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长沙岳麓山风景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邵勇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岳麓山风景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湘江西岸,古名灵麓峰、麓山,是衡山的主要山峰之一,岳麓之名,因南北朝刘宋时《南岳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而得名。岳麓山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热同期,这里有植物174科559属977种,以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暖性针叶林为主,部分地区还保留着大片原生性常绿阔叶次生林,并有大量珍贵的树种和古树名木。岳麓山风景区面积5.28平方公里,是较为难得的城市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是融中国文化精华的儒释道为一体的文化名山,它包容了历史上鸿儒巨子、高僧老道、骚人墨客共同开拓岳麓山。著名景点有爱晚亭、麓山寺、云麓宫、岳麓书院等,为国家第二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爱晚亭始建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由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与滁州的醉翁亭、杭州的湖心亭、北京的陶然亭并称全国四大名亭。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来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为爱晚亭。爱晚亭几经沧桑,在清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均相继进行过修复,其中清宣统三年(1911)秋,湖南学监程颂万先生主持修复时,把罗典所撰写的对联刻在亭柱上,“山径晚红舒五百天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这次修复爱晚亭之事,还刻在石碑上记载下来,世人称为《放鹤》石刻,或《二南诗刻》,两首诗为宋代张南轩和清代钱南园两位大文人游岳麓山的七韵诗,石刻后移至清枫桥南端的六角茅亭中。解放后,党和政府曾五次修复,其中1952年湖南大学重修,校长李达专函毛主席题写了“爱晚亭”亭额,1969年,岳麓山公园重修,刻毛主席草书手迹《沁园春·长沙》于藻井内,更为古亭增添了光彩。爱晚亭呈八柱重檐,攒尖顶状,内柱为红色木柱,外柱为花岗岩石柱,四翼角高翘,顶盖绿色琉璃瓦,内饰彩绘藻井,坐西朝东,三面环山,东向有一池塘,站在亭中东望,岳麓书院尽收眼底。在国际交往中,爱晚亭的知名度也与日俱增,长沙市与日本鹿儿岛市结为友好城市后,爱晚亭作为古城长沙的象征,按其规制仿建于鹿儿岛市,以纪念中日两国人民友谊长存。</p><p class="ql-block">麓山古寺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268),山门上的对联:“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说出了麓山古寺的历史地位,麓山寺饱经历史沧桑,屡次被毁,屡毁屡建,现在的大雄宝殿是上世纪80年代由湖南省佛教协会及岳麓山景区管理处按原貌重建的,麓山寺依山势而建,殿宇不多,却有一番巍峨壮观之相。</p><p class="ql-block">云麓宫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到明嘉靖年间长沙太守孙复与道士李可经主持加修,道宫格局更驱完善,周围遍植松柏,使峰顶景色更美,明末毁于战火,到近代抗日战争时又遭日本飞机轰炸,只有三清殿辛免于难,现在的云麓宫是文革后重建的。</p><p class="ql-block">黄兴墓,占地面积1913.6平方米,黄兴一生从事革命,最后积劳成疾于民国五年(1916)10月逝于上海,民国六年(1917)4月15日国葬于此,墓上建有方形墓塔,以整块花岗岩雕凿成四棱形,通高11米,昂然矗立,似利剑直插云天,庄严肃穆,气势雄伟,199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蔡锷墓,墓塔像一柄利剑直插苍天,象征着蔡锷将军不畏强权,仗剑维护正义的英雄壮举,蔡锷(1882—1916年)是湖南邵阳人,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1916年因候癌赴日本治疗无效于11月8日病逝,年仅34岁,他作为辛亥革命的先驱者之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肖劲光铜像,广场占地面积230平方米,铜像高3.5米,神态自然祥和,肖劲光(1903—1989年),长沙岳麓山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国家和军队优秀领导人。</p><p class="ql-block">岳麓山不仅有“停车坐爱枫林晚”的爱晚亭,有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有杜甫诗中的麓山寺,有云麓宫,还安息着多位革命先烈和名人,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集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于一体,山势雄伟,风景秀丽,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4、16</p> 舍利塔。 麓山寺。 云麓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