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游记

杨效成

<p class="ql-block">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紧靠洞庭湖畔。岳阳楼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历代屡加重修,北宋时期巴陵太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邀好友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使得岳阳楼闻名于世。岳阳楼为江南三大名楼(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湖南岳阳楼)之一。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岳阳楼临湖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  岳阳楼一层和二层的厅壁,都有范仲淹《岳阳楼记》的雕屏,均为清雍正王朝刑部尚书、大书法家张照所书。岳阳楼内有两块《岳阳楼记》雕屏事出有因的。张照手书的《岳阳楼记》紫檀木雕屏是一件珍贵的宝物,历来为贪婪者垂涎。一层的雕屏就是用来偷梁换柱的赝品。由于这两块《岳阳楼记》的笔迹相似,即使赝品也有百多年的历史,1933年重修岳阳楼时,真假两块《岳阳楼记》的雕屏就一起挂在岳阳楼了。</p> <p class="ql-block">  岳阳楼仿制版《岳阳楼记》雕屏。</p> <p class="ql-block">  原版《岳阳楼记》雕屏。</p> <p class="ql-block">  岳阳楼三楼毛主席抄写的杜甫《登岳阳楼》</p><p class="ql-block">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p><p class="ql-block">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p><p class="ql-block">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p><p class="ql-block">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迎面是“五朝(唐、宋、元、明、清)观楼”景点,建有按比例缩小的五朝岳阳楼。</p> <p class="ql-block">  唐代岳阳楼。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登临岳阳楼,留下的诗篇千古传颂。</p> <p class="ql-block">  宋代岳阳楼。范仲淹即为此座岳阳楼题记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并没来过岳阳楼,他是依据滕子京提供的岳阳楼画图,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古到今,成为为官执政的最高准则。</p> <p class="ql-block">  清代岳阳楼,现在的岳阳楼就是沿袭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时的建筑形制。</p> <p class="ql-block">岳阳楼上俯瞰洞庭湖</p> <p class="ql-block">  古时号称“八百里洞庭”,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渚清沙白,芳草如茵,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自古以来,洞庭湖就以湖光山以吸引游人,历代文人为之倾倒。如今的洞庭湖已失去往日恢宏气势,去冬今春雨水少,水位更低,湖底凸现,<span style="font-size:18px;">绿草如茵,远看</span>如河岸<span style="font-size:18px;">。洞庭湖中的君山岛,以前坐船登岛游览,现在须乘车前往。</span></p> <p class="ql-block">点将台,相传为东吴鲁肃训练水军的检阅台。</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棵与明代岳阳楼同时期的古樟树,已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500多年树龄。原树干已枯萎,树根冒出来的枝干也长成大树了。</span></p> <p class="ql-block">已有百年树龄的古桂花树</p> <p class="ql-block">  周瑜夫人小乔之墓,小乔墓原在岳阳楼北面约1里处,1992年迁葬于此。</p> <p class="ql-block">  张谷英古村,位于湖南岳阳以东的渭洞笔架山下,地处岳阳、平江、汨罗三县市交汇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谷英村以其始祖张谷英命名,古村落</span>呈半月形分布在山脚下,背靠青山,门前的渭溪河成了天然的护村河,该村已有500多年历史。张谷英村目前保留1700多座明清建筑。房屋厅堂1732间。张谷英村建筑群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布局巧妙,偌大的村子屋连屋,堂连堂,巷连巷,形成一个整体。福建的土楼是一个家族围成一圈居住在一起,皖南古村落是家族成员相邻住在一起。张谷英村是整个家族成员居住的房屋连接在一起,这在中国古村落中独树一帜。张谷英古村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2003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p> <p class="ql-block">该图片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五六百余年来,张谷英家人在这里繁衍生息,达25代,形成现有子孙后代达万余人的大家族,仅老宅里聚居达2200余人,成为一个自然村,其他后人客居于全国各地。村里650多户农家老少,重情重义;男女长幼,尊卑有序,过着祥和宁静,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p> <p class="ql-block">  所有建筑全部有幽深的巷道回廊连接着,62条巷道曲折迂回,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户户相连。最长的巷道有153米,总长达1495米,把整个屋场连成一片,几乎不用出大门便可走遍村里的每一户人家。村民居住于此,天睛不曝晒,雨雪不湿鞋。</p> <p class="ql-block">  天井众多,特色分明是张谷英村的一大特色,全村大屋共有206个天井。天井排列在纵轴线上,一般由3至5进房屋组成,每进都有一个天井。天井设计独特,大小不一,时方时圆。这些天井既是大屋对外的气口,也是“内聚"文化的体现,张谷英古村形成了独特的生活和居住环境。</p> <p class="ql-block">  当大门是张谷英村的一处主要景点。“当大门”的名称来源于大门两侧的被称之为“门当”的石鼓。门当越大,表示家族越兴旺、家势越大。进入当大门是一个不小的庭院,甬道两侧各有一个水池,甬道尽头进门才是当大门堂屋。当大门堂屋的布局是"五井进”,五井五进是说当大门堂屋是由五个天井,五间堂屋构成的。以当大门堂屋为主堂屋,村民的住房向左右排开,主堂屋两侧就有了许多分支堂屋。正是这种主堂屋派生分支堂屋的建筑设计,形成了张谷英村屋顶与屋顶紧密相连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当大门堂屋供奉着老祖宗张谷英的塑像,每到年节,张谷英村的村民会在这里举行祭祖活动,参加祭祀的人着长袍戴礼帽,古老的仪式展示着这个家族悠久的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  张谷英村从古至今文风盛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耕读文化。在明清时,这里共出秀才45人,太学生33人,贡生6人,贡员1人,举人7人,进士1人,中宪大夫1人,其中兄弟同登虎榜,祖孙夺取文魁者也不乏其人,留下许多佳话。</p> <p class="ql-block">这间老屋悬挂着“进士”匾额</p> <p class="ql-block">这间悬挂着“大学士”匾额</p> <p class="ql-block">  议事厅。此处是张谷英村处理内外矛盾的场所。立柱底座设计为一圆一方,它的意思是“无规矩不成方圆”,<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是说办任何</span>事情都要讲规矩。</p> <p class="ql-block">  此处是接待客人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客厅。古代客人尊称为客官、官人,所以称为接官厅。</p> <p class="ql-block">  漫步张谷英村,渭溪河上大小47座石桥纵横交错。“百步三桥”是张谷英村特色景点之一,因行人可在百步之内经过三座石桥,故称“百步三桥”;又因三桥有九段,每段由三块条石砌成,共二十七块大条石,与张谷英三个字繁体写法的笔画正好一致,所以也叫“张谷英桥”。</p> <p class="ql-block">  村中畔溪走廊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是连接江西和岳州的古驿道,用青石板铺就,蜿蜒曲折。廊道有围栏、木制座椅,现在是村民和游客纳凉、休息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张谷英村距岳阳78公里,岳阳汽车站有班车开往张谷英村,流水班次,交通很方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