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正在消失(141)农家再无纸斗笠

张光友

<p class="ql-block">  【内容提要】假若您是一位有过农村生活经历,且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你或许对本文讲述的纸斗笠不会陌生,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它可是最实用又实惠的一件防水雨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农村再无纸斗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们或许都熟悉那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脍炙人口的古诗,当年柳宗元笔下的那身蓑笠装着,也是千百年来江南农人的标配,而尤以斗笠为最,斗笠中又以纸斗笠最常见,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岁月,这可是最廉价又实用的防水雨具,因此彼时在乡下几乎人手一顶。在任何一家农村住户,那怕是家徒四壁,也能在墙上找到一顶挂着的纸斗笠。</p><p class="ql-block"> 坦率地说,纸斗笠有些其貌不扬。它的外观颇为独特,与常见的其他斗笠相比,它没有光油斗笠的光亮,也没有棕斗笠或其他斗笠的通透,它通体呈褐色,半径也更大,因而能遮住更多的风雨。纸斗笠的制作工艺体现了传统手工艺的智慧:以韧性较强的桑皮纸或竹纸为基底,涂抹桐油或蛎灰形成防水层,再以竹篾编织成帽檐与披身框架。这种设计既轻便透气,又能通过多层纸张叠加增强防水性,在缺乏现代防水材料的年代,堪称“绿色科技”。</p><p class="ql-block"> 纸斗笠的框架是用细篾精心编织而成,先是编织竹篾条,其实就是经纬交织。这种方法有些类似于织布时的经纱和纬纱,编斗笠主要的手法是“挑”和“压”。在编制过程中,始终是挑起两条经篾压住一条纬篾,这是竹编中最常见的“挑二压一”的方法。等到竹篾挑压编织“捏蒂”成型(俗称为“安”和“嵌”的工序)后,再放置在一个形似凉帽盖的木头模具上“套模”定型(俗称为“盘脚”的工序),把竹篾编制成圆锥形的斗笠半成品。然后在这个框架上,再糊上一层纸,这层纸并不普通,它经过特殊处理,具有一定的韧性。新买回来的纸斗笠,并不能直接使用,用户需要用桐油细细地刷上几遍。桐油不仅能让纸质变得防水,还能延长斗笠的使用寿命,使其更加耐用。刷过桐油的纸斗笠,泛着淡淡的光泽,散发着一股特有的桐油香,那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味道。</p><p class="ql-block"> 在当年的江南农村,纸斗笠几乎是家家户户必备的雨具。每当雨季来临,农人们便会戴上纸斗笠,走出家门,开始一天的劳作。田野里,稻浪翻滚,纸斗笠在风雨中摇曳,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无论是插秧、割稻,还是施肥、除草,纸斗笠都默默地守护着农人们,为他们遮风挡雨。孩子们在雨天也会戴上纸斗笠,或行走在往返学校的路上,或牵着牛游走于田埂坡地有青草的地方,或三五相邀在雨中嬉戏玩耍,那清脆的笑声,穿透雨幕,传遍整个乡村。倘若碰上是逢集的雨天,你挑个高处俯视那个逼仄的街道,此肘,熙熙攘攘的人流已不再有,满街都是游动的纸斗笠,那阵式,仿佛是一条涌着朵朵浪花奔流不息的小河。</p><p class="ql-block"> 不知从何时起,纸斗笠逐渐不见了踪影。随着科技的发展,更轻便、更耐用的塑料斗笠、雨衣等雨具的出现,使得纸斗笠逐渐失去了市场。再加上制作纸斗笠的手艺传承困难,愿意学习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纸斗笠就这样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在江南的农村,已经很难再看到纸斗笠的身影了。</p><p class="ql-block"> 我曾戴着纸斗笠在农村度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回想起那些戴着纸斗笠在雨中劳作的日子,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纸斗笠虽然消失了,但它承载的那份记忆和情感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它见证了江南农村的变迁,记录了农人们的辛勤与汗水,也承载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深深怀念。或许,有一天,纸斗笠会成为一件珍贵的文物,被陈列在博物馆里,供后人观赏和铭记。但在我心中,它永远是一件充满温情和故事的雨具,永远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