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永乐</p> <p class="ql-block"> 1966年6月,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拉开,蔚县的中学纷纷响应,校园内掀起了一股“停课闹革命”的热潮。师生们积极投身于“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大串联”的活动之中,各类群众组织应运而生。这一时期,学校原有的领导班子陷入瘫痪状态,不少学校领导和教师遭受了无端的批斗、游街、殴打、抄家等不公正待遇,身心备受摧残。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被彻底打破,学生和教师们投身于“停课闹革命”的洪流之中。</p> <p class="ql-block"> 1967年9月,蔚县33个学区实现了“革命左派大联合”,在毛主席“实现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指引下,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县城、西合营等6所中学,学校领导权正式交由工人阶级掌握。</p><p class="ql-block"> 同年11月8日,蔚县革委会文教卫生组发布《关于组织中小学师生学习毛主席对教育革命的最新指示,进一步掀起教育革命新高潮的通知》。最新指示是:“进行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要依靠广大革命的学生、革命的教员、革命的工人,要依靠他们中间的积极分子。即决心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无产阶级革命派。”</p> <p class="ql-block"> 1968年8月26日,《人民日报》刊载了《红旗》第二期发表的姚文元文章《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文中引用了毛主席的指示:“实现无产阶级教育革命,必须有工人阶级领导,必须由工人中决心把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进行到底的积极分子实行革命三结合,工人宣传队要在学校中长期留下去,参加学校中全部斗、批、改任务,并且永远领导学校。在农村,即应由工人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者——贫下中农管理学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遵照毛主席的指示,蔚县城关中学(红卫中学)和西合营中学分别迎来了大修厂和机械厂派驻的工宣队进行管理。其余中学则由社、队派驻的贫宣队负责管理。</span></p> <p class="ql-block"> 1970年12月15日,蔚县革委会召开了全县教育工作会议,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和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会议持续8天。会议决定,全县中、小学每天需坚持学习一小时毛主席著作;全县统一试行九年制教育,即小学五年,初中二年,高中二年,中小学一律实行春季始业。同时,学校需与工厂和社队挂钩,实行开门办学。</p><p class="ql-block"> 同年,立新中学(代王城中学)、红卫中学(蔚县城第一中学)、建新中学(吉家庄中学)、西合营中学、暖泉中学5所国办中学成立了由贫下中农、学生和教师组成的三结合学校革命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 1972年5月,工农兵煤矿派工宣队进驻立新中学(代王城中学),大修厂派工宣队进驻红卫中学,农机站派工宣队进驻建新中学(吉家庄中学),机械厂派工宣队进驻西合营中学,东风明煤矿派工宣队进驻暖泉中学。</p><p class="ql-block"> 同年,全县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同时,积极学习朝阳农学院的经验。学校实行教师与社员的轮换制度,即教师下到生产队、工厂劳动锻炼,要求他们与工人、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批判”,接受政治上的再教育和业务上的再学习。同时让贫下中农到校任教,每期两个月。提倡“打破课堂为中心,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理论联系实际,大小课堂结合,以大课堂为主”的教学理念。学校与工厂和社队挂钩,大办工厂、农场,推行开门办学。各校以自编教材为主,边编边教。</p> <p class="ql-block"> 1977年6月,蔚县文教系统开始整顿学校秩序,肃清“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流毒,在中学开展“三大讲”活动,即大讲“四人帮”横行时党、国家、单位和个人所受的深仇大恨,大讲与“四人帮”斗争的经历,大讲与“四人帮”斗争的经验和体会。</p><p class="ql-block"> 同年11月2日,根据中央、省、地有关文件,工宣队撤出国办中学。至此,蔚县教育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11月24日,全国恢复高考,标志着教育新时代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e519zx" target="_blank">蔚县六、七十年代的农业中学及校办工厂简述</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