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岳麓书院

邵勇敏

<p class="ql-block">长沙岳麓书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邵勇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岳麓山路273号,在岳麓山脚下,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67年),与江西九江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河南商丘雎阳书院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不仅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更是培养了众多历史名人,如王夫之、曾国藩、左宗棠、魏源等,是感受历史文化魅力的绝佳之处,1988年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兴资修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武,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在书院旧址旁扩建湖南大学。</p><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古建筑群大部分为明清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轴线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有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讲堂在中轴线中央,两侧分布有斋舍、祭祀专祠,中轴线对称,层层递进的院落,除了营造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角效应外,还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p><p class="ql-block">大门系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采用南方将军门式结构,建于十二级台阶之上,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字迹,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才辈出的历史。二门,门额上悬“名山堂席”匾。</p><p class="ql-block">讲堂位于书院中心位置,是书院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自岳麓书院创建以来就有讲堂五间,南京乾道三年(1167年),理学家张栻与朱熹曾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是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大厅中央悬两块鎏金木匾,一为“学达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意在勉励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是皇帝对岳麓山书院传播理学的高度评价,表明岳麓山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上的地位。</p><p class="ql-block">御书阁位于讲堂之后,是书院藏书的主要场所,“御书阁”是宋真宗皇帝赐书,到清代中期,岳麓山御楼阁已发展成为中国民间一座大型的图书馆,藏书14130卷。文庙位于书院左侧,自成院落。</p><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的学规,最早源于朱熹的《书院教条》,到清代乾隆年间,欧阳正焕任书院院长时,提出“整、齐、严、肃”四字,并撰诗刻在讲堂右翼嵌碑上;在讲堂屏壁正面刻有“岳麓书院记”,为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书院主教、理学家张栻所作,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基本大纲,对书院教育有着重大影响。岳麓书院在南宋时期成为理学思潮的中心,吸引了大量学者前来讲学和讨论学术问题,湖湘学派在此形成,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书院学术交流模式为后世的讲学奠定了基础,岳麓书院通过丰富的学术活动和历史传承,成为书院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教育和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由古代书院到现代大学,一脉相承,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楚材的摇篮,而今书院依托湖南大学的现代教育资源与自身厚重的文化底蕴,成功实现古代书院的成功转型,成为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现代书院,被誉为“千年学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4、1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