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红色年轮

柯思嘉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柯思嘉</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68298</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6日 晴</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的那个夏夜,我的乒乓球友,浦东新区科普影像家协会监事周亚南带来父亲周到的全部勋章来我摄影棚拍摄。我用微距镜头贴近那些布满岁月痕迹的军功章,金属表面的刻痕里,仿佛流淌着八十年前的枪炮声与风雪呼啸——那是周到老伯在抗日战场上紧握的钢枪,是抗美援朝时冰天雪地里不熄的篝火。自那时起我知道了周到老伯的革命经历。</p> <p class="ql-block">  初见周到老伯,是2023年的夏天,亚南女儿一家从法国归来,四世同堂的笑靥在镜头前绽放。周老伯抚摸着曾孙的脸,笑容满面,军功章与四代同框。如今再看,这张照片竟成了红色传承最动人的注脚——周大根烈士的热血,在儿子的戎马生涯里奔涌,在孙子的研究会工作中延续,在曾孙的眼眸里化作生生不息的星火。</p> <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28日的阳光斜斜照进周到老伯客厅,《铁军》杂志社的领导围坐在侧,老伯穿着军装,说起战争年代的往事竟如数家珍。记得当兵那天穿着粗布衣衫,记得北撤时乘坐的小船、记得坐火车到鸭绿江畔、记得在朝鲜战场,在冰天雪地里架设通信电线……银发映着窗光,眼睛亮得像星辰,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精神矍铄”,原是信仰在岁月里磨出的锋芒。</p> <p class="ql-block">  亚南说,父亲心里有三个未竟的牵挂。春日的工作室里,他送来需装裱的书法作品,墨迹里写着烈士后代对父亲的怀念。“父亲弥留时,还念着《周大根烈士纪念文集》的修订,念着抗战胜利80周年的纪念章,念着台湾海峡的涛声……”谁能想到,4月11日,浦东医院的22天,竟成了最后的告别。</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年的镜头,定格过太多瞬间:微距下军功章的纹路,是革命岁月的年轮;客厅里老伯讲述时的手势,是历史的另一种标点;全家福里交叠的身影,是家风最温暖的具象。我遗憾的是没有等到约定的夫妻双百合影。周老伯走了,但那些被镜头珍藏的画面会历久弥新——在书桌上与《铁军》杂志社领导交谈的侧影,挂满军功章的肖像,看书写作的情景,甚至他凝视军功章时轻声说“继承父亲遗志,赓续红色基因”的神情,都在记忆里愈发清晰。</p> <p class="ql-block">  光影在墙上慢慢移动,亚南说,父亲90多岁仍在写回忆录,字里行间都是“莫忘来时路”的叮嘱。如今亚南接过了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担子,设立了研究会公众号,去学校、机关、企业作红色报告,带领大家参观四明山新四军军部旧址……红色基因在周家四代人的血脉里流转,在镜头的开合间定格,在时光的长河里,化作永不熄灭的灯塔。</p> <p class="ql-block">  周到老伯,您看那泥城的海滩,潮声依旧;您盼的纪念章,今夏就将闪耀;您念的台湾,总有归期。而您的音容,早已刻进我们的镜头,更刻进每个接过红色火炬的人心里。这盛世如您所愿,这传承,永不停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7日草于艺泰一品</p> <p class="ql-block">【注:周到父亲周大根 (1906―1938) </p><p class="ql-block"> 1924年,周大根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在校期间,他积极投身上海大学党组织举办的各项活动,曾参加由上大师生担任先锋和主力的“五卅运动”。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周大根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1927年,周大根和黄埔学员中的中共党员、革命青年参加了南昌起义。在起义部队被打散后,他辗转回到浦东。根据党组织安排,他以泥城崇文小学教师的身份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开展农民运动,组织农民、盐民与恶霸地主等反动势力进行斗争。</p><p class="ql-block"> 1928年8月,中共南汇县委正式组建,周大根被任命为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周大根在泥城组建了浦东首支由中共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保卫二中”,并任中队长。在其带领下,“保卫二中”迅速发展壮大。1938年12月16日,在汇角战斗中,日军出动飞机、汽艇和大炮包围了“保卫二中”。敌我力量悬殊,但他指挥部队奋勇杀敌,不幸中弹牺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