联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修建邗城,在城下开凿运河,引长江水一路向北,最终与淮河相会在一个叫“末口”的地方。这是大运河最早的段落邗沟,末口就是今天的淮安。</p><p class="ql-block"> 作为运河关键节点,明清两代总督漕运的最高机构部署在淮安,正说明了淮安在运河体系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今天淮安老城中心的总督漕运公署遗址,位于清口枢纽一带的天妃坝石工堤、顺黄堤、惠济祠、御坝等遗址,再加上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作为大运河世界遗产的重要构成,共同记录下了这座城市物阜民熙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从来不仅仅是一条河,而是人在与自然对话中迸发的无数智慧的结晶。清口枢纽工程所体现的,正是中国人接受自然馈赠、并同自然巧妙共生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枚乘书范遗址</p><p class="ql-block"> 枚乘书苑于2008年临水而建,2020年提升改造后,目前已经成为淮安市恩来干部学院党性教育基地。枚乘书苑分上下两个院落,高低错落,层次感强。园林式建筑风格,种植了银杏、桃树、梨树等品种多样的草木,环境优美,四季皆景。</p><p class="ql-block"> 苑内生长的省属一级保护古树,也是淮安一号古银杏树,树高18米,树围3.3米,树龄820余年,它见证了淮阴历史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枚乘被称为汉大赋“鼻祖”,他精通纵横家儒家道家兵家精义,是吴王刘濞的文学侍从,因刘濞想起兵造反,枚乘便写了一篇讽喻性作品《七发》。《七发》中阐发出的人生道义可以告诫我们党员干部要摒弃奢侈淫靡的生活,学要言,走正道。</p><p class="ql-block"> 枚乘所著的《七发》是汉赋发展史上一篇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作品,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正式形成。《七发》整体篇幅分为十三段,共二千九百零九个字,其中引用自《论语》《吕氏春秋》《楚辞》等经典著作的语句近三百处,由《七发》产生并被后世文人墨客引用成典故或演变为成语的有二十余处。</p><p class="ql-block"> 赋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由原文首段:“内有保姆,外有傅父,欲交无所。”看出吴客认为楚太子的病因在于贪欲过度,过着奢侈淫靡的生活,这样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导致楚太子“虚中重听,恶闻人声,精神越渫,百病咸生。”楚太子表现出眼花幻听,精神不振,情绪不平,好像百病缠身一样,命不久矣。</p><p class="ql-block"> 吴客认为,这样的病不是一般的用药和针灸可以治愈的,即使是让扁鹊巫咸来医治也不行,只能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于是吴客分别描述音乐、饮食、乘车、游观、田猎、观涛六件事的乐趣,一步步诱导太子改变生活方式;最后吴客向太子引见“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太子乃霍然而愈。</p><p class="ql-block"> 作品的主旨在于劝谏贵族子弟不要过分沉溺于安逸享乐,表达了对贵族集团腐朽纵欲的不满。</p> <p class="ql-block">中国漕运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中国漕运博物馆坐落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漕运广场内漕运总督署遗址附近,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作为“运河之都”的淮安,为展示漕运文化而筹建中国漕运博物馆。淮安漕运总督署遗址是2002年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漕运博物馆建与漕运总督署遗址相整合,向世人完整地展现漕运古迹和历史。</p> <p class="ql-block">清晏园</p><p class="ql-block"> 清晏园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人民南路之西侧,环城路之北侧,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我国治水和漕运史上唯一保存完好的衙署园林,全国文保单位,国家水利风景区,有”江淮第一园“之称。是苏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古典园林。她揉北方的开阔与南方的玲珑于一处,使游人于玩乐中得到美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里运河文化长廊</p><p class="ql-block"> 里运河文化长廊,位于中国运河之都——江苏省淮安市,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包含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两处遗产点(清口枢纽、清江大闸)和一处遗产河道(淮扬运河淮安段)。</p><p class="ql-block">景区为“起”、“承”、“转”、“和”四大板块,集高端论坛、文化旅游、生态养生、商务休闲以及特色主题乐园多功能于一体。景区清江浦段已建成开放,其他各大板块均在建设之中,预计2017年全面建成开放。</p><p class="ql-block"> 里运河文化长廊北起大闸口、南至堂子巷,总范围45平方公里,核心区总长度15.6公里,面积约10.8平方公里,大小项目数百个,总投资260亿元。</p> <p class="ql-block">打卡花街</p><p class="ql-block"> 花街原型是位于“运河之都”淮安市清江浦区的一条老街,《北上》热播后,各地游客慕名而来,日均客流量实现翻倍增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