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沪看莫奈、凡高、毕加索真迹

宪平

<p class="ql-block"> 正在上海博物馆(东馆)举办的“印象・派对:POLA美术馆藏印象派艺术大展”汇聚了30余位艺术巨匠的69件经典之作,涵盖从莫奈、雷诺阿、塞尚、凡・高、到马蒂斯、毕加索等印象派及后印象派代表作品,使观众足不出沪便能一睹艺术大师的真迹。</p><p class="ql-block"> 17世纪至19世纪中期,欧洲美术界由受到官方支持的“学院派”为主流画派,其绘画注重写实,多取材于历史、宗教、人物,追求古典主义美学,强调匀称、比例、典雅高贵,少有创新更谈不上作品中有画家的个人情感。</p><p class="ql-block"> 19世纪中后期,“印象派”风格逐渐崭露头角,他们在室外的自然光线中作画,执着于表现变化之中的光影效果,注重色彩的运用、瞬间印象的展现,开创了西方绘画的新纪元。莫奈无疑是其中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吉维尼的干草堆》借平凡的日常之物,用色彩的变化彰显幻化无穷的光影。</p><p class="ql-block"> 后印象主义画派强调抒发自我感受,将画家对作品的情感融入画中,他们通过线条和构图的创新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而不是简单的再现客观对象,这些都与印象主义画派形成鲜明的对比。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保罗・塞尚、凡・高等……。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画派将这一趋势进一步发挥,如外科医生般分析和拆解寻常的元素与人物肖像,将其组合为需要观众重新思忖的对象,使得绘画不再追求“再现”真实,而成为画家“表现”物象的载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吉维尼的干草堆——莫奈</p> <p class="ql-block">  国会大厦・玫瑰色交响乐——莫奈</p> <p class="ql-block"> 散步——莫奈</p> <p class="ql-block"> 大碗岛——莫奈</p> <p class="ql-block">  圣拉扎尔火车站的铁轨——莫奈</p> <p class="ql-block"> 瓦朗日维尔的风景——莫奈</p> <p class="ql-block"> 戴蕾丝帽的女孩——雷诺阿</p> <p class="ql-block"> 银莲花——雷诺阿</p> <p class="ql-block"> 浴女——雷诺阿</p> <p class="ql-block"> 沐浴之后——雷诺阿</p> <p class="ql-block">瓦兹河畔奥维尔镇的小屋——保罗・塞尚</p> <p class="ql-block"> 四个浴女——保罗・塞尚</p> <p class="ql-block">  蓬塔旺树下的母与子——保罗・高更</p> <p class="ql-block">  维格伊拉运河上的格莱兹桥——凡・高</p> <p class="ql-block"> 中国花瓶——亨利・马蒂斯</p> <p class="ql-block">  戴葡萄装饰帽的女孩头像——毕加索</p> <p class="ql-block">  报纸、玻璃杯和烟盒——毕加索</p> <p class="ql-block"> 卖花女——毕加索</p> <p class="ql-block"> 巴黎——拉乌尔・杜菲</p> <p class="ql-block">  杜维尔的赛马场——拉乌尔・杜菲</p> <p class="ql-block">玫瑰色背景的吉他静物——乔治・布拉克</p> <p class="ql-block"> 巴黎圣母院夕照——刘海粟</p> <p class="ql-block"> 窗前女人——潘玉良</p> <p class="ql-block"> 水边浴女——冈田三郎助</p> <p class="ql-block">  海滨布洛涅港——阿贝尔・马尔凯</p> <p class="ql-block">  杜维尔的诺曼底大酒店——凡・东根</p> <p class="ql-block"> 谢谢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