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杏花碑前:一场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p><p class="ql-block"> 文/劲草</p><p class="ql-block"> 晨光熹微中,我踏上了前往山西夏县司马温公祠的旅程。这座隐匿于黄土高原深处的祠堂,不仅安息着北宋一代名相司马光的英灵,更珍藏着中国士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精神密码。穿越九百余年的历史烟云,我渴望在这方圣地上,与那位以"砸缸救友"闻名于世的智者,那位耗费十九载心血编纂《资治通鉴》的史学家,那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政治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涑水河依旧潺潺,鸣条岗上的松柏依然苍翠,而司马光的精神遗产,早已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p><p class="ql-block"> 初谒温公祠:松柏森森映古祠</p><p class="ql-block">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我已站在司马温公祠的门前。启功先生题写的"司马温公祠"五个大字庄重肃穆,笔力遒劲中透着文人的风骨,仿佛是对祠主一生品格的最佳诠释。跨过门槛,一股松柏特有的清香扑面而来,抬眼望去,数百株古松翠柏如忠诚的卫士,挺立在祠堂四周,它们的枝干虬劲有力,树皮皲裂如龙鳞,显然已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霜雨雪。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冠,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恍若时光的碎片,拼凑出一幅幅历史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沿着青石铺就的神道缓步前行,两侧的石像生虽经岁月侵蚀,却依然保持着恭谨的姿态。这些宋代原物的石刻,每一处线条都凝聚着古代匠人的虔诚与敬意。神道尽头,一座铜像巍然矗立,基座四层象征司马光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像高4.9米,喻示他从政49年;通高6.8米,则暗合他68载的人生旅程。铜像中的司马光身着朝服,手持笏板,目光深邃而坚定,仿佛仍在思索着治国安邦之策。我肃立像前,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诗句不禁浮上心头:"温公大节昭千古,一片丹心照汗青。"这位心学大师对司马光的敬仰,道出了后世文人共同的心声。</p><p class="ql-block"> 祠堂的主体建筑保持着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规制,红墙青瓦,飞檐翘角,虽不似皇家建筑那般金碧辉煌,却自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度。正殿门楣上悬挂着"忠清粹德"匾额,这是宋哲宗亲赐的谥号,北宋310位宰相、副宰相中,仅有三人获此殊荣。步入殿内,司马光塑像端坐正中,面容慈祥而不失威严,两侧陈列着他生平大事记和部分著作。一块展板特别引人注目——上面详细记载了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独创的"卡片法",他将史料按时间顺序分类记录于卡片上,再系统编排,这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在当时堪称创举。难怪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赞叹:"温公修《通鉴》,其法度之精密,后世莫能及也。"</p><p class="ql-block"> 正殿后方是司马光家族墓园,九代二十九人安息于此,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墓葬群。墓前的石碑大多已经风化,字迹模糊,却依然能感受到这个家族"诗礼传家"的传统。司马光父亲司马池曾任光山县令,为官清廉,教子有方,正是这样的家庭环境,培育出了司马光刚正不阿的品格。元代诗人萨都剌在《过司马温公祠》中写道:"涑水家声远,温公德业长。一门多俊杰,千古仰忠良。"道出了司马氏家族的精神传承。</p><p class="ql-block"> 杏花碑的传奇:苏轼墨宝与历史沧桑</p><p class="ql-block"> 祠堂西侧的杏花碑厅是整座祠院最具传奇色彩的地方。厅内安放着四通断碑,这便是著名的"杏花碑",国家一级文物,承载着司马光身后的荣辱与沧桑。</p><p class="ql-block"> 碑文的故事要从1086年说起。那年九月,担任宰相仅八个月的司马光因操劳过度逝世,京师百姓"罢市而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三年后,宋哲宗篆额"忠清粹德之碑",命苏轼撰文并书丹,碑文长达2766字,记叙司马光功绩及归葬时的感人场景。苏轼与司马光相交二十年,深知其为人,文中"公亦无我,惟民是度"八字,可谓对司马光一生最精当的概括。</p><p class="ql-block"> 然而政治风云变幻莫测。1094年,反对司马光政见的权臣当道,唆使哲宗下令将石碑砸断,碑文凿毁,碎片深埋地下。神奇的是,不知何人在埋碑处种下一棵杏树,几十年后,县令王庭直见杏树茂盛异常,命人挖掘,竟在树下觅得断碑。后人依司马光家族保存的苏轼旧本,将断碑重裁为五块,在背面复刻原文,并记载这段传奇经历。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瞻仰此碑后赋诗:"断碑重见日,犹带墨花香。千载存真迹,应知有耿光。"</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站在玻璃保护罩外,仔细端详这些历经劫难的碑石。苏轼的楷书端庄秀丽,笔力雄健,虽经复刻,仍能感受到原作的神韵。作为苏轼存世楷书字数最多的一件作品,其书法价值与历史意义同样珍贵。碑文内容除颂扬司马光的政绩外,还特别记载了他简朴的生活作风,“一马二童”出入朝堂,三顷薄田葬妻,退回朝廷赐予的二千两安葬费。这些细节印证了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的名言:“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清代康熙皇帝御批《资治通鉴》时特别提到:“温公之廉,足为百世师。”</p><p class="ql-block"> 杏花碑厅内还陈列着其他珍贵碑刻,如王安石撰文的司马沂碑、敕建余庆禅院碑等。这些宋元明清各代的石刻,构成了一个微型的碑林博物馆,每一块石碑都是一段凝固的历史。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余庆禅院内的北宋彩塑,历经千年仍色彩鲜艳,神态生动,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的珍贵实物。漫步其间,元代文学家虞集的诗句浮现脑海:“温公祠宇在,古木带斜晖。碑碣留前代,文章动四围。”</p><p class="ql-block"> 走出碑厅,一阵微风拂过,院中那株据传是当年“碑显灵”的杏树后裔轻轻摇曳,粉白的花瓣随风飘落,宛如历史的雪花,轻轻覆盖在这片承载了太多记忆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 《资治通鉴》的诞生:十九年心血与千秋功业</p><p class="ql-block"> 祠堂东侧的涑水书院,是司马光留给家乡的另一份珍贵遗产。宋治平二年(1065年),司马光派人送回银两,在家乡创办了这所书院,让涑水河畔的子弟有了读书明理之所。书院几经兴废,现存建筑为后世重修,但“涑水先生”重视教育的精神始终未变。</p><p class="ql-block"> 在书院陈列室,一幅巨大的《资治通鉴》编纂场景复原图吸引了我的目光。图中司马光端坐案前,周围是刘恕、刘攽、范祖禹等助手,桌上堆满书籍与卡片,生动再现了这部史学巨著的创作过程。司马光最初仅编写了从战国到秦的八卷编年史,宋英宗看后大为赞赏,命他继续编写,并在秘阁设置书局协助修书。从治平三年(1066年)开始,到元丰七年(1084年)完成,司马光倾注了十九年心血,正如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所言:”臣今骸骨灌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p><p class="ql-block"> 《资治通鉴》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是我国编年史中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巨著。司马光采用"以时为经,以史为纬"的编纂方法,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各方面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赐名《资治通鉴》。明代学者胡应麟评价说:“自司马温公作《通鉴》,而史家之体用始备。”清代乾隆皇帝更是亲批此书达1033处之多,其中一条写道:“温公此书,非特纪事详明,其于治乱兴衰之故,剖断精微,实有裨于治道。”</p><p class="ql-block"> 书院内还展出了《资治通鉴》的各种版本,从最早的元祐杭州本,到绍兴重刊本,再到明清各种刻本,蔚为大观。特别珍贵的是一部手稿影印本,上面的字迹工整清晰,修改处虽多,却无一潦草,印证了黄庭坚的评价:“温公正书不甚善,而隶法极端劲,似其为人……观其书可想见其风采。”曾国藩读《资治通鉴》后感慨:“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p><p class="ql-block"> 走出书院,夕阳的余晖洒在涑水河上,河水泛着金色的波光。遥想当年,司马光或许就是在这条河边漫步思索,构思他的史学巨著。十九年的坚持,近三百卷的皇皇巨著,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更树立了治史的典范。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说得好:“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p><p class="ql-block"> 司马光的精神遗产:从历史到现实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在余庆禅院的静谧庭院中,我遇到了司马光的一位后人,他正带领一群小学生参观祠堂。这位年近六旬的长者,眉宇间依稀可见司马家族的特征,他讲述先祖故事时眼中闪烁的自豪与虔诚,令人动容。他告诉我,司马家族千年来一直保持着祭祀传统,形成了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清明和司马光忌日,海内外的司马后裔都会聚集于此,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p><p class="ql-block"> 这种跨越千年的家族记忆,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缩影。司马光不仅属于司马家族,更属于整个中华民族。他的精神遗产至少体现在三个维度:</p><p class="ql-block"> 一、 [为政之道]。司马光从政四十九年,始终秉持“民为邦本”的理念。在知谏院五年间,他上奏近180道奏章,直言敢谏。即使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退居洛阳,他仍心系天下,埋头著史,以另一种方式践行士人责任。元代诗人王恽在《题司马温公祠》中赞道:“立朝正色人皆惮,忧国忠言世所稀。”明代理学家薛瑄更称他为“百世之师”。</p><p class="ql-block"> 二、 [治学之方]。司马光“于学无所不通”,除史学外,在哲学、经学、文学、医学等领域都有建树。他创立的涑水学派,对宋明理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他治学严谨,注重实用,正如苏轼所评:“如金玉谷帛药石也,必有适于用,无益之文,未尝一语及之。”清代学者全祖望将司马光与周敦颐、二程、朱熹等并列为宋代儒学大家。</p><p class="ql-block"> 三、 [修身之本]。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温公家范》等著作,系统阐述了他的家庭伦理观。他以身作则,生活简朴,临终前家中“床箦萧然,唯枕间有《役志》一编”。这种清廉自守的品格,成为后世官吏的楷模。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在《司马温公祠堂》诗中写道:“平生德业人谁及,俭素家风世所稀。”</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司马温公祠,已不仅是缅怀先贤的场所,更成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基地。祠内定期举办“镜之光莲之旅”沉浸式演出,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让游客体验司马光的廉政思想。同时,“云上温公祠”平台的构建,使司马光的史学精神和人格力量得以跨越时空限制,影响更多人。</p><p class="ql-block"> 在离开祠堂前,我再次来到杏花碑前静默。暮色渐浓,游客已稀,只有风吹杏花的沙沙声相伴。忽然明白,司马光的精神之所以能穿越千年而不朽,正因为它回应了人类对正义、真理和美德的永恒追求。明代诗人于谦的《谒司马温公祠》恰能表达我此刻的心境:</p><p class="ql-block"> “荒祠落日对松筠,遗像俨然冠冕新。</p><p class="ql-block"> 一片忠贞悬日月,千年史笔动星辰。</p><p class="ql-block"> 儿童解诵砸缸事,朝野犹传俭德真。</p><p class="ql-block"> 莫道先生长已矣,涑水滔滔日夜春。”</p><p class="ql-block"> 涑水河的水声由远及近,仿佛在应和着这首诗。司马光确实从未远去,他的精神如同这滔滔河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步出祠堂大门,回望那渐渐隐入暮色中的建筑轮廓,我默默许下心愿:愿司马光“刚正不阿、心系苍生”的精神火种,能在更多人心中点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