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四月书香弥漫,点灯大叔带领我们共读的《在远远的背后带领》,为家庭教育理念带来全新思考,第五讲“一致性”告诉我们,无条件的养育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p><p class="ql-block">今天依然用“ss卡片式阅读笔记法”,记录一下阅读练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远远的背后带领》点灯大叔第六次解读,今天拆解第五个观点——一致性。安心老师在书中的观点打破了我原有的思维,书中描述的行为我的做过,说的好像就是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原文摘抄:</b></p><p class="ql-block">无条件养育,意味着我们愿意尊重孩子的思想,包括想法,意识,甚至信仰,允许孩子去经历和探索他们的内在世界,学会与自己,与世界相处,无条件养育意味着我们愿意尊重孩子做出的决定,孩子有权利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选择他们更感兴趣的外在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放手是孩子学会自我负责的最好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概念转述:</b></p><p class="ql-block">无条件养育的核心是「尊重与放手」:父母需接纳孩子作为独立个体,尊重他们的思想(如兴趣、观念、信仰)和选择(如人生方向、社交圈、兴趣发展),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通过允许孩子自主探索内在感受与外在世界,让他们在试错中学会与自我、与他人相处,最终培养出对自己人生负责的能力。父母的角色不是控制者,而是「支持者」——用信任代替干预,用陪伴代替支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个人体验:</b></p><p class="ql-block">做父母的过程,是不断看见自我,面对自我的一个过程。我们常常嘴里说着爱,行为却透着期待,期待孩子能成长为我们心目中的样子,如果稍有偏差,我们就会焦虑,会恐惧。</p><p class="ql-block">想起闺女小时候,给她报各种补习班,美其名曰''为你好''。自己小时候错失了学习的机会,现在拼命赚钱让你学习,不是为了你以后有个好前程吗?有个好工作,不会像自己这么辛苦。</p><p class="ql-block">其实这都是自己没实现的梦想,期待孩子帮我完成,却忽略了这些补习班孩子需要吗?兴趣班孩子喜欢吗?孩子自己的梦想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我一边跟孩子说着自己的生活自己选择,一边在极力说服她要回归到自己为她设定好的轨道。由于我的言行不一,导致孩子现在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摇摆不定,不知道自己该怎么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我的感悟:</b></p><p class="ql-block">1. 一致性的本质是“言行合一的尊重”:过去我常说“你可以选”,但语气里藏着期待,肢体语言透着焦虑(比如皱眉、叹气),孩子其实能敏锐感知到这种“隐性控制”。真正的尊重,需要父母在情绪、语言、行动上保持一致——嘴上说“支持”,就不插手孩子的试错,不把“我早知道”挂在嘴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放手不是放任,而是“退后一步的托举”:无条件养育不等于不管不顾,而是在孩子需要时提供资源(如买画具、倾听困惑),在孩子试错时守住边界(如告诉她“选择了就要坚持一段时间”)。这种“有底线的自由”,让孩子既感受到被信任,又明白责任的重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孩子的“自我负责”,始于父母的“自我克制”:我们总担心孩子走弯路,但比起替他们避开挫折,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安全范围内体验选择的后果。就像女儿画累时,我没有说“不想画就别学了”(放弃型放任),也没说“必须坚持,妈妈花钱了”(功利型压迫),而是用提问帮她链接初心——这种“不越界的引导”,才是真正的“在远远的背后带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母的一致性,藏在每一次“忍住说教的冲动”里,藏在“接受孩子与自己不同”的坦然里。当我们真正相信“孩子有能力为自己的人生掌舵”,放手才会成为滋养,而非牺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生命是一趟不断前行的旅程,孩子属于明日的世界,而我们的世界注定会成为过去。纪伯伦说,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在过去停留。</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