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游之铁佛寺,双林古镇及南浔古镇

阿卓

<p class="ql-block"> 湖州铁佛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初名“八政寺”,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为“开元寺”。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因僧鉴真铸铁观音像供奉于寺内东南隅,改称“铁观音院”,后历经南宋、元明多次更名,最终定名“铁佛禅寺”。</p> <p class="ql-block">  弥勒佛</p><p class="ql-block">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p> <p class="ql-block">  钟楼</p> <p class="ql-block">  财神殿</p> <p class="ql-block">  财神</p> <p class="ql-block"> 观音殿</p><p class="ql-block"> 铁观音像为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承唐代鉴真大师夙愿所铸造,像高2.15米,重约1.5吨。发髻高踞,衣褶流畅,双手交叉赤脚露趾,右向侧立于莲花座上,体态婀娜。其造型上承盛唐丰腴遗风,下开宋代俊丽先声,仪态端庄,神姿飘逸,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在佛教造像史上开男像观音转女像观音之先河,铸造铁观音时加入锰铬镍等十三种微量元素故历经千年而不锈蚀。</p> <p class="ql-block">  观音殿内观音三十二应身像。</p> <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佛和阿难,大迦叶(读she)尊者。</p> <p class="ql-block">  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  文殊菩萨</p> <p class="ql-block">  铁佛寺最美的时候是古梅开花的时节,可惜院内的梅花已过了盛开期,梅树枝叶茂盛。</p> <p class="ql-block">  双林古镇历史悠久,明永乐三年(1405)建镇,因四周河港环绕,津梁相连,形如飞舞之凤凰,又称凤凰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水系自然,形态优美,传统小村落依水而建,有"开窗见河,出门过桥","临水人家尽枕河"之说。</p> <p class="ql-block"> 双林文昌阁又名奎文阁,位于双林镇虹桥港口石漾中,与水镜寺隔水相望。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66),由乡人汤在文、俞厚村募资筑基。后经历嘉庆二十年(1815)、道光十七年(1837)和咸丰十一年(1861)多次重修和拓建。旧阁四面轩窗,四面临水。曾在此供奉"文昌帝君""武曲星君",故此处也是旧时乡里学子祈求科考及第,学业有成的地方。新阁于2022年在原址上重建。</p> <p class="ql-block"> 双林三桥为湖州东南部胜景之一,在同一条河相距不到400米之间,连建三桥。实为罕见。其中,化成桥居中,东距万元桥225米,西离万魁桥122米。</p><p class="ql-block"> 关于双林三桥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传说呢!传说双林镇北面的老百姓黎明去赶早市时,被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挡住了去路,他们只能乘船过河。这件事被一对孪生姐妹知道了,她们拿出自己的积蓄修建了三座桥。因此双林三桥也叫姐妹桥。</p> <p class="ql-block">  紫气东来(道观)和南无阿弥陀佛(寺庙)并肩而立,呈现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p> <p class="ql-block">  万元桥</p> <p class="ql-block">  憨态可掬的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  金锁桥,位于双林塘北东市河口而名。明末设渡船,距万元桥很近,清朝康熙十四年(1675),里人募资建石梁桥。十六年(1677)落成,三十八年(1699)改建为单孔石拱桥。清乾隆三十八年(1733)重建。民国十九年(1930)又重建。</p> <p class="ql-block">  双林塘桥头戏台,原在化成桥逸六总管庙,也称六总管庙戏台,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江南徽班、绍兴高腔班和昆弋班等水路戏班在双林演出的重要场所。旧时因双林民众对戏班演出要求格外严谨,各地乘船而来的戏班子必须先在塘桥头戏台义演一场,取得民众认可方可公演,故在戏曲行中有"游过三十六码头,难过双林塘桥头"之民谚。</p><p class="ql-block"> 2022年,双林镇人民政府在古戏台旧址上规划重建,增其旧制,始成今貌。</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小镇转悠时,优雅的戏曲声萦绕在小镇上空,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  南浔古镇地处江浙两省交界处,明清时期为江南蚕丝名镇,是一个人文资源充足、中西建筑合璧的江南古镇。</p><p class="ql-block"> 南浔古镇素有“文化之邦”和“诗书之乡”之称,出现过许多著名人物,如民国奇人张静江,“西泠印社”发起人之一张石铭,著名诗人、散文家徐迟等。</p><p class="ql-block"> 古镇大景区是免费的,而景区内的主要景点却是要收费的,中国人的小智慧,你上了钩,不怕你不掏钱。</p> <p class="ql-block">  嘉业堂藏书楼,“江浙巨富”的刘承干于1920年所建,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嘉业堂藏书楼,规模宏大,藏书丰富,原书楼与园林合为一体,以收藏古籍闻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系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p> <p class="ql-block">  嘉业堂藏书楼是一座回廊式的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东西阔十丈六尺,南北深十五丈九尺,分前后两进,每进面宽七间,左右厢房各六间,共五十二间。</p> <p class="ql-block"> 诗萃室以放置刘承幹与其继父刘安澜(字紫回)共同编写的《国朝诗萃》正集续集而命名。意在纪念其继父(伯父安澜无子嗣由承幹承祧)。</p> <p class="ql-block"> 嘉业藏书楼,一九一四年刘承幹曾向清皇室报效崇陵种树经费,得溥仪赐钦若嘉业匾额,建造藏书楼时即以嘉业二字为名以显荣耀。</p> <p class="ql-block">  宣统皇帝赐的“钦若嘉业”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  藏书楼鼎盛时期的藏书全部为五十几万卷,号称六十万卷,共十六、七万册,至1949年藏书仅存十万册左右。</p> <p class="ql-block">  藏书楼前的花园内,紫藤盛开,像是一幅天然的画卷在眼前展开,繁茂的枝叶间,一串串紫藤花垂落而下,如同一帘幽梦,美得让人移不开眼。</p> <p class="ql-block">  啸石,藏书楼园林西南面有一块怪石,是南浔三奇石之一,上清代大学士阮元题写"啸石"的石刻真迹,隶体,凝练清秀。</p><p class="ql-block"> 啸石上有一小孔,若用贴紧小孔吹之,"呜呜"的声音便会从石腔中回转传出,低沉鸣咽,仿佛历史空谷传来的回声。石原为阮元故物。清嘉庆年间,阮元任两浙总督,在杭州设立话经精舍,作为讲学和研究经史的场所,这块石就放在花园内。后来此石移至南浔,1924被刘家购得移入。</p> <p class="ql-block"> 小莲庄是晚清南浔“四象”之首富刘镛所筑的私家花园及家庙所在。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后经刘家祖孙三代40年的经营,由刘镛的长孙刘承干于1924年落成。</p> <p class="ql-block">  外园以十亩荷池为中心,沿池点缀亭台楼阁,步移景异。</p> <p class="ql-block"> 内园建于1924年。园内"凿池栽芰,叠石成山,松径一湾,枫林四匝。其下为掩醉轩,其巅小亭,可以眺远。"是为园中之园,幽雅而精致,与外园之宏阔疏朗形成对照,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 御赐牌坊,建于清宣统年间。一为"乐善好施"坊,一为"钦旌节孝"坊,系光绪、宣统两代皇帝,嘉勉刘氏家族赈灾善举及女德节孝,多次颁旨特准旌表而建。牌坊呈门楼式,五楼四柱。雕刻精湛且丰富,有"状元及第"、"文王求贤"、"三星高照"、"刘海戏金蟾"、"武松打虎"等传说、戏曲题材,及龙、凤、麒麟、蝙蝠等吉祥图案,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刘氏家庙,建于清光绪十四年至二十三年(1888-1897年),为祭祀先灵之所。建筑面宽三间,纵深三进,前有照壁、旗杆座、牌坊、石狮等,整体气势雄浑,构架雕饰华美。正厅内悬有宣统皇帝所赐“承先睦族”九龙金篇一块。</p> <p class="ql-block"> 家庙的过道内设有叔苹奖学金成就展览 ,因光线较暗,并未引起游人的注意,团队导游也是一带而过。</p><p class="ql-block"> 叔苹奖学金于1939年在上海创办,至1949年解放前共有约1100学生获奖。1986年叔苹奖学金在上海续办,1988年又分别在北京、湖州续办。至2003年,三地共有设奖学校多所,累计得奖学生近万人。</p> <p class="ql-block">  张石铭旧宅,由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格局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建筑群组成。相互联通,巧妙结合,反映了主人在十九世纪末与西方在经济、文化、艺术中的联系与沟通。</p><p class="ql-block"> 砖雕如意门楼,门额刻有吴昌硕所书“四德作永”四字,四周雕有“群仙祝寿”等图案,雕刻采用镂刻手法,层次分明、富立体感。</p> <p class="ql-block">  懿德堂大厅,过去是婚丧喜事、科举中榜举行仪式的所在地。庭前畅轩、檐下斗拱、砖木构件及门窗裙板上都刻有“松鹤长青”、“吉祥如意”等图案,为晚清东阳木雕之精品。</p><p class="ql-block"> 大厅的明间上方悬挂着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所书的"懿德堂"堂匾,正中上方檀子饰有一副意喻“步步高升”、“平生三级”的鎏金花瓶插戟图案的包袱锦,光彩如初。</p><p class="ql-block"> “懿德堂”为张石铭所立。 因其早年丧父,家中事务皆由其母操持,遵循古训“女子多德曰懿”,故得其名。 “懿”是古代对妇女的尊称,以示其对母亲的尊敬和孝心,“德”<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中国传统儒学思想的精髓。</span></p> <p class="ql-block"> “择是居”系张石铭书斋。</p><p class="ql-block"> 张石铭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举人,思想开拓,主张维新,是"公车上书"的参与者之一,与康有为、张謇等有文墨之交。张石铭平生爱好碑石、书画与收藏,为清末南浔四大藏书家之一。他在自己的私家园林适园内建藏书楼,名"六宜阁",除收藏碑刻、书画和奇石外,还收罗宋、元、明、清各种古籍达60万卷。</p><p class="ql-block"> “择是居”匾额由吴昌硕题写。柱上悬挂着清末东阁大学士陆润庠手书的抱柱联。室内陈列着吴昌硕临《石鼓文》条屏。典型的晚清大宅藻饰,雕刻精细,但地面铺设了十九世纪末西欧流行的花式瓷砖,既充满东方传统之美又洋溢着西欧的风格和色彩。</p> <p class="ql-block"> 西洋楼和西洋舞厅系张石铭宴请文人名流,举办舞会之所,是南浔古镇又一处典型的中西合营建筑,西洋楼的外形结构深受当时流行于欧洲的“折中主义”思潮影响,追求形式美而不拘一格,采用了多种风格式样,立面以巴洛克建筑形式为主体,而檐部和卷形门窗又具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形式,它的柱式较为独特,门廊外两个八角形的多立克柱子,柱头部分模仿克林斯柱式,外面门楼由罗马卷柱式构成,楼上阳台采用了法国路易时期的铁花栏杆,其中浮雕图案综合了欧式忍冬草叶和中国葡萄叶,牡丹花做装饰,墙体和柱头饰有大量中国传统花卉图案,西洋楼内部是一座颇具西欧色彩的舞厅。石膏天花顶,欧式水晶吊灯,西式炉以及乡村风景油画地砖,无不体现出欧洲十八世纪的建筑装饰风格,舞厅后面设有化妆间,衣帽间和休息室,如此充满异国情调的私家舞厅,在那个男人梳着辫子,女人裹着小脚的时代里是不多见的。</p> <p class="ql-block">  善琏湖笔是中国传统书画工艺品之一,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素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称。善琏古镇制笔的历史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p> <p class="ql-block">  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民居依水而建,出门见水,出行摇船。小镇上游人如织,摩肩接踵。</p> <p class="ql-block"> 庄氏史案</p><p class="ql-block"> 清顺治、康熙年间,湖州南浔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影响深远,至今仍然让不少中外史学研究者探究的大案。史称"庄氏史案",亦称"明史案"。</p><p class="ql-block"> 浙江湖州富户庄廷镰,出钱购买明人朱国祯一部未完成的《明史》。后延揽名士,增润删节,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实,其父庄胤诚于顺治十七年冬(公元1660年)将书刻成,即行刊书《明史辑略》。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归安县革职知县吴之荣,挑出史书编年的毛病,言此书仍奉明朝正朔,告至辅政大臣鳌拜府上。鳌拜当即派出钦差查究。庄家全族十五岁以上的尽数处斩。因此案入狱者2000余人,审讯后定死刑70多人,其中18人被凌迟处死。</p><p class="ql-block"> 刘氏梯号,这座融汇中西方建筑美学艺术臻品的建筑群,就是"庄氏史案"原庄家的居住地。</p> <p class="ql-block"> 明史案被誉为康熙朝第一大案,当时康熙尚未亲政,由鳌拜一手操办,开启了清朝文字狱的开端。此案前后历时两年,因为涉案人员众多,影响深远,大大打击了江南文人著书的积极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