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厂情 师徒谊”~怎么会忘记🙏🏻🙏🏻🙏🏻

J🐍Z

<p class="ql-block">  偶然的一天,朋友给我发来一张“猪八戒背媳妇”瓷塑作品照片。我一眼便认出,这是八十年代唐山第五瓷厂设计出产的彩瓷摆件。记得当年我在唐山五瓷厂学习时,我师傅也曾送给过我一件同样的彩瓷摆件,因为那是我师傅亲自设计塑造的。仔细端详这件“猪八戒背媳妇”彩瓷摆件,釉水清澈饱满,色彩纯正鲜艳,人物刻画生动,“猪八戒”形象憨态可掬,表情略带羞涩,背上的“媳妇”风姿娇俏,眼神诱人。</p><p class="ql-block"> 看着照片中这件“猪八戒背媳妇”瓷摆件,我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40多年前,我在唐山第五瓷厂学习时的情景,那曾是一段让我至今难以忘怀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我在包头一瓷厂工作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83年9月,我所在的包头市第一瓷厂为了提升陶瓷造型设计的能力,派我和另外一名同事前往唐山第五瓷厂学习。办好手续、带上介绍信,我告别家人,和同事一起踏上了去唐山的列车。十几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抵达北京,在那里停留了两天,买好了去唐山的车票。趁着这段时间,我们参观了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博物院和历史博物馆。这些地方不仅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让我更加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唐山五瓷位于唐山缸窑路,原名裕丰瓷厂,是我市第一家国营瓷厂。1948年唐山解放后,由冀东第15军分区租用新明四厂组建。唐山裕丰瓷厂于1949年初开工,11月由唐山地方联社接管,1950年迁到西缸窑。后来又陆续加入一些瓷厂,企业不断扩大,1966年更名为唐山市陶瓷工业公司第五瓷厂,当时的职工人数达到了1万多人。主要生产餐具、茶具、咖啡具5大类25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和50多个国家和地区。1965年,“孔雀”牌高级日用瓷研制成功。1970年8月13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到五瓷厂参观访问。1977年被河北省命为“大庆式企业”。1985年白兰瓷38头中餐具荣获轻工业部“全国优秀产品一等奖”。(网上资料)</p> <p class="ql-block">  到了唐山第五瓷厂后,我和同事住进了瓷厂招待所,瓷厂工会主席张平信早已在那里等候。他带我们去了唐山第五瓷厂生产车间,安排我们先在模型组学习,一个月后又转到技术开发室学习造型设计。在那里,我遇到了我的师傅于叔波。于师傅四十来岁,中等身材,带一副眼镜,性格开朗,说一口纯正的唐山话,在技术室,于师傅手艺精湛,属技术“大拿”,他毫无保留地教授我陶瓷造型设计的技巧;我同事的师傅姓郑,同样四十多岁,两位师傅的言传身教让我们在设计技巧上有了显著的提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十年代唐山五瓷厂工人们在给瓷器描金↓</p> <p class="ql-block">  然而,中国有句老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师傅若将全部技艺传授给徒弟,徒弟掌握后可能取代师傅的职位或抢走其生计来源,导致师傅失去生存空间)</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唐山五瓷厂的一位领导来到我们工作技术开发室检查工作,在得知我们是包头瓷厂派来学习的技师后,他担心我们的学习会泄露他们厂的技术秘密,因为好多产品还没有投入生产,于是通知我们停止学习。我当时感到非常失落,于是向单位请示后,计划返回包头。</p><p class="ql-block"> 我的师傅于叔波得知此事后来到招待所, 找到正在收拾行李的我,于师傅对我说:“你们先别着急回去,如果你们真的热爱瓷塑这门技术,我可以利用下班时间教你们”。就这样,在后来十几天的日子里,于师傅每天下班后,背着旁人偷偷拿着瓷塑材料来到招待所,就在房间简易的桌子上,手把手教授我们瓷塑技巧,毫无保留的传授他的经验。于师傅的每一个动作、每一道工艺 、每一句话我都牢记在心。于师傅对我说:“瓷塑的技巧你已掌握了,回去慢慢的练一定会提高的”。师傅的无私让我和同事深受感动,也让我们想到,真正的技艺是无法被轻易限制的。就比如现在美丽国限制我国科技发展一样!</p> <p class="ql-block">  短暂的学习即将结束。临别时,于师傅邀请我和同事去他家做客。我清楚地记得:于师傅家住二层楼(唐山地震后新建的楼),师母当年三十多岁,给我感觉既贤惠又热情。师母给我们烙了葱花饼,还做了几道丰盛的饭菜。我记得有:大虾、肉炒蒜苔、鸡蛋汤等等,对于出门在外的我们,好吃而又难忘。于师傅家里摆着一个玻璃柜,里面陈列着他亲自设计制作的瓷塑作品,其中就有前面提到的那件“猪八戒背媳妇”瓷塑摆件。于师傅看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件瓷塑作品,于是从柜子里拿出来递给了我,“小姚,咱们师徒一场,留个纪念!”,我当时感动地快哭了,小心翼翼接过师傅的作品,想着回单位后:一定不辜负师傅的期望,刻苦钻研技术,用工作成绩来回报师傅的厚爱。就这样,我带着对师傅的感激之情,对唐山的美好印象,和这件于师傅送我的作品,回到了包头第一瓷厂。</p><p class="ql-block"> 只可惜当年我身边没有照相机,没能留下师傅的任何影像照片。虽然,后来和于师傅还有书信来往,但随着包头瓷厂的倒闭,我和于师傅慢慢的就失去联系了,想想非常遗憾!</p> <p class="ql-block">  回想起在唐山第五瓷厂学习的短暂日子里,那些专注工作的工人、精心雕刻的艺术家,还有于师傅无私的教导,都让我感慨万分。那段短短三个月的学习经历,不仅让我掌握了陶瓷造型设计的技巧,更为我后来在南京全国日用陶瓷造型培训班系统学习培训,也为我日后在包头瓷厂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下图↓八十年代,我在包头瓷厂陶研所工作期间,创作的部分瓷塑作品。</p> <p class="ql-block">  转眼间,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已光荣退休,但我仍然热爱着那份雕塑技艺。闲暇时,受邀为朋友创作雕塑作品。于师傅当年送我的那件“猪八戒背媳妇”瓷雕作品,一直被我珍藏着。</p><p class="ql-block"> 直到一天,一位瓷厂的老同事来我家做客,无意间看到师傅送我的那件瓷雕作品,竟然爱不释手。我知道他很喜欢收藏,出于同事情谊,便送给了他。我想,师傅的这件作品在我家里只是一个物件,而在爱好收藏的人手中,是一种缘份,或许能更好地流传下去。我想,如果于师傅知道他的作品能在包头的收藏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也会感到自豪与欣慰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在雕塑创作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如今,每当看到收藏市场上由我本人亲自设计塑造的包头瓷厂瓷塑作品,我都会想起那段难忘的岁月,想起唐山五瓷,想起教会我技艺和做人的于叔波师傅。于师傅那种无私助人的品格和严谨的敬业精神,以及我们那份真挚的师徒情谊,一直影响着我日后的工作和生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本美篇根据包头瓷厂陶研所工艺师姚一忠本人口述整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记于:2025年4月1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