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罕见老照片,毛主席三个儿子同框,照片拍摄于1931年,大同幼稚园全体师生在法国公园(现在的复兴公园)合影,照片中第二排左一为毛岸英,右一为毛岸青,右二为毛岸龙。</p> <p class="ql-block">这张珍贵的老照片拍摄于1946年,地点是在延安。是一张毛岸英抱着妹妹李讷,与父亲毛主席在一起的合影。毛岸英长的英俊帅气,和父亲一样身材伟岸。他抱着可爱的妹妹,一脸的宠溺。妹妹李讷脸上流露出了腼腆、幸福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与长子毛岸英的珍贵合影,照片拍摄于1946年,此时的毛岸英刚从莫斯科回到延安,阔别19年的父子相见略显生疏,脸上笑容都有些腼腆。</p> <p class="ql-block">1946年,毛主席与长子毛岸英的珍贵合影,此时的毛岸英刚从莫斯科回到延安,阔别19年的父子相见略显生疏。相别19年的父亲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脱下洋装,换上布衣,到陕北贫瘠的乡村当农民,拜农民为师。</p><p class="ql-block">毛岸英愉快地接受了父亲的建议和安排,背上行李,步行去了30里外的劳动大学吴家枣园。</p> <p class="ql-block">1946年,毛主席与从莫斯科回国的毛岸英合影,毛岸英回国那天,毛主席不顾正在生病的身体,亲自到机场去接这个最爱的儿子,父子俩在离别了18年后,第一次重逢。</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与毛岸英珍贵合影,在香山双清别墅,父子俩一起玩得很开心。照片中的毛主席手里夹着烟,在比划着什么,毛岸英看着父亲,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1949 年,北京香山的双清别墅里,毛泽东主席与毛岸英在此留下诸多故事。彼时,毛主席刚率党中央从西柏坡迁至北平,暂居于此,指挥渡江作战、筹备新政协等大事 。</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不仅以卓越领导带领中国人民 “站起来了”,在家风、家教方面更是典范。他定下 “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 的 “家风三原则” 。毛岸英回国后,毛主席便让他到机关食堂吃大灶,去劳动模范吴满有家学种地,上 “劳动大学”,在实践中锻炼,这正是其严格家风的生动写照 。</p> <p class="ql-block">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下了一段珍贵的时光。照片里,毛泽东主席面带微笑,温暖又亲切。一旁是高大英俊的毛岸英,他身姿挺拔,眼神中满是朝气。儿媳刘思齐站在另一侧,温柔娴静,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还有活泼可爱的李讷,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p><p class="ql-block">这张合影承载着浓厚的家庭温情,见证了一家人相聚的温馨时刻。毛岸英刚从苏联回国,全身心投入国家建设,与刘思齐情投意合,结为夫妻 。李讷在家人的关爱下茁壮成长。毛主席一生为国家操劳,家庭是他内心深处的温暖港湾。只是后来毛岸英奔赴朝鲜战场,不幸牺牲,这张照片也因此变得更加珍贵,成为了永恒的记忆,让后人看到伟人家庭平凡又珍贵的一面 。</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与长子最后的全家福,1949年,毛主席和夫人、长子毛岸英、儿媳刘思齐、女儿李讷在香山合影。</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与孩子们的珍贵合影,毛岸英是毛主席的长子,毛主席与杨开慧所生。毛岸英,1922年10月生于长沙,1950年10月牺牲于朝鲜前线。</p><p class="ql-block">岸英从小就随父母四处奔波,1924年到上海,1925年回韶山,1926年去广州。之后,又赴长沙,奔武汉,1936年又去了上海,1937年到莫斯科,直到1945年底才回国。</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与长子毛岸英同框的一张罕见合影,照片拍摄于1949年,毛主席前往苏联访问,在火车上与送行人员交谈,左一为毛岸英。</p> <p class="ql-block">1924年杨开慧和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在长沙 。</p><p class="ql-block">1924年,在旧上海慕尔鸣路甲秀里(现上海茂名北路120弄),杨开慧与毛岸英、毛岸青留下了一张合影。这是他们唯一留存的合照,也是这个家庭的“全家福”,被誉为“不完美的完美全家福” 。</p><p class="ql-block">当时,毛泽东与杨开慧带着孩子在此居住。毛岸英和毛岸青依偎在母亲身旁,杨开慧眼神温柔,满是慈爱。这张照片不仅定格了他们的容貌,更留存下珍贵的亲情瞬间。在动荡的革命年代,这样的家庭合照尤为难得,承载着他们质朴又深厚的情感,也见证着那段特殊岁月里的温情。</p> <p class="ql-block">童少年时的毛岸英毛岸青兄弟</p><p class="ql-block">1937年,上海党组织研究后请示并经党中央经同意, 派刘仲华同董健吾一起前往面见张学良, 在他的担保之下,由李杜将军带上毛岸英毛岸青先到欧洲,再转送到苏联。年初,毛岸英和毛岸青到达莫斯科,从此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开始了在苏联稳定的留学生活。</p> <p class="ql-block">1950年,抗美援朝期间,准备赴朝前的毛岸英。这一年,他28岁。这张照片也是首次向社会公开的毛岸英的高清老照片。照片的清晰度非常高。此时,毛岸英与刘思齐结婚不到一年。</p><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毛岸英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曾经说过,毛岸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美军的空袭中不幸壮烈牺牲。他是毛主席一家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第六位亲人。</p> <p class="ql-block">1950年11月25日,毛主席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而毛主席于39天后才得知儿子岸英牺牲的消息。</p><p class="ql-block">这一年,毛岸英28岁,正值青春年华,而这一年,毛主席已经57岁,正是等待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的年岁,却等到的是长子牺牲的悲痛消息。</p><p class="ql-block">在毛岸英烈士牺牲的纪念日,永远缅怀岸英烈士,致敬伟大的毛主席,铭记为祖国付出的英雄烈士。</p><p class="ql-block">1951年1月2日,毛主席获知岸英牺牲的消息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凝视着窗前的一棵棵树木,手中的香烟换了一根又一根……毛主席一声悲叹后吟诵起南北朝时庾信的《枯树赋》:“此树婆娑,生意尽矣!……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念及长子岸英和爱人杨开慧,哀痛地说道:“开慧,岸英和你一样,是为革命,为人民牺牲的,人民将永远怀念你们……。”</p><p class="ql-block">致敬毛岸英烈士,致敬杨开慧烈士,致敬为新中国牺牲的英烈,人民永远怀念你们。</p> <p class="ql-block">1947年9月12日,毛主席致信长子毛岸英,对毛岸英在工作中的进步予以肯定和表扬,建议毛岸英多看明清小说,信中还有对次子毛岸青的赞许。毛主席给毛岸英的信只有寥寥数语,但言语中充满了对两个孩子的无尽牵挂、殷殷真情。</p><p class="ql-block">伟大的领袖培养卓越的子女,致敬伟大的领袖家庭。</p> <p class="ql-block">罕见老照片!这是1947年毛岸英留下的一张珍贵合影!</p><p class="ql-block">相信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到这张照片了,当时他化名“杨永福”在山东的解放区进行土改工作。他当时二十多岁的年纪,风华正茂、意气风发!</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岸英年轻、高大帅气。他站在人群的中间位置,穿着一件普通的衬衣,不过好像掉了两颗扣子。能想象到当时条件很艰苦,他也很节俭朴素。他一直严格遵守父亲的教诲,不搞特殊化,低调做人,艰苦朴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p> <p class="ql-block">这是毛岸英与刘思齐夫妻俩。两人虽然在一起的时间很短,但夫妻间也发生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事情。</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与刘思齐结婚。婚礼当天,毛主席送出一件旧军大衣:“白天岸英穿,晚上盖在被子上,就算你俩都有份了。”周总理笑着说:“这可比蒋介石送儿子别墅实用多了!”</p><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毛岸英隐瞒赴朝参战决定,临行前夜才告诉刘思齐:“要出差,可能很久。”刘思齐追问去向,他只说:“记住三不准——不准生病、不准哭鼻子、不准想我想得睡不着!”</p> <p class="ql-block">这是毛主席与毛岸英、刘思齐、女儿李讷在一起。1949年毛岸英婚礼,毛泽东赠子三样“寒酸”礼物:一件旧军大衣(称“白天穿,晚上盖”)、一包哲学书(含《矛盾论》校样稿)、一筐湖南辣椒(嘱咐“吵架时吃辣椒降火”)。刘思齐回忆:“洞房夜我们裹着大衣看书,辣得直喝水。”</p><p class="ql-block">李讷在小学写作文《我的父亲》时,提到“爸爸书房总亮着灯”。老师质疑:“普通家庭怎有彻夜电灯?”李讷委屈,毛泽东却赞:“老师做得对!你该写‘我父亲是农民’。”</p> <p class="ql-block">偶然间,一张从未见过的老照片闯入眼帘,瞬间就将我拉回往昔岁月。照片里,毛主席面带和蔼微笑,站在中间,左边是高大帅气的毛岸英,右边则是温婉的刘思齐,画面满是温馨。</p><p class="ql-block">毛岸英从苏联归来后,一心投身国家建设,而刘思齐与他情投意合,二人结为连理 。这张照片,或许是他们婚后的某次相聚所摄。毛主席一生为国家和人民操劳,在家庭中,他也是一位饱含温情的父亲。看着照片里其乐融融的场景,不难想象当时欢声笑语的画面,只可惜毛岸英后来奔赴朝鲜战场,不幸牺牲,这张合影也因此变得更加珍贵,承载着无尽思念 。</p> <p class="ql-block">1937年,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俩和蔡妮在一起。蔡妮正是蔡和森与向警予之女。</p><p class="ql-block">1930年,母亲杨开慧牺牲后,兄弟俩与幼弟毛岸龙被秘密送往上海,由地下组织保护。不久毛岸龙病逝,岸英、岸青一度流落街头,以卖报、做零工为生,饱尝艰辛。</p><p class="ql-block">1936年,岸英与岸青兄弟俩经组织安排抵达莫斯科,进入国际儿童院学习。岸英性格刚毅,主动加入苏联红军参与卫国战争;岸青因幼年头部受伤(在上海被巡捕殴打后遗症),性格更内敛,专注学习音乐与俄语。</p> <p class="ql-block">1940年,周总理与夫人邓颖超到苏联国际儿童院看望毛岸英(右一)、毛岸青(右三)。</p><p class="ql-block">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俩是毛主席与杨开慧烈士的孩子,自幼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组织找到他们并送到苏联学习。</p> <p class="ql-block">英俊潇洒的毛岸英和秀外慧中的刘思齐,原本是郎才女貌的一对儿,奈何……</p> <p class="ql-block">这是毛岸英与刘思齐分别前的最后大合照</p> <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9日,在满洲里这是毛主席和毛岸英父子俩的最后一张合影照片!</p> <p class="ql-block">百年时光流转,我们再次凝视毛岸英同志的珍贵影像,那是1949年12月9日,在满洲里火车站,毛主席远赴苏联访问之际,一众送行者中,少年毛岸英面容青涩,与李克农、李富春、滕代远、伍修权、陈伯达并肩而立,定格成永恒的瞬间。这不仅是历史的定格,更是青春与使命的交响,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毛岸英与外婆等人的罕见合影。1950年毛岸英受父亲的委托,回到湖南长沙看望外婆与舅舅、舅妈。为了留住这难得的时刻,毛岸英与亲人在一起留下这张珍贵照片。照片正中间坐着的面相慈祥的老人正是毛岸英的外婆向振熙。这一年向振熙八十岁高龄。毛岸英特地为外婆祝八十寿,并带来两棵人参。</p><p class="ql-block">1930年向振熙将毛岸英三兄弟护送到上海,返回湖南后与三个外孙失去联系。孰料这次离别竟然长达二十年。</p> <p class="ql-block">毛岸英回韶山的老照片</p><p class="ql-block">照片一:毛岸英与乡亲们在一起查看文件;</p><p class="ql-block">照片二:毛岸英在自家老宅子前走动。</p><p class="ql-block">1950年5月,毛主席派长子毛岸英回老家韶山省亲,毛岸英回到家乡后走亲访友,拜访家中长辈亲属,十分亲和,深受家乡人民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1950年5月,毛主席派长子毛岸英回到家乡韶山省亲。毛岸英省亲期间向乡亲们讲解土改政策,照片中的毛岸英是如此专注,而乡亲们听的也是很认真……</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毛岸英在家乡留下的少有影像之一,是他留给家乡人民的思念和身影,致敬烈士毛岸英。</p> <p class="ql-block">头一次见,这是毛岸英唯一的一张回韶山祭祖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一张老照片,该照片拍摄于1950年左右,这是毛岸英陪同周总理会见客人的珍贵镜头和罕见画面。此时的毛岸英英俊帅气,满腹经纶。</p> <p class="ql-block">1950年国庆,毛岸英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和刘少奇、朱德一起的珍贵合影。</p> <p class="ql-block">毛岸英的一张“罕见”老照片,拍摄于1950年5月。当时他在苏联青年代表团访问北京期间,随行担任翻译。</p> <p class="ql-block">毛岸英的一张“罕见”老照片,拍摄于1950年5月。当时他在苏联青年代表团访问北京期间,随行担任翻译。</p> <p class="ql-block">毛岸英入朝参战之前的珍贵影像,照片拍摄于1950年5月,苏联青年代表团访问北京期间,毛岸英担任翻译。</p><p class="ql-block">1950年11月23日,机要处的战友好奇地问毛岸英:北京城是什么样子?毛岸英神采飞扬地讲了起来,天安门、故宫、万里长城、天坛、北海……大家听得入迷了。</p><p class="ql-block">接着,又有人向他打听起苏联留学的情况,并让他说几句俄语,毛岸英哈哈大笑,随口就说了一大段俄语。大家听不懂,便问他说了什么。</p><p class="ql-block">“我说的是,同志们好,你们辛苦了,等战争结束后,我请大家到北京做客,请你们到天安门合影。”毛岸英满怀深情地对战友们发出邀请。</p><p class="ql-block">如果毛岸英没有牺牲,他一定会对每位战友兑现这个承诺。遗憾的是,仅仅两天后,他就永远地长眠在异国他乡,与战友们在天安门合照的愿望也没有实现。</p> <p class="ql-block">1950年初,在北京机械总厂,毛岸英的工作与生活交织的温馨画面被定格。他坐在椅上,书页轻翻,眼神中透露出对知识的渴望。在镜头前,两个小友俏皮地做着鬼脸,纯真无邪的笑容仿佛能融化世间所有寒冰,与毛岸英的专注形成鲜明而和谐的对比,共同勾勒出一幅动人的历史画卷。</p> <p class="ql-block">在那定格的瞬间,一张照片悄然诉说着历史的故事。毛岸英,以他饱满的精神与锐利的目光,与身旁的女战士并肩而立,仿佛时光凝固,两人间的默契与英勇在画面中跃然纸上。</p> <p class="ql-block">毛岸青一张罕见合影,照片中的毛岸英风华正茂。1950年2月,苏联女经济学硕士马卡洛娃来中国访问,应邀来到“华北军大”,给一总队的学员们作报告,毛岸英亲自为苏联女专家做翻译。</p> <p class="ql-block">1949年,毛主席和两个女儿的合影,都说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主席有两个小棉袄。</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49年初夏,拍摄地点是北京香山双清别墅。</p><p class="ql-block">照片上,那个穿着碎花连衣裙的女孩,就是毛主席的大女儿李敏。她应该是读书的时候有些字不认识或有些句子不理解,来请教自己的父亲。</p><p class="ql-block">照片上的毛主席,很认真地看着李敏所指的地方,脸上充满了慈爱。</p><p class="ql-block">比李敏小四岁的李讷,也来凑热闹。只见她一手叉腰,一手扶着椅子的扶手,一副悉心好学的样子。已经九岁的李讷,稚气未脱,样子非常可爱。</p><p class="ql-block">都说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我们的毛主席有两个小棉袄,从这一方面来说,主席还是比较幸福的。</p><p class="ql-block">他的两个女儿,给她带来了无尽的欢乐。这也让日理万机的毛主席,在工作之余,能够很好地放松一下。</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一生共有十个子女,送人的送人,夭折的夭折,丢失的丢失,最后只剩下五个。这五个孩子分别是:毛岸英,毛岸青,毛金花,李敏,李讷。</p><p class="ql-block">毛岸英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英年早逝;毛金花始终没有与父母相认。剩下的只有毛岸青,李敏,李讷。</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这辈子为革命牺牲的太多了,见惯了生死离别,见惯了血雨腥风,见惯了亲人的受伤,见惯了亲人的离去。他的心能不痛吗?毛主席的心也是肉长的,他怎能不痛?但为了革命,为了改天换地,为了人民的幸福,他总是擦干眼泪,继续前行,直到建立了新中国,让穷苦老百姓当了家、做了主。</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与毛岸青、邵华夫妇等人的合影</p><p class="ql-block">1962年春,毛主席和毛岸青等在中南海家中,左起:毛岸青、张少林、毛主席、刘松林、邵华、杨茂之。</p><p class="ql-block">左一毛岸青是毛主席与杨开慧烈士的次子;</p><p class="ql-block">左二张少林是毛岸英妻子刘松林(即刘思齐)、毛岸青妻子邵华(张少华)的妹妹;</p><p class="ql-block">左四刘松林即为刘思齐,是毛主席与杨开慧烈士的长子毛岸英烈士的妻子;</p><p class="ql-block">左五邵华是毛主席与杨开慧烈士的次子毛岸青的妻子;</p><p class="ql-block">左六杨茂之是毛主席为刘松林(毛岸英烈士妻子)牵线的再婚丈夫,刘思齐与杨茂之育有4个子女,长子名为杨小英,意在怀念毛岸英烈士所起。</p><p class="ql-block">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二人的媳妇均为张文秋的女儿,张文秋因此是毛主席的“双重亲家”。</p> <p class="ql-block">50年代中期,毛主席长女李敏和哥哥毛岸青在大连的合影。李敏与哥哥毛岸青并肩站立,十分亲近,也恰恰说明了兄妹关系十分要好。</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李敏身穿军绿大衣,脚上穿着布鞋,哥哥毛岸青穿着黑色大衣,头戴一顶帽子,表情略显呆滞,可能此时正是他生病状态。从二人的着装可以看出毛家人的生活十分朴素,毛家的家教也十分严格。</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李敏可以说是颜值在线,也正是大多说人认为李敏是毛家长得最好看的来由。</p> <p class="ql-block">1976年11月24日,一个6岁的小男孩拿着铁锹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上,他是来参加纪念堂的动工仪式的。</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小男孩目光坚毅而有光,他稚嫩而有力的右手紧紧握着铁锹,裤子和鞋子上沾着些许泥土,这是他劳作的结果……淡定而从容的气度,略带悲伤的神情,这一切都说明他不是寻常人家的孩子。</p><p class="ql-block">他是毛岸青与邵华唯一的儿子,也就是毛主席的唯一嫡孙,他是毛新宇……作为家属,他此刻的心情是无比悲痛的。#</p> <p class="ql-block">1986年9月1日,刚过16岁生日的毛新宇少将来到位于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祭奠他的伯父毛岸英烈士。毛新宇少将是毛主席唯一嫡孙,是毛主席次子毛岸青的儿子,也就是毛岸英烈士的侄子。</p><p class="ql-block">毛新宇少将在毛岸英烈士的墓前深情地诵读了他写的一首悼念伯父毛岸英的诗,言辞真切,表达了对伯父毛岸英的怀念,赞扬了毛岸英烈士可歌可泣的精神,言明了自己也将要成为伯父毛岸英那样的英雄。</p><p class="ql-block">致敬毛岸英烈士,缅怀毛岸英烈士和他的志愿军战友们,你们的精神永存,你们的故事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进。</p> <p class="ql-block">一群老战友为了纪念毛岸英烈士而前往朝鲜扫墓。</p><p class="ql-block">这些战友都是曾经与毛岸英一起参加过抗战的老兵,他们在扫墓时不仅献上了花圈和鲜花,还在墓前默哀,表达了对毛岸英的敬仰和怀念之情。</p><p class="ql-block">毛岸英,是中国人民的英雄。1950年,他勇敢地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但不幸在朝鲜战场上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毛岸英不仅是一个普通人,更是一个人民楷模。</p><p class="ql-block">他的一生虽然短暂而平凡,但也是光辉而伟大的。</p> <p class="ql-block">1958年2月17日,是大年三十,率团出访朝鲜的周总理冒着风雪来到桧仓陵园——包括毛岸英在内的134名志愿军烈士长眠于此。</p><p class="ql-block">这一天,周总理的表情始终冷峻而沉痛,他在毛岸英的墓前默默站了很久,哽咽无言。右臂有伤难以伸直,周总理就用左手轻轻抚摸着毛岸英的墓碑,过了很久,周总理对身边的陈毅说:岸英的牺牲,尤其对主席,都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