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非法集资”或“被动参与非法集资”,在乡村百姓的传统观念里,只不过是“向别人借钱”和“借钱给别人”,并且坚持“有借有还”是起码得良心,“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没有按约还钱,还基本是以“没有钱”或“还不起”为借口而“故意不还”,有的甚至是“恶意拖欠,永远拖欠”。“非法集资”有“怒火烧不尽、跟风吹又生”的生命力,还是源于“资源”的占有与分配不公。“组织者”利用权势的力量,打着亲情的招牌,以一定的物质利益为诱饵,再以“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决心和耐心,那些“被动参与者”很难捂得紧钱袋。作弄人的是,这可恶的“信息资源”,利益最相关的人往往不是最先得到信息,还偏偏容易获知到有损利益的虚假信息。不要说对于甄别能力有限的乡村百姓来说是个致命的短板,就连体制内工作几十年的“老革命”都会在这“信息资源差”面前鬼迷心窍,落得个“破财不消灾,亲戚朋友笑”的尴尬结局。<br> <br> 不知是我确实没有闲钱、还是我生来小气的原因?总之,各种真假赚钱的机会我都没有珍惜,至于“参与非法集资”则更不具备“资质”了。但那些堪比鸡毛蒜皮的“民间借贷”我却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没有想到的是这种比“曼陀罗花”更美丽而有毒的“恶毒之花”早已在乡村百姓的菜园里悄悄地种下了,并已经生根开花,甚至还在蔓延。在这种绝不对等的“借贷关系”中,善良的乡村百信积蓄了一辈子的血汗钱,怎么可能逃脱布局多年的骗局?迫于新时代对待金钱的世故,我就是有再大的善心或德行,也不适合说教别人处分他的钱财,尤其告诫别人“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哪个不想吃那个免费的午餐啊?哪怕明明知道“指靠别个(帮你)赚钱”靠不住。<br> 有位头脑灵活的亲戚,夫妻俩凭借手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赚钱,长年无休,家境殷实。一个偶然的机会得以交流如今赚钱的不易与辛苦。我实在忍不住,说如今存钱也不容易,说孩子要读大学、要婚嫁,这钱可得看紧一点。没有想到亲戚很豁达地说,没有多少存钱,别人借了一些。我还不敢说破是不是把钱借给了那些“财大气粗”的什么公司,只好弱弱地说借钱给别人有没有担保呢。亲戚说有金子担保。这使我更不懂了。又问这金子在你手里、还是......?最担心的还是捅破了,本来有“金子担保”的人还用得着高于银行利息向私人借钱吗?亲戚说人家在城里有一个不小的“金店”,那么多金器摆满了柜子,还能没有钱。我无语了,本意是提醒另一家几年来一直在吸纳民间资本的、所谓官方推崇的“龙头企业”开始有了“挤兑”的迹象。没有多久,这风光了多年的“龙宝宝”真的就“病来如山倒”了。到底这“病”病得有多严重、倒得有严重,在“靠数据”说话的时下,不敢妄自揣测,甚至讳莫如深、噤若寒蝉。呜呼哀哉的是,亲戚或亲戚之类的乡村百姓,也有不少几乎把“身家性命”都压在了“龙宝宝”身上,以致官方都动用了“专政理论”指导“善后工作”。于是大街小巷、阡陌之间,只要有人扎堆“唠【hò】时闻【wīn】”(民众自发口口相传奇闻轶事或时政要闻的过程),就有人扯起这“地球人都知道”的“有借冇还”众生相,总有人作总结似的定调子:<br> “也是冇办法啊,哪个时候都有这些人‘吃了【qīawīe】石头【sádóu】杳【yào】得苦【kù】’!”<br> <br> 乡村百姓习惯形容愚笨的人就是“吃哩石头”,例如看到自家的的孩子学习一点也不开窍,语文语文不行、数学数学不行,有时考分几门加起来还达不到及格,不仅家长恨铁不成钢地骂孩子:“你怎么躲在哪里吃哩石头?”,就连老师都可能忍不住嘲讽:“你个家里冇饭吃、靠吃石头当饱?”而“吃了【qīawīe】石头【sádóu】杳【yào】得苦【kù】”却是针对那些成年人、自以为聪明的成年人,借以提醒或嘲讽,乃至批评这种人,明明吃了大亏,利益严重受损,还表现出“没关系”的真假豁达,或“感觉良好”的盲目自信、自负。“唠时闻”扯到“非法集资”的节骨眼上,蹦出这句乡村“俗谚哇”,自然不是简单地说这些人冇脑子如同“吃哩石头”,而是点到为止地点破,只有懂行的或知情者才理解得过来:<br>首先应该是我们之中就有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这害人害己的“非法集资”,明明是“吃下了石头”、还有可能吃下的“石头”有相当的大,大得后果很严重、亲戚朋友很不高兴。竟然还有心情或脸面,装着若无其事地混迹其中唠这种“时闻”?忠告大家还是不要说这个“时闻”了,或干脆尽早散了,免得“唠时闻”越扯越远扯出是非来了;<br> 其次,该是“理解”或“同情”。无论是主动、还是连哄带骗被拖下水的,不是他们笨得如同吃哩石头,他们也很清楚“吃下了石头”会有怎样的“痛”,只是在利益面前,不但心存侥幸,还自以为聪明,再加上熟人熟事的现身说教,偏偏眼前利益来得即快捷又轻松。就那么一时懵了心,初衷都没有错,错就错在那么一点点的贪心。反过来说,我们普通百姓哪个没有一点贪心呢?何况还有许多(受害者)是聪明一世的人;<br> 再有可能就是说我们都不要幸灾乐祸,保不定哪一天我们都有可能遭遇这样那样的“(被)借钱冇还”,类似这样那样的“非法集资”防不胜防,谁都难说不会上当受骗。再说,人家的血汗钱打了水漂,本身就“喉咙气得钵大”,“割开喉咙出不了这口气”,将心比心,如果是自己倒霉了呢?<br> <br> 还真是如乡村百姓说的“边打铜锣边出鬼”,前一向还是“唠时闻热点”的“非法集资”,眼下又冒出诸如“购物返现”、“会员特惠”等等融资新花样,这就是换了个马甲的“非法集资”。无奈学写诗人的诗:一些人搞“非法集资”倒下了,但他活着;一些活着,但他埋在“非法集资”里;一些人吃了石头,但他不愚笨;一些人愚笨,但他吃了石头;......<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