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根据谢翰文文章改写)</p><p class="ql-block">红军在贵州活动前后一共有几个月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有许多当地“干人”(穷人)踊跃参加红军,红军队伍得到补充。在谢翰文的回忆文章里,他具体描写了“干人”参加红军的情景。</p><p class="ql-block">文章写到,每次大部队出发前,作为最早行动的,走在大部队前边的一定是作群众工作的干部们,他们深入路经的各个村落,向群众做宣传,动员群众当红军。</p><p class="ql-block">贵州的老百姓在当地军阀王家烈的统治下民不聊生,再加上各地地主豪绅的层层欺压盘剥,使得大部分“干人”生活陷入绝境,他们的生存都成了大问题。红军是一支为穷苦百姓谋利益的部队,红军每到一地,都会打土豪分田地,把地主豪绅的财产分发给穷人,因此,深受百姓爱戴与欢迎,“干人”们都盼望着红军来解救他们。所以,当政工干部向群众宣传红军的政治主张时,群众一定是热烈拥护,并且积极踊跃的配合红军,大力支援红军。只要红军一声召唤,青壮年们个个踊跃,积极报名入伍,这已经成了红军在贵州“括红”的常见情景。</p><p class="ql-block">作者记叙的第一件事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1935年4月5日,部队开到开江县高寨时,在中途看到一个老乡在田里干活,衣服破烂,面色黑黄。当我走到他身旁时,他表现的很热情,把锄头放下,和我坐在一起,二人聊了起来。我对他讲王家烈摊派苛捐杂税,拉丁抽夫,搞得民不聊生时,他泪水湿了衣襟,痛苦地说道,他就是被拉夫受了许多苦,遭受非人待遇。说到这里,他表示,自己愿意参加红军,跟着红军打天下。</p><p class="ql-block">作者表示,他已经四十多岁了,年纪有点大。这位农人立刻说,嫌我年纪大不要紧,我有个儿子,他年轻,让他跟红军走。作者表示同意,他立刻起身跑回家里,把儿子叫了出来。他的儿子刚刚十八岁。他对儿子交待说,你跟着这个同志去当红军,要听指挥,还要经常捎信回来。儿子笑着答应,是。</p><p class="ql-block">作者很感动,把自己随身背着的一袋米送给了老乡,从身上脱下一件衣服让他儿子穿上。父母儿子同声说:“红军真好,真是穷人的救星啊!”</p><p class="ql-block">作者记叙的第二件事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4月7日,部队行进到了龙里县的崖脚村,看到路边一里外山坡上蹲着不少群众,远远地望着过路的红军。作者跑过去,一边喊着:“老乡老乡!”可是群众看他跑过来,就急急忙忙起身离开了。他估计是群众误会了,以为是来拉夫的。他边接近群众,口里边解释说,不要怕,我们是红军,是保护穷人的,不是来拉夫的。其中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没有再走开,作者便和他聊起来。刚开始,这个老人装聋作哑,不回答他的问题,他只好苦口婆心地不断作着解释。过了一会儿,老人终于开口说话了。其他人站在远处,看到他们二人聊得热闹,很想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于是有人慢慢走了过来,想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作者向他们宣传红军的主张,是要打倒土豪劣绅,是为干人谋福利的,要想翻身就要当红军。听了他的讲话,突然,有一个年轻人说:“我去当红军,有谁愿意同我去?”这个老人说,我要不是年纪大了,我也要去。另外又有四个人表示愿意当红军,这样,当场便有五个人随作者回到部队,参加了红军。</p><p class="ql-block">作者记叙的第三件事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4月21日,部队来到兴仁县观音山,作者看到远处一个草坪上有一个人在放牛,就走了过去,心想,我一定要动员他当红军。他向这个人宣传红军的主张,说明当红军的道理,开始他并不热情,后来突然表示,他愿意当红军,不过要把牛赶回家去,把家安顿好再走。作者以为他是在找借口,可是也不好勉强,就随他一起去了他家。他家里正在接收三名红军伤病员住宿,这个农人对妻子说,我要去当红军,你在家要好好照顾这三位伤病员。交代好家务,他就跟作者一块到部队去了。</p><p class="ql-block">这一天利用他的线索,又发展了两名新战士,一共三人。</p><p class="ql-block">从以上事例,可以清楚的看出,红军是多么的受到拥护,贵州干人当红军的热情有多么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