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大巴山南麓,吉普车在“万-开”盘山公路上颠簸前行。映入眼帘的大巴山,连绵的山峰点缀着斑斑点点的绿色,装点着满山冷峻峭立的岩石。</p><p class="ql-block"> 迎接我们的开县移民局的同志说,大炼钢铁的时代将山上的树砍完了,新植的树还小。这条公路1956年建成通车,在这之前,开县只能依靠水路,没有能行车的大路通往县外。</p><p class="ql-block"> 我转身从吉普车的后窗望去,在车后荡起的尘雾中,晃动着从山下盘山而上的山路,它在荒山野岭当中弯弯曲曲的攀伸,随着吉普车的颠簸,一折一展地浮动着,在山峦起伏的山间,渐行渐远的伸展而去……</p><p class="ql-block"> 身旁坐着的龙春和于林问道,又看到什么了?</p><p class="ql-block"> 这山路是不是一个个“Z”形字母组成的飘带?</p><p class="ql-block"> ——学校里相邻的几栋学生宿舍楼因楼形而得别名,十四号楼为“X”形楼,十五号楼为“Y”形楼,十六号楼为“Z”形楼——这飘向远方的山路是在去连接我们十六号宿舍楼吧……</p><p class="ql-block"> “Z”形的十六号楼一楼转折处是学校给我们班特设的学习会议室,沿着学习会议室两侧走向的寝室住着我们32位男同学,四位女生大概住在“X”楼里。作为全国首届第二学士学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招生面对的是理工农医获得学士学位并有两年以上工作经历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清华大学设在社会科学系的这个专业,受到学校和国家教委的重视,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同志亲自修改审定了专业课程设置。他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人文学科的基础课程建设。系党委传达了他的指示:把理论基础打扎实,应用性知识和技能就能更好的掌握。这个专业课程设置体现了何东昌同志的教育理念:“涉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扎实的理论基础首先来自于名师的引导、名校的环境。教育家何东昌同志是我们走向知识海洋深处的设计师,各课程的老师是我们在知识海洋里“涉深水”的引路人。而当具备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后,则需要我们带着锲而不舍的领悟走向知识的、社会的“深水”。</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在努力理解前辈何东昌关于基础理论学习与“涉深水”之间的关系。当刘元亮教授讲授科学技术史的时候,讲到“学习科学技术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理性思维形式,也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理性思维水平。”这种理性思维是科学的思维。理性思维好像是一条线,有起点、有过程、也有结论。科学理论的产生,首先要通过可观察的事实形成理论的基本概念,然后通过计算或者实验或者验证以公式、定律形式确定基本概念之间的逻辑或者数量关系,即形成科学的理论。牛顿的经典力学如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是如此。并且,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同一学科的基本概念的内涵在变化、数量在减少。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用”吃梨子“的例子,形象地提炼出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理性思维过程。</p><p class="ql-block"> 在大巴山崎岖的山路上行进,这在我还是第一次,涉足的世界从平原扩大到了长江三峽地区,从地理范围上开阔了我的人生视野。</p><p class="ql-block"> 我调整好坐姿,透过车窗,眼前是山峰叠峦,心里却想到分配去了东南方向忠县的赵宜胜和宫载春,他们或许正乘着江轮顺水在瞿塘峡涉水呢!唐建军和曹尚伟则留在了万县。</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