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春天,十个海子》是诗人海子于1989年3月14日凌晨3点至4点创作的诗歌</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1]</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该诗是海子人生的最后一首抒情短诗,悲哀而断续的思路、分裂而破碎的意象、不连贯的臆语,传达着诗人绝望而荒凉的心境。海子是一位“诗歌烈士”,死亡对他和他的诗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意味着超越<span style="font-size:15px;">[2]</span>。该诗中诗人主体、诗歌节奏皆存在被“撕裂”的现象,从中可以体会诗人陷入精神困境的痛苦。这为读者带来启示:博大的新的文化精神的建设,应该是当代诗人们努力的一个方向<span style="font-size:15px;">[3]</span></p> <p class="ql-block">作品原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春天,十个海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海子</p> <p class="ql-block"> 春天, 十个海子全都复活</p><p class="ql-block"> 在光明的景色中</p><p class="ql-block"> 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p><p class="ql-block">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 春天, 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p><p class="ql-block">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p><p class="ql-block"> 扯乱你的黑头发, 骑上你飞奔而去, 尘土飞扬</p><p class="ql-block">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p> <p class="ql-block"> 在春天, 野蛮而复仇的海子</p><p class="ql-block"> 就剩这一个, 最后一个</p><p class="ql-block"> 这是黑夜的儿子, 沉浸于冬天, 倾心死亡</p><p class="ql-block"> 不能自拔, 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p> <p class="ql-block">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 遮住了窗子</p><p class="ql-block"> 它们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 吃和胃</p><p class="ql-block"> 一半用于农业, 他们自己繁殖</p><p class="ql-block"> 大风从东吹到西, 从北刮到南, 无视黑夜和黎明</p><p class="ql-block">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span style="font-size:15px;">[4]</span></p> <p class="ql-block"><b>作品鉴赏:</b></p> <p class="ql-block"> 当春天的风吹着,扶摇而上的还有春天的记忆。 春天去看望一位诗人,他的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span style="font-size:15px;">[3]</span>是乘着春天和煦的风离我们而去,沐浴在花开的温暖中,选择了将理念融于生命的歌谣。他同永远守护着他的麦地和村庄,他那些孩子的天真和那个抢人军帽的小孩以及心目中那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天使一起离开了。 如果把海子的生命比作一朵花,那么是在诗韵文坛的万艳芳季中压枝的一朵。诗歌是海子的生命,隔壁、麦地 、太阳、月亮、大碗、镰刀、黑夜是诗人的语言,但“麦地”是诗人诗歌的中心意象。那些永远属于诗人的麦子,呈碧波般涌向未来。 花开着,年年终不似一朵。柳燕青飞,每个时代都是不同的记忆,人走后留下满身的绚烂让人惊艳,传送了唯美的诗句让人吟唱。诗人仿佛是自己精神领域的帝王,孤傲地守着高贵的凄凉,让生命在春天里激情地绽放。而那些永远留在春天里的记忆总是让人惊艳,完美但却易碎 何不尝试一下什么也不带,只带一份回忆。去哪里无所谓,一个人,静静的走在田间,走在树林里,走在阳光下,走在春天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 海子曾写过一首有关法国天才诗人、通灵者兰波的短诗,题目叫《诗歌烈士》。在今天,当我们谈论海子时,我们有理由用对兰波的敬意来称呼海子自己。说海子是一个“诗歌烈士”,这当然跟他年轻的死亡,以及他所选择的死亡方式有关,因为那次死亡对海子和他的诗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意味着超越。骆一禾以一个比喻来论说海子。骆一禾写道:海子的生涯“等于亚瑟王传奇中最辉煌的取圣杯的年轻骑士,这个年轻人专为获得圣杯而骤现,惟他青春的手可拿下圣杯,圣杯在手便骤然死去,一生便告完结。”这就是说,跟大多数死得太晚和死得太早的人不同,海子正死得其时。</p> <p class="ql-block"> 法国作家马尔罗在小说《人的命运》里借吉佐尔之口说:“造人九月,杀人一日……造人岂只九个月,而是需要六十年。六十年的牺牲、意志与其他种种!而当此人一旦造就,当他身上再没有童真、青春,当他真正成人,则唯堪一死。”这话神似中国的古训:朝闻道,夕死可矣。只是马尔罗要比孔子极端得多。联系海子,我们看到,海子并不需要六十年。因为他动用了冲刺的速度,以全部的青春生命和意志力为诗歌牺牲,并最终选择死亡来标点他灿烂诗篇的警叹号。</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 <p class="ql-block"> 海子原名査海生<span style="font-size:15px;">[5]</span>,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span style="font-size:15px;">[6]</span>。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span style="font-size:15px;">[7]</span>,年仅25岁。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曾与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他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但其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注:2001年4月28日,海子与诗人郭路生(食指)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海子的第一首诗是《亚洲铜》,最后一首短诗是《春天,十个海子》。海子是真正完成中国近代诗歌改革的第一人,中国本土的田园现代诗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资料来源:百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