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胜境“梵宫”

海春居士

<h3><font color="#010101">灵山梵宫位于灵山大佛东侧,整个建筑依山而建,以华藏塔风格为主,糅合了中国佛教石窟艺术与传统佛教建筑元素,集世界佛教论坛会址、艺术殿堂、旅游奇观于一身,美仑美奂,庄严神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佛教自古印度传向世界各地时就分成了汉传、南传和藏传。进入东区,首先看到的是“五印坛城”。</font>“五印坛城”是藏传佛教的代表建筑。五印代表佛五种基本掌印,即施无畏印、与愿印、说法印、触地印和禅定印,也称“释迦五印”。</h3> <h3><font color="#010101">整座坛城座落于水中,连水域面积在内总共达到5000平方米,环绕于坛城周围的水面叫作香水海,据说海中注入的都是八功德水,也正所谓赵朴初所说“太湖三万六千顷,八功德水绕灵山。如来百福庄严相,无量光明照世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原汁原味的藏式建筑,庄严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经幢和经幡,交相映辉。</font></h3> <h3>“曼飞龙塔”是典型的南传佛教的建筑。<font color="#010101">这座白塔是根据云南西双版纳的曼飞龙塔原形建造的,整座塔呈葫芦状,中间是主塔,周围围绕八座子塔。南传佛教盛行于东南亚地区,云南、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建造五印坛城、曼飞龙塔、梵宫也是为了表示对参加世界佛教论坛会高僧们的尊重,同时也使他们有了归属感,不知不觉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梵宫广场西侧的长廊南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长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长廊北端的牌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梵宫建筑总面积达72000平方米,面宽150米,进深180米,恢宏大气,令人叹为观止。这是牌楼东角“镜头里的梵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梵宫集世界佛教三大语系的建筑精华,多维立体地展现佛教的神圣庄严和博大精深。顶层错落的五个花塔,代表五方五佛。中间最高的花塔代表境界最高的毗卢遮那佛(法身佛),从东往西分别是东方药师佛(发菩提心之德)、南方宝生佛(修行之德)、西方阿弥陀佛(成菩提之德)、北方不空成就佛(入涅槃之德)。整座梵宫堪称艺术殿堂,有“东方卢浮宫”之美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梵宫中门上方是“灵山盛会”四个金色大字,源于佛经典故,形容佛祖在印度灵山说法时圣众如潮,人佛入海时的盛况。“灵山盛会”是世界佛教论坛会址,全世界数以千计的高僧大德代表了数以亿计的佛教圣众云集灵山梵宫,共襄和谐世界盛举。</font></h3> 在两边四座门上题有大悲、大智、大行、大愿,代表四大菩萨。大悲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道场在浙江普陀,依次可以看到山西五台山的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的普贤菩萨以及安徽九华山的地藏王菩萨。<br> <h3><font color="#010101">梵宫主门厅位于整体建筑的西端,采用北京房山精品汉白玉打造。门厅两边分立两匹六牙白象,六牙白象是佛教普贤菩萨的坐骑,白象背驼宝瓶,瓶身雕刻如意结,瓶口插有祥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门厅两边的宝瓶周身缀满莲花,莲花自水中出生,代表清净。瓶底以圣象为基座,寓意盛世太平。佛教将大象和宝瓶放在一起代表“吉祥平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门厅两侧的楹联为:“东土西方一尘不隔,梵宫琳宇万法同归”。</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门厅内入口两侧各有一幅精美的檀木木雕壁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门厅南立面墙体有巨幅书法壁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是中国第一大高僧玄奘法师奉旨翻译,通篇260字,佛教经典中最短的一部经书,传说能够帮助人们到达智慧的彼岸。这是根据清代大书法家邓实如为扬州大明寺石碑篆书拓本内容编排,以刻漆贴真金的工艺展现,呈现出金碧辉煌,却又高雅素洁的艺术效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门厅的顶部采用石窟中常用的藻井作为装饰,给人感觉更加高远深邃,也是起到了自然采光的作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梵宫,是古代印度对于寺庙的统称。灵山梵宫突破传统概念,不再是一尘不变的大雄宝殿,也看不到僧众晨钟暮鼓,看不到游人烧香拜佛,而是以另一种形态存在的佛教建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梵宫,不仅仅作为世界佛教论坛会址,更是一座融合了佛法的艺术殿堂。它传承了传统佛教文化,在建筑形态方面将中西建筑元素相结合,用高大的空间来体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拱顶上方色彩变幻的藻井,民宅中常用的冬瓜梁,梁下的雀替,以及卷篷之间的34尊飞天等等又体现出一种浓郁的中国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廊厅的两侧墙面上,有一组具有史诗意义的巨型油画。12幅油画,分四大板块,每个板块由3幅作品组成。以时间为序列,阐述世界佛教传法过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左手边主要展现印度佛教在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场景。第一幅描述了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灵山说法“初转法轮”时的景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佛教发展的过程中,阿育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位期间,大力倡教,使佛教迅速传播到印度各地,并成为跨地区跨国界的宗教。这幅画展示了阿育王正在派遣得道高僧出国弘法的场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龙树菩萨开创了大乘佛教中观学说,被称为“第二释迦”。这幅油画绘制的就是龙树菩萨,以及无著、世亲等大乘佛教代表。他的学说传到中国后影响深远,中国的大乘八宗都一致尊奉龙树菩萨为共同的祖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对面三幅油画反映的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第一幅讲述东汉时期,汉明帝夜梦金人,把印度高僧迎请到东都洛阳建造中国第一座寺庙白马寺的故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幅油画描绘的是玄奘法师在印度那烂陀寺辩经的盛况。当时的那烂陀寺是世界佛教文化中心,高僧云集,玄奘法师在此留学5年,学成归国。这一趟取经路走了17年,回国后译经19年,翻译佛经75部,1335卷。在大法东来和西行求法的双轨下,到了唐朝,形成了中国佛教八大宗并逐步走向成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幅油画就是八宗祖师图。画面展现了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密宗、律宗、净土宗的历代祖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卷篷间供置了34尊飞天像,每一尊的高度都超过3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飞天最盛行的年代是唐代,可以说唐朝至今飞天的形象都非常平面化,向来以浅浮雕、壁画、线刻见长。而以圆雕形式表现飞天,古往今来还是第一次。是当代佛教艺术的新贡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飞天是欢喜吉祥的象征,给众生带来欢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塔厅墙体上有以《净》、《信》、《孝》、《和》命名的四幅大型木雕。这四幅木雕是由研究佛教理论的专业画家王惕(根桑法师),将抽象的理论创作成的可以欣赏的画面,并经浙江东阳木雕大师陆正光的精心制作,方能现身于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净》,主体部分是行云流水。水的波浪从狂涛翻卷,到微波涟漪,直至风平浪静,体现众生从烦恼丛中生,难以控制,直到悟道见性,心平气和的过程,也体现出“般若波罗蜜”以智慧度到彼岸的理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信》,既指诚信,也指信仰。灵山所弘扬的信仰便是佛教。这幅画告诉人们,磕头烧香只是最初的信仰,关键是理念,是要“广种法田”,种善因,方能得善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孝》,佛教不仅提倡孝敬父母,而且将这种人间的大爱普及于一切,提倡“普度众生”,善待一切生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和》,佛教追求的最终理念就是和。整个画面通过多种组合,反映了“和谐”的主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梵宫藏有大量佛教文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毗舍浮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拘那舍牟尼佛。</font></h3> <h3>后廊厅也有六副油画。西侧三幅描述的是中国佛教的传播与影响。第一幅油画重现了中国佛教多民族的交流、融合。</h3> <h3><font color="#010101">第二幅油画重现了文成公主和亲时,将佛教带到西藏,与西藏本教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情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第三幅油画是鉴真东渡图。鉴真大师一生6次东渡日本,直到66岁,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才东渡成功。鉴真大师成为了日本律宗创始人,还将发达的医术带到日本。</font></h3> <h3>后廊厅东侧三幅油画讲的是近现代佛教的情景。<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这幅油画是八手十一面观音。十一面观音其实是人间相的总和,其慈如山,其悲似海,而他的生气与爆笑,令人深思……</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中间这幅油画展现了近现代印度反对西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情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最后一幅油画,由世界各地人民的面容组合而成,好比世界佛教论坛,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民族、聚集一体,体现了“和谐世界,众缘和合”的理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厅顶环绕着一圈大鹏金翅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据佛经记载,它总是守护在佛祖上方,也守护着众生,给人们带来平安和健康。</font></h3> 灵宫东端内廊道依次排列着“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塑像。 <h3><font color="#010101">十二生肖塑像对面的壁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华藏世界是灵山梵宫的另一个亮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华藏世界,又叫“莲华藏世界”,是释迦牟尼真身毗卢舍那佛所在的清净美好世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画面中央的主佛是毗卢遮那佛,也称为“大日如来”,寓意为光明照遍万物一切众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毗卢遮那佛两侧是四方佛,各种图案如菩萨、佛殿、火焰、植物、祥云、莲花、动物、海洋等围绕主佛和四方佛组成大大小小的世界,营造出了一个充满和谐欢乐、庄严慈悲的境界。</font></h3> 用七彩琉璃打造的“华藏世界”是佛教极乐世界图景,通过琉璃这种特殊的材质的烧制与灯光合理的投射效果,画面上每一个人物都会发光,这正如佛教所言“人人皆得佛性、人人都能发光、人人都能成佛”。<br> <h3><font color="#010101">主佛肌肤全部用真金纯手工打造,作品共用了15公斤黄金,500公斤白银,12万余件珠宝。用佛教中的七宝金、银、琥珀、珊瑚、琉璃、砗磲、玛瑙打造出来的“华藏世界”可以说是华而不俗,不愧是灵山梵宫的镇馆之宝。</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华藏世界上方是由赵朴初老先生书写的四个大字“妙应无穷”。意思是只要大家平时多做好事,种善因自然会得善果,会拥有无穷的福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地涌宝塔”是梵宫火灾后于2017年底重新开放时呈奉给游客的一个新的亮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地涌宝塔位于中庭穹顶之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地涌宝塔在常态下看到的只是一个底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底层一周是神态各异的大象。</font></h3> 场景表演时,伴随佛陀妙音,莲花蕊开,宝塔冉冉。 <h3>穹顶之上祥云游弋,灵光闪烁,飞天散花。<br></h3> 塔周游客净心合掌,禅悟喜悦,一派和乐。 <h3><font color="#010101">地涌宝塔的构想始于梵宫初建之时,源自佛教教义经典,旨在再现佛组“灵山说法”的祥瑞文化意象。</font></h3> <h3>宝塔象征着释迦牟尼佛及其分身多宝佛,塔即佛身。<font color="#010101">通过升降旋转、光色变幻,使得内外佛、菩萨交替呈现,娑婆世界宛若眼前。</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THE END—</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