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的气节

太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华夏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以其非凡的气节、卓越的才学和独特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辉,傅山便是其中一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傅山,生于1607年,卒于1684年,山西阳曲人,堪称通才。在文学领域,其诗文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独特的见解;经学研究上,他深入剖析经典,有着独到的心得;医学方面,医术精湛,救人无数;甚至在武学上,也有自己的造诣,各个领域都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峰。时人评价:字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学,学不如人。学问与道艺,处处峰峦叠秀,而人格的高度,无疑是那最为巍峨的主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傅山自幼勤奋读书,二十岁成为廪生。然而,他并不热衷于科考与仕途,而是选择在家乡著书、讲学、行医。尽管一生未曾担任一官半职,但他的诗文、书画、学问、医术却名重一时,深受后人敬仰。明朝灭亡时,三十七岁的傅山悲愤交加。为反抗清廷的“剃发令”,他毅然出家为道,身着红袍,自号“朱衣道人”,以这种方式表达对明朝的忠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顺治十年,傅山因参与宋谦起义事被捕入狱 ,虽最终因证据不足获释,但这段经历并未磨灭他的意志。康熙十七年,皇帝诏令三品以上官员推荐“学行兼优、文辞卓越之人”,有人推荐傅山参加博学宏词试。傅山称病推辞,可阳曲知县戴梦熊遵旨强行将其带往北京。到京后,傅山拒不入城,后又称病不起,七日不食。大学士冯溥等满汉大员多次诱劝,他始终不迎不送,坚决拒绝参加考试。即便皇帝特准免试授封“中书舍人”之职,傅山也拒不上朝叩头谢恩。返乡后,面对地方官吏称呼“舍人”,他低头闭目,不予回应;阳曲知县奉命悬挂“凤阁蒲轮”额匾,他也凛然不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傅山自称为老庄之徒,对老庄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深入研究与阐发,推动了道家传统思想的发展。他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在哲学、医学、内丹、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领域均有卓越成就,是当之无愧的大家,更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到访山西太原中华傅山园,沿着牌楼、明镜台、傅公祠、状元桥、真山堂、洞庭院一路走来,仿佛能触摸到傅山先贤的足迹,真切地领略到他在各个领域的巨大成就,深刻地感受他的精神世界。他的一生,是坚守气节的一生,是追求学问与道艺的一生。傅山,虽不是一座真正的山,却有着比山更高的精神高度,一山更比一山高,几百年来,为人仰止,成为后人心中不朽的精神丰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感谢您的浏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感恩您的鼓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