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风采】朱德总司令珍贵照片,值得珍藏!(二)

福全

<p class="ql-block">50年代初,公布的4位伟人的标准像。毛主席的像要稍大一些。</p><p class="ql-block">刘少奇同志,周恩来同志,朱德同志的标准像,尺寸是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坚毅的眼光</p><p class="ql-block">坚定的信念</p><p class="ql-block">致敬青年朱德</p> <p class="ql-block">1915年,29岁的朱德骑马的一张罕见老照片,此时的朱德出任护国军支队长,骑着高头大马,颇有护国大将军风范。</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风华正茂的朱德老总的骑马照。照片中的他穿着笔挺的军装,骑着一匹雄壮的白马,英姿勃发。那时,朱德老总担任国民警卫队大队长,面临着数倍于己的北洋军的重重压力,国民警卫队岌岌可危。然而,在这关键时刻,蔡锷将军慧眼识珠,将朱德委以重任,派他前往前线担任先锋。</p><p class="ql-block">朱德老总不负众望,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和英勇的战斗精神。在绵绵坡之战中,他带领队伍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战后,朱德老总因功晋升少将,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英雄将领。</p> <p class="ql-block">看这张照片就知道毛主席的气场有多么强大。</p><p class="ql-block">1937年5月,毛主席延安接见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组织的中央考察团。</p><p class="ql-block">照片中,毛主席背着双手,两眼炯炯有神地望着前方,神态坚定自然。</p><p class="ql-block">照片右二是毛主席,左一是叶剑英,左三是朱德,其他是国民党中央考察团成员。</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周总理、朱德总司令在延安的珍贵合影</p><p class="ql-block">照片一:1937年,毛主席、周恩来副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在延安合影;</p><p class="ql-block">照片二:1937年8月,毛主席、周恩来副主席和朱德总司在毛主席居住的窑洞前合影。</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周总理、朱德总司令在长征的洗礼中成长为领袖,相互支持,形成了最伟大的三人小组,带领红军胜利走到延安,带领人民走向胜利。</p> <p class="ql-block">1937年,毛主席与朱老总在陕北延安。延安大生产运动期间,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前开垦菜地,种辣椒、西红柿;朱德则在王家坪种南瓜、土豆。两人常互相“串门”点评收成。一次朱德指着毛泽东的辣椒笑道:“湖南人离了辣椒不革命!”毛泽东回敬:“四川人种南瓜,是要学井冈山‘红米饭、南瓜汤’的传统嘛!”</p><p class="ql-block">1944年美军观察组到延安,毛泽东用自种番茄招待客人,介绍这是“朱老总教我种的‘洋柿子’”。朱德补充:“润之(毛泽东字)的辣椒才厉害,吃一口能顶半天饿!”</p> <p class="ql-block">1937年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在陕北。</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衣着俭朴,面容有些憔悴,但神情自若,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们自井冈山时期建立了坚实的革命友谊,历经长征后成为最亲密的战友,致敬毛主席,致敬朱德总司令。</p> <p class="ql-block">1938年,毛主席与朱德在延安,照片中的朱德看着镜头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毛主席看向朱总那边,两人是战友更是兄弟。</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与朱德在陕北窑洞前的合影,从井冈山会师到长征胜利,经过了八年时间,从此,两位伟人开始了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史上长达半个世纪的亲密合作,谱写了一曲无产阶级革命友谊的壮丽赞歌。“朱毛”也成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历史上永不磨灭的名词。</p> <p class="ql-block">1937年,在延安,第十八集团军朱德总司令正在示范绑腿的老照片,画面中他笑容满面,精气神十足。</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朱德总司令在镜头前展示如何打绑腿。他将一条腿抬起放在石台上,一只手将肥大的裤脚紧紧攒到一起,并用力压住,另一只手用绑腿布先紧紧缠住裤脚,再围绕腿肚一圈圈地向上缠紧。战争中真实的绑腿并非像影视剧中的一样仅仅打到脚踝处,而打到腿肚以上。这样,打绑腿才可以保护腿部,并在行军过程中减少腿部受伤的可能性。朱老总二十多岁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就开始打绑腿。</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朱总司令端坐在桌子前,后面是席地而坐的士兵。原来,这是朱总司令主持庆祝八路军与张荫梧的河北民军友好联谊会。</p><p class="ql-block">提起张荫梧,八路军就恨得牙痒痒。因为,张荫梧曾组建河北民军屡次与八路军产生摩擦冲突。他还制造了“博野惨案”与“深县惨案”,残忍地屠杀八路军战士。毛主席称其为“摩擦专家”。</p><p class="ql-block">1940年,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因河北民军屡次与八路军产生矛盾,将张荫梧撤职。张荫梧被撤职后,八路军与河北民军举行友好联谊会议。</p> <p class="ql-block">1937年9月2日,朱老总和任弼时的一张珍贵合影。</p><p class="ql-block">1937年9月2日,陕西富平县,八路军120师举行誓师大会,将要东渡黄河,奔赴山西抗日前线。时任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和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参加了此次誓师大会,并留下了这张合影。</p><p class="ql-block">朱老总和任弼时,两人一身布衣军装,头上戴着绣着红五星的帽子,脚上穿着的是布鞋,坐在了同一张长木凳子上。朱老总和任弼时脸上胡子拉碴,身形消瘦,还有同样黝黑、瘦削的手,看着让人心疼。当时,朱老总51岁,任弼时33岁。</p> <p class="ql-block">这是毛主席和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合影。</p><p class="ql-block">照片拍摄于1938年延安,此时正在召开六届六中全会。</p><p class="ql-block">照片中,毛主席随地而坐,双臂自然地放在腿上,手里还悠然地夹着烟,微笑的看着镜头,神情坚定,透露着运筹帷幄的气势。</p><p class="ql-block">留着寸发的周总理依然帅气,对着镜头好像要说着什么。</p><p class="ql-block">朱老总把军帽放在膝盖上,怀抱着双手,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微笑。</p><p class="ql-block">照片中,前排左起康生、毛主席、王稼祥、朱德、项英、王明</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陈云、秦邦宪、彭德怀、刘少奇、周恩来、张闻天</p> <p class="ql-block">朱德与聂荣臻、刘伯承、邓小平在太行上的珍贵合影,抗日战爆发,朱老总胸怀“与日寇决一死战”的钢铁意志,跃马挥师,驰骋于抗日疆场。从1937年9月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到1940年春离开山西返回延安,朱老总在太行山地区领导华北抗战近3年。</p><p class="ql-block">3年间,他率领八路军总部和3个师的健儿,首战平型关,奇袭阳明堡,伏击雁门关,侧击正太线,以劣势的装备抗击长驱直入、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p><p class="ql-block">他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以山西为主要阵地支撑华北抗战,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稳定了华北战局,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与狂言。</p> <p class="ql-block">将军骑马的照片很常见,朱老总骑自行车的照片见过吗?</p><p class="ql-block">照片中,朱德身着八路军战士的衣服,小腿上打着绑腿,脚上穿着便于行军走路的布条编织的草鞋,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神态自若地行进在广场上。</p> <p class="ql-block">1938年,延安,八路军总政宣传部摄影师田野,无意中遇到朱德总司令骑着自行车赶路,自行车在当时的延安是稀罕玩意儿,田野上前提出要给朱德拍张照片。</p><p class="ql-block">一开始,朱德以自己拍的照片太多了为由推脱,不过田野很坚持,朱德只得答应了后者的请求。随后田野拍下了这张照片。</p><p class="ql-block">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当年3月,52岁的朱德就任第二战区东路军总指挥。</p> <p class="ql-block">1939年,彭德怀和毛主席、朱德、叶剑英在延安,伟人神态风采非凡。</p> <p class="ql-block">1940年,朱德在晋东南各界举行反对汪精卫投降大会罕见留影,照片中的朱老总在会上嘶声力竭的呐喊。</p><p class="ql-block">他在讲话痛斥了汪精卫的卖国罪行后,号召全华北的军、政、民,广泛开展反汪运动,反对一切公开和暗藏的“汪精卫”。号召各抗战党派、军队和人民,必须紧密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到底!</p><p class="ql-block">这次大会,对坚持华北抗战,克服投降、分裂、倒退危险和肃清暗藏在抗日营垒中的投降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珍贵历史瞬间,朱德与刘伯承交谈,照片拍摄于1943年,在延安。</p> <p class="ql-block">五大元帅在延安的合影,美国人拍摄,衣服破旧令人动容,这张珍贵的照片,拍摄于1944年6月的革命圣地延安,拍摄者是美国合众社、伦敦泰晤士报的记者哈里森·福尔曼。</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5人最后都成为了开国元帅。从左起分别是:彭德怀、朱德、叶剑英、聂荣臻和陈毅。大家都穿着一样的衣服和布鞋,衣服看起来都是皱巴巴,而且非常朴素,甚至可以用衣衫褴褛来形容。</p><p class="ql-block">虽然当时条件比较艰苦,5人看起来身形都很消瘦,可他们精神状态却非常好,脸上充满着自信,个个气质不凡。</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朱德总司令检阅南下支队</p><p class="ql-block">1944年11月1日,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在延安机场检阅了南下支队,照片左一是朱德总司令,右一是南下支队的司令员王震同志,照片中的毛主席正认真地听取王震的汇报。王震带领英雄的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带领三五九旅南下征战,毛主席称赞王震有创造精神。</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朱德总司令检阅三五六旅</p><p class="ql-block">1944年11月9日,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在延安机场检阅了即将离开延安南征的南下支队。南下支队,是以第359旅为主体,承担战略反攻准备、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由王震担任司令员、王首道任政治委员。南下支队在659天的“南下”战略行动中转战陕、晋、豫、鄂、湘、赣、粤、甘八省的78个县,长途行军二万七千里,与敌作战300余次,毙伤日伪军3000人。</p> <p class="ql-block">1945年,邓颖超和朱德在延安机场给毛主席送行的珍贵画面。</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0日,八路军朱德总司令于8月10日24时发布延安总部第一号命令,限令日伪军缴械投降,接受附近抗日武装部队的管理。</p><p class="ql-block">第一号命令吹响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大反攻的号角。</p> <p class="ql-block">朱老总六十大寿时的罕见留影,1946年12月1日,是朱德60周年诞辰,大家穿着厚厚的棉衣,围坐在桌子边,毛主席、刘少奇和朱老总一桌,桌子上的菜品非常少,只有三四道菜,朱老总一生艰苦朴素,不想铺张浪费,也不愿意铺张浪费,早早就打过招呼,简单操办就行了。</p> <p class="ql-block">1946年11月,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恩来副主席在延安机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47年,朱德与夫人康克清、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及美国记者斯特朗一张罕见合影,照片中的朱老总慈祥和蔼,康克清温柔的看着小李讷,李讷闭着眼睛笔直的站着,好像没睡醒一样。</p> <p class="ql-block">1947年,夏天,61岁的朱德坐船游荡在白洋淀,照片中可以看出来天气非常的炎热,朱老总戴着草帽,在喝水。这是朱老总在晋察冀解放区视察时留下的珍贵画面。</p> <p class="ql-block">解放时,西柏坡,朱总老与彭真同华北、华东、中原军区领导人在一起。后排左起:薄一波、李先念、彭真、陈毅、聂荣臻,前排左起:蔡树藩、粟裕、朱德。令人不解的是,粟裕不仅站在前排,还站在中间。论军职、资历还是年龄,粟裕无一可居第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解放战争中,作为华东野战军的领导,粟裕凭借神一般的军事指挥才能组织大兵团作战取得巨大胜利。在淮海战役中,粟裕更是令其他将领刮目相看。</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伟人和朱德开心的笑容。新中国成立了!</p><p class="ql-block">据毛主席的卫士马武义回忆,除了毛主席身边几个人外,没人能知道,就是在这普天同庆的日子里,毛主席虽然外面套了一身新礼服,但里面穿的是,一套破了几个大窟窿的羊毛衫裤。</p><p class="ql-block">他曾给卫士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p><p class="ql-block">凡是他用的东西,不得随意换新的,要换必须经他批准。</p><p class="ql-block">在湖南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内,还可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诸多,粗糙简陋的用品、单腿的眼镜、拼接缝补的旧衣。</p><p class="ql-block">伟人的一生拒奢侈、崇俭朴,时刻不忘艰苦朴素。</p> <p class="ql-block">他是十大元帅之首,也是我国最主要的缔造者和创始人之一,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那幅著名的《开国大典》照片中,为什么见不到开国元勋朱德的身影?原来,背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小插曲。</p><p class="ql-block">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朱德是在检阅部队,其实并不是,在朱德检阅部队之前,他一直在天安门城楼上,就在毛主席身边。检阅后,他又登上城楼,和毛主席一起欢度此时。</p><p class="ql-block">真正的因为是开国大典举行时,天安门城楼观礼台上,集聚了大约600人。</p><p class="ql-block">600人挤在面积狭小、空间局促,人群簇动的天安门城楼,想拍摄出一张完整照片,难度极大。</p><p class="ql-block">当时,有个摄影记者为了更好地纪录下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身子倚着汉白玉栏杆,使劲地往后倾,几乎要掉到栏杆外。</p><p class="ql-block">眼见情形十分危险,朱德一个箭步蹿了过去,牢牢抱住摄影记者双腿。正是在朱德的协助下,陈正青顺利拍下了这张《开国大典》照片。而朱德却因此而永久地留在这个历史镜头之外。</p><p class="ql-block">虽然照片里面没有拍到他,但是他为新中国的付出是有目共睹。</p> <p class="ql-block">珍贵历史画面,朱老总和聂帅在开国大典上检阅军队。阅兵式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与阅兵总指挥聂荣臻乘坐美式别克路霸敞篷车,这辆检阅车,直接地告诉世人,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场上缴获的。缴获就是正义,就是奋斗的成果。</p><p class="ql-block">开国大典上,装备上的“穷”,衣着上的“土”,无不激发中国人民当奋发图强,誓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图画,誓在一穷二白上创造人间奇迹。</p> <p class="ql-block">1950年,在北戴河骑马的朱德总司令。</p> <p class="ql-block">1976年,在周总理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朱老总向这位比自己小整整十二岁的入党介绍人敬了最后一个军礼。</p><p class="ql-block">两人交往始于莱茵河畔,二十四岁的周恩来成为三十六岁的朱德的入党介绍人。从此开启了两人五十多年的深情交往。</p><p class="ql-block">两人共事始于南昌起义,两人打响了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p><p class="ql-block">两人相辅始于第四次反“围剿”,这次反“围剿”的胜利是两人在军事上的一次“珠联璧合”。</p><p class="ql-block">两人的诀别在病房里,1975年7月11日5点50分,朱老总来到病房看望周总理。两人谈了25分钟。6点15分,朱老总走出病房。这是两位伟人最后一次交谈。</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与朱老总两张珍贵合影,在我国老一辈的领导人当中,周总理与朱德经过长期的革命,从相识、相交到相知,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p> <p class="ql-block">珍贵老照片!周总理与朱老总在一起的罕见影像</p><p class="ql-block">照片一是1950年代朱老总和周总理一起参观部队活动的情形,他们二人并排坐在主席台上,边看活动盛况边交谈,相谈甚欢;</p><p class="ql-block">照片二是1955年周总理和朱德总司令在一起的合影,他们目视前方,同频而笑,非常感人。</p><p class="ql-block">周总理和朱老总相识于1922年10月的德国柏林,二人一见如故,周总理在1922年11月介绍朱老总入党,周总理是朱老总的入党介绍人。</p> <p class="ql-block">珍贵老照片!周总理与朱老总在一起的罕见影像</p><p class="ql-block">照片一是1950年代朱老总和周总理一起参观部队活动的情形,他们二人并排坐在主席台上,边看活动盛况边交谈,相谈甚欢;</p><p class="ql-block">照片二是1955年周总理和朱德总司令在一起的合影,他们目视前方,同频而笑,非常感人。</p><p class="ql-block">周总理和朱老总相识于1922年10月的德国柏林,二人一见如故,周总理在1922年11月介绍朱老总入党,周总理是朱老总的入党介绍人。</p> <p class="ql-block">三位伟人在天安门城楼出席活动时的珍贵合影,从1922年到1976年,朱德和周总理从德国相识、到建立新中国,历经54年的风雨洗礼,革命友谊镌刻于历史丰碑上,被中国人民永远铭记。</p> <p class="ql-block">1964年11月,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和周总理的老照片,我认为他们三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组合。</p><p class="ql-block">照片是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在机场迎接凯旋而归的周总理,三人见面,分外开心。</p> <p class="ql-block">1950年国庆,毛岸英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和刘少奇、朱德一起的珍贵合影。</p> <p class="ql-block">1951年,朱德与周总理一起会见外国客人,这位外国客人就是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右一)。</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朱德、刘少奇三人两张珍贵合影,一张是刘少奇访苏时,两人去机场送行,另一张是刘少奇从苏联回来时,两人去机场迎接。</p> <p class="ql-block">这是朱老总与刘少奇两位革命战友亲切握手。1935年遵义会议后,刘少奇支持毛主席的军事路线,朱老总作为红军总司令,在指挥作战中与毛主席紧密配合。刘少奇曾对朱老总的务实作风表示钦佩,称其“如山之稳,不争虚名”。</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期间,朱老总主持八路军军事工作,刘少奇则负责华中根据地建设。1940年,刘少奇赴延安参加中共七大筹备工作,曾与朱德讨论敌后根据地的军民融合问题。朱老总与刘少奇在会议上多次</p> <p class="ql-block">罕见老照片,拍摄于1952年,在观看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飞行表演。前排左起: 肖华、李德全、朱德、邓颗超、李伯钊。</p> <p class="ql-block">一九五二年五月十一日,朱德、李富春、聂荣臻与杨尚昆在北京明十三陵神道合影。1925年,39岁的朱德来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6年回国。1924年10月,25岁的聂荣臻转到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直到1925年9月结束留学生涯回国。</p><p class="ql-block">1925年春,25岁的李富春来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半年后奉命返回祖国。1926年11月,19岁的杨尚昆被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莫斯科东方大学与中山大学中国部合并。1931年,24岁的杨尚昆返回祖国。可见,四人既是革命同志还是校友。</p> <p class="ql-block">难得一见的伟人合影,这是毛泽东主席,刘少奇,朱德总司令在机场迎接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访问苏联归来时的合影!无比珍贵!</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1952年8月,人民解放军建军25周年,邓小平和朱德、贺龙在全军体育运动大会主席台上。照片中的三人气度不凡,神采奕奕。</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刘少奇、邓小平、朱德罕见合影,4人在丰泽园门前交谈。</p> <p class="ql-block">历史瞬间:开国元勋珍贵合影,宋庆龄先生、朱德、毛主席、刘少奇同框。</p> <p class="ql-block">罕见老照片,周总理、宋庆龄、朱德、邓小平在天安门城楼上。</p> <p class="ql-block">两位元帅珍贵合影,1953年,朱德和叶帅在中南海亲切交谈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5位开国元勋珍贵合影,照片中从左往右分别是,徐向前、聂荣臻、朱德、董必武、贺龙。</p> <p class="ql-block">空军司令刘亚楼陪同朱德欢送空军出征将士。</p> <p class="ql-block">1955年授衔晚会上,刘少奇向朱德元帅敬酒。刘少奇与朱德是亲密的革命战友。</p><p class="ql-block">两人主持中央工委工作期间,优势互补、合作无间,是二人革命历程中合作最紧密、最默契的时期。朱德在刘少奇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顺利解决了晋察冀军区军事问题,补齐了晋察冀军区在解放战争中的短板,推动了解放战争的全面铺开,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贡献了巨大力量。</p> <p class="ql-block">1955年,朱德与外孙刘建在北戴河海滨的珍贵画面。</p> <p class="ql-block">70岁高龄的朱老总在东德游泳的老照片,照片中的朱德正迈步走在海浪中,气定神闲,身形矫健。从身材上看不出他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看着特别年轻和精神!</p> <p class="ql-block">1975年8月25日,八十九岁高龄的朱德最后一次下海游泳,照片中的朱老总不畏风浪、踏浪而行,永远向前的惊人毅力和斗志让人钦佩。</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毛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休息室(1956年摄) 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毛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休息室(1956年摄)</p> <p class="ql-block">朱德与献花的儿童合影,1956年,朱德先后访问了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苏联。回到北京时在机场接受驻华儿童献花。</p> <p class="ql-block">1957年,朱德带队视察海南岛的珍贵画面,首次提出要大力开发海南岛。朱老总来海南的十几天的时间里,亲自走遍了海南岛五分之四的土地,做了比较全面的调查。经过多天的调查,朱德认为海南岛是个尚未开发的宝岛,应该立即开发。</p><p class="ql-block">朱老总的海南调研,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远见卓识。他提出沿海发展的战略目标,对于海南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改革开放后海南经济特区及沿海地区发展打下了历史基础。</p> <p class="ql-block">1958年,朱德、郭沫若、李维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北京首都机场,准备迎接外宾时拍摄的照片。</p><p class="ql-block">朱德当时担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p><p class="ql-block">郭沫若当时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p><p class="ql-block">李维汉当时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p><p class="ql-block">当时朱老总已是72岁高龄,郭沫若是66岁,李维汉62岁,三位老人比肩而立,精神矍铄,慈祥谦和,气度非凡。</p><p class="ql-block">(1958年,吕相友拍摄)</p> <p class="ql-block">照片拍摄于1958年的2月1日,正值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手里拿着一份稿件,从休息室出来走向主席台。毛主席步履矫健,神情安然,目光向着前方,好像正在思考着什么。朱德委员长抱着会议文件,紧随毛主席。</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与亲密战友、最佳搭档的珍贵合影</p><p class="ql-block">1959年9月13日,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总理、刘少奇参观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比赛。观赛期间,毛主席时不时指向精彩的比赛给大家看,周总理为运动员鼓掌喝彩。</p><p class="ql-block">四大领袖联袂出席运动会,规格之高,可见领袖们非常重视体育运动、关心体育发展。</p> <p class="ql-block">60年代初一张罕见老照片,周总理出访外国,朱德、宋庆龄到机场送行。</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1960年,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陈毅在北京机场迎候外宾。</p> <p class="ql-block">朱老总跳舞的罕见影像,1960年8月,中央办公厅每周六晚上会在中央大礼堂举办舞会,会邀请人民代表和烈士家属参加,朱德邀请了黄继光烈士母亲邓芳芝一起跳舞。</p> <p class="ql-block">朱德与家乡的乡亲合影,1960年,离乡52年的朱德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回到家家乡四川南充仪陇县。</p><p class="ql-block">回乡前朱老总特意联系了南充地委,提出了三个要求:</p><p class="ql-block">第一,不要规划我的行动,我想去哪就去哪,别让一群人都跟着我;</p><p class="ql-block">第二,不要刻意安排群众,我愿意找谁谈话就找谁;</p><p class="ql-block">第三,吃什么饭我自己点,别给我摆宴。</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朱老总拄着一个木杖,身穿一件看起来年代颇为久远的旧军装,脚下穿着一双破皮鞋。</p> <p class="ql-block">1960年3月,朱德回到故乡四川仪陇县,这是他52年以来首次回家,图片中的他,正在马鞍公社琳琅大队社员家拉家常。</p><p class="ql-block">当时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他知道大家都生活得很苦,所以早就规定了要一切从简,不喝酒,不吃肉,不抽烟。并且语重心长地说:“我是一个普通老兵,能吃上家乡的饭就很高兴。”</p> <p class="ql-block">1960年3月,朱德委员长回到四川仪陇县老家。</p><p class="ql-block">照片一:3月10日,朱德委员长与家乡仪陇县马鞍公社社员合影;</p><p class="ql-block">照片二:3月10日,朱德委员长与仪陇县马鞍中学师生合影。</p><p class="ql-block">这一年,74岁的朱德委员长荣归故里,感受到了故乡人民的热情,也体会到了家乡老百姓的生活艰难。这是他离开家乡52年后的第一次回乡,也是他最后一次回乡。</p> <p class="ql-block">朱德委员长乘坐东方红号拖拉机</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视察中国第一拖拉机厂,并兴致勃勃地试乘一拖生产的履带式拖拉机。朱德委员长稳如泰山般坐在拖拉机驾驶座上,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彭德怀与朱老总两张很贵合影,1974年,76岁的彭德怀元帅病情恶化,生命垂危,英雄暮年,躺在医院床上的他思绪纷纷,临终之际,他想到了一位老朋友,两人曾经并肩作战时的场景再次涌进了脑海。</p><p class="ql-block">“希望能够再见朱老总一面”,这是彭德怀元帅最后的遗愿,然而,此时的朱老总已经是88岁的高龄,由于担心他惊闻噩耗后太过伤心导致身体受到影响,家人便没有转达彭德怀元帅逝世的消息。</p><p class="ql-block">几天后,朱德还是知道了彭德怀逝世的消息,悲痛不已,放声痛哭。尤其是当他得知彭德怀的遗愿后,激动得在房间里挥舞拐杖,大声喊道:“你们为什么不告诉我?”</p> <p class="ql-block">朱德与邓小平一张珍贵合影,邓小平和朱德早年的时候虽然不在一起工作,但是共同的理想信念把他们紧紧的联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两人相识于革命时期,此后两个人的友谊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洗礼,依然保持如初。</p> <p class="ql-block">朱德在做自编的健身操,照片拍摄于1962年,在广州。</p> <p class="ql-block">朱德与身边工作人员一张珍贵合影,有一次,康克清见到丈夫的衣服实在是太破旧了,尤其是在脱掉棉袄后,没有什么可穿的,为此便想要给他做件新衣服。</p><p class="ql-block">朱老总在得知这个情况后,便说道:“那个旧衣服,补补还能穿么,干嘛还做新的?”工作人员也想让老总换件新衣服,为此便说道:“您老人家那件衣服太破了,不能补了。”</p><p class="ql-block">“不能补?那就把两件拼成一件嘛”朱老总说道。</p><p class="ql-block">面对老总这强硬的态度,康克清也说服不了他,为此只好将裁缝师傅请到家中,好让“生米煮成熟饭”。</p><p class="ql-block">不过在面对裁缝师傅时,朱老总就对裁缝师傅讲勤俭节约的好处,最后还说,用不着给他做新衣服了。</p><p class="ql-block">裁缝师傅左右为难,不知道该听谁的。最后还是工作人员一起上阵劝说,他才勉强答应做件新衣服。</p> <p class="ql-block">朱德总司令与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的珍贵合影</p><p class="ql-block">朱德总司令是人民解放觉的缔造者,被称为“红军之父”,一生征战无数,为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p><p class="ql-block">朱老总的丰功伟绩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也值得我们世代传颂。</p> <p class="ql-block">76岁高龄的朱德重返井冈山时的珍贵留影,照片中,朱老总穿着凉鞋和打满补丁的袜子,拄着拐杖,目光依旧坚毅无比,他眺望远方陷入沉思,可能是想起在井冈山战斗日子。</p> <p class="ql-block">1962年,朱德元帅再次踏上井冈山时的珍贵留影,照片中朱老总穿着朴素的中山装,手持一根拐杖,轻轻倚靠在山顶遗留的古老战壕旁,他深情地眺望着这片曾经浴血奋战的土地,此时的朱老总已是七十六岁高龄,但他的目光依然坚定,精神矍铄,神采奕奕。</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人为邓小平送行。</p><p class="ql-block">1963年7月,邓小平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访问苏联,刘少奇等领导同志到北京机场欢送。几位领导同志都是精神抖擞,气宇轩昂,步伐稳健,气度不凡。</p><p class="ql-block">照片自左至右为: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陈毅。</p><p class="ql-block">(1963年拍摄)</p> <p class="ql-block">1964年10月16日,毛主席、刘少奇、周总理、朱德委员长接见参加演出《东方红》的全体人员。照片中毛主席左侧分别是少奇同志、周总理、彭真副委员长,右侧分别是朱德委员长、董必武副主席、邓公,这是领袖们集体观看文艺演出的罕见合影。</p><p class="ql-block">《东方红》是一部将近2小时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共3000多演职人员演出,汇集了53个节目、37个场景,汇集了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长征、遵义会议、开国大典等重大史事,一连演出14场,座无虚席。</p> <p class="ql-block">董老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中最幸运的人,同时也始终如一坚持共产主义信念的人,一生低调为人做事,毕其一生站在毛主席身边,永远怀念董老!</p> <p class="ql-block">1974年,朱德在海军司令肖劲光大将的陪同下观看海军操演时的瞬间,此时的朱老总已经88岁高龄,看着当时我国最先进的海军军舰,满脸欣慰,感慨的说道:“如果早年能有这样的武器,也不愁祖国不能统一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周总理用尽全身力气,最后一次作报告时的画面,88岁的朱德全程站着陪伴在旁边,1974年,76岁的周总理在政府报告,照片中看出周总理在费劲的看着文件上面的字,其实是周总理,刚从医院出来努力的支撑着大局。</p><p class="ql-block">此时的朱老总已经是88岁高龄的老人,他坐在台下手里拿着报告册,用力地瞅着报告册上的一字一句,还不停地给正在做报告的周总理鼓掌。</p><p class="ql-block">朱老总很清楚周总理的身体状况,他能感受到周总理的一字一句都很吃力,他再也坐不住了。坚持要站着陪周总理,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他一直站着陪到周总理报告结束。</p><p class="ql-block">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由朱德主持,周恩来总理抱病参加了会议并作《政府工作报告》。</p><p class="ql-block">大会选举朱德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董必武等22人为副委员长。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邓小平等12人为国务院副总理。</p><p class="ql-block">重申了20世纪的宏伟目标,即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p> <p class="ql-block">1949年,朱德总司令和小二、妞妞在香山。</p> <p class="ql-block">朱老总与女儿朱敏一张罕见合影,朱老总疼爱朱敏,却从不“溺爱”,1954年10月1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将按惯例登上天安门城楼,与首都人民一道庆祝国庆节。</p><p class="ql-block">听说父亲将要参加国庆活动,9月30日晚上,朱敏萌生了一个想法-跟父亲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p><p class="ql-block">没想到,朱敏刚说完自己的想法,父亲就不开心了。</p><p class="ql-block">朱老总生气地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庆祝活动是中央组织的集体活动,天安门是你想去就能去的地方吗?”</p><p class="ql-block">朱德拒绝了朱敏的要求,第二天中午,朱老总参加完国庆活动回到家,看到朱敏还在生气,朱老总不由得自责起来。</p><p class="ql-block">朱老总对朱敏说:“我知道你还在生我的气,我昨天对你发了脾气,让你觉得很委屈,我向你道歉,但是,你想过没有,普通人家的孩子能去天安门城楼吗?”</p><p class="ql-block">朱敏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去不了”。</p><p class="ql-block">正因为朱老总没有让朱敏享受特殊的待遇,朱敏的生活和工作跟普通人一样平平淡淡、踏踏实实。</p><p class="ql-block">从1953年毕业回国之后,朱敏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没有担任过任何领导职务。</p><p class="ql-block">1986年,朱敏从北京师范大学光荣退休,2009年4月13日上午10时22分,朱德元帅最疼爱的女儿朱敏因病逝世,享年83岁。</p> <p class="ql-block">朱德、康克清夫妇与女儿朱敏,女婿刘铮一张珍贵合影,朱敏,1926年4月18日,出生于莫斯科,15岁时,被送到苏联莫斯科学习,1953年毕业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直到1986年退休。</p><p class="ql-block">女婿刘铮,曾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工作,任翻译,和在苏联留学的朱敏认识并结婚,刘铮与朱敏育有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刘建、刘康、刘进、刘敏、刘武、刘丽。</p> <p class="ql-block">朱老总在北戴河海滨浴场的珍贵画面,1949年6月,当时因身体不太好而不主持重要工作的总司令朱德,来到北戴河海滨。他是第一个来此的领导人,住在原铁路宾馆1号楼。此后,朱德几乎每年都来北戴河休息疗养,直到他逝世的前一年。</p><p class="ql-block">1950年,朱德一家在北戴河海滨留下了这张珍贵照片。</p> <p class="ql-block">1974年,朱老总一张罕见的老照片,和外孙刘建在一起,讲述着战争年代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朱德一生只有两个子女,分别是萧菊芳所生的儿子朱琦,以及贺志华所生的女儿朱敏。朱琦青少年时期曾在延安学习、工作。建国后在石家庄铁路局担任火车司机,1974年因病去世。这一张照片中的刘建,正是朱敏的长子</p> <p class="ql-block">朱德与夫人康克清珍贵合影,康克清说: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很平凡,平凡得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们相互间的真正了解、相互体贴和爱情是在结婚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p><p class="ql-block">这样一对相差将近30岁的夫妻一同走过了47年的婚姻生活,两人是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伴侣。</p> <p class="ql-block">1976年7月6日,朱德因病逝世,夫人康克清想找件像样的衣服,给朱老总换上,可翻来找去的也找不到一件像样的衣服,这时候她才想起来,朱老总压根就没有新衣服。</p><p class="ql-block">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朱老总终其一生都在坚守和倡导的优良作风。</p><p class="ql-block">1960年10月30日,朱老总更是作诗一首,把勤俭节约上升到真理的高度。</p><p class="ql-block">在诗中他写道:“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这种感慨,是他长久躬身实践的总结。</p><p class="ql-block">朱老总常说:条件好了,不要忘本,这句话他践行一生。</p><p class="ql-block">致敬伟大的朱老总</p> <p class="ql-block">1976年,朱德元帅逝世,举国同悲!</p><p class="ql-block">康克清和儿媳妇赵力平、女儿朱敏在朱德元帅的追悼会上对着朱德的遗像鞠躬!</p><p class="ql-block">20多年后,康克清去世了。</p><p class="ql-block">在去世前,康克清嘱咐后代:继承爷爷的好家风,好好的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