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第八章:代际之战:欺骗的本能与本能的欺骗

吴小庆

<p class="ql-block"> 进化上的“金本位”是什么呢?是基因生存吗?可能是,但没有投资理念在内。目前认可的是“亲代投资”。</p><p class="ql-block"> 其定义是:亲代对子代个体进行的任何形式的投资,从而增加了该个体生存的机会,得以成功繁殖,是以牺牲亲代对子代其他个体进行投资的能力为代价。但这个概念过分强调亲代的重要性,最理想的应该是“利他行为投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基因的目的是把基因一代代生生不息地传下去,但基因要传下去,必定要依靠其寄生的宿主—-生存机器。但生存机器不是永生的,必须通过繁殖,才能将基因一代代传递下去。生存机器在其中该付出多少代价呢?宿主的“短寿”与基因向往的“永生”成了一对无法解开的矛盾。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任何一个母亲在一生中能够用来对子女的亲代投资是有一定总量的</b>。这包括她一生中能够收集或制造的食物、能够承担的风险、以及为子女耗费的能量与精力。<b>她是用她的生命在投资</b>,所以必须郑重考虑,什么样的投资策略才是她应该遵循的策略呢?是将资源平均分给太多的子女,还是有所偏爱,用于少数几个子女呢?在这里,偏爱是否能带来更多好处?</p> <p class="ql-block"> 从道理上讲,偏爱似乎是不应该的,亲代应该毫无偏见地将自己的资源一视同仁地投资在所有的子女身上。而且在遗传学上,对子女不一视同仁是毫无根据的,因为所有子女同父母的基因相似度都是1/2,是一样的。</p><p class="ql-block"> 但问题是:每一个父母能够抚养的子女的能力是有限制的,是一视同仁、还是偏爱能得到更好的投资回报呢?前面已经讨论过,亲鸟生蛋数量取决于它们能够养活幼鸟的食物与能力。如它们能够养活4只幼鸟,就生4个蛋,这样每个蛋的平均成活率是25%。雏鸟孵出后,对每只雏鸟来说,尽管它们的基因有50%的相同,但它们绝不会相互谦让,更不会相互投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如果去掉一个幼鸟,只剩3只幼鸟,那它们的成活率就到达33%,明显可以提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研究最多的是布谷鸟,布谷鸟往往把蛋下在其他鸟的鸟巢里,由其它鸟代为孵化,但因为布谷鸟的孵化期较短,所以它就比其他同奶兄弟姐妹早出壳。它一出壳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巢里的其他蛋都摔倒外面去,这是一种本能,一种盲目、机械的动作。它首先蹲到一只蛋的下面,以背部凹下的部分托住这只蛋,然后一步一步往巢的边缘退,并用两翅保持着蛋的平衡,直至把蛋扔出鸟巢。它专心致志地一个接一个做着同样的事,直至把蛋全部清除掉,这样就可以独占鸟巢,它的养父母可以专心照顾它了。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掼蛋:图1:在鸟巢里,布谷鸟的蛋明显比其它蛋要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掼蛋:图2:布谷鸟雏鸟一出壳眼睛还未睁开,就凭本能开始把其它蛋扔出鸟巢,一本正经地为生存工作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掼蛋:图3:亲鸟在一旁一脸茫然地看着,并不干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掼蛋:图4:掼蛋成功后,马上大张着嘴,向亲鸟要食)</p> <p class="ql-block">(看完这个,就应该知道掼蛋是怎么来的了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不要以为只有布谷鸟的雏鸟是这个样子,其实其他鸟类也差不多,鸟类不能辨别自己的蛋。有一种叫指蜜鸟的更甚,与布谷鸟一样是生在别人家的鸟巢里的。但它天生有一副尖锐的喙,它一出壳,尽管两眼还未睁开,身上光膊无毛,但已开始用它尖锐的喙攻击所有的幼鸟,将它们生生地啄死。这样它生存的几率就高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动物学们还做了其他实验,他们将燕子的乳燕放入有喜鹊蛋的喜鹊的巢里,第二天一早就发现,本来在巢里的喜鹊蛋被扔了出来,他们再次将喜鹊蛋放了进去,可是还是发现被扔了出来,做法几乎更布谷鸟做的一模一样。显然,这是通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对于亲鸟来说该怎么办呢?是平均投资4只幼鸟,还是有所偏重,专门抚养强壮的幼鸟呢?哪只幼鸟生存,对亲鸟来说,并不重要,因为每只幼鸟,都是50%的基因相同,关键是要有投资回报,幼鸟生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投资强壮的幼鸟似乎更有投资回报率,所以亲鸟更倾向于喂养强壮的个体,对幼鸟之间的争斗并不关心。这对亲鸟来说,不过是投资问题,但对幼鸟来说,这是生死存亡的大事。吃不到食,就意味着死亡。所以它们一方面相互争斗,一方面都要装出自己非常饥饿的样子,来争取喂食。</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经常在一些纪录片中看到,当成鸟父母回家时,巢中所有的小鸟都大张着嘴,拼命地大叫大喊,争取亲鸟喂食。时间一长,那些不叫、不张嘴的小鸟都饿死了,它们的基因也就遗传不下来,而大叫大嚷的基因就遗传了下来。即使是那些并不太饥饿的小鸟也会假装很饿了,一有机会就大叫大喊,以争取进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研究者还进一步发现,有时幼鸟不仅仅是大叫大喊的问题,而是拼命向外叫喊,以引起外界的关注,有时甚至是天敌的注意,这样就威胁到这里所有雏鸟的安全,这就不仅仅是欺骗的问题了,而是威胁的问题了。导致父母赶紧给它喂食,以防止它乱叫乱喊,引来天敌。</p> <p class="ql-block"> 这种威胁并不牵涉到有意识的动机,并不是说,由于子代体内有自私的基因,就去主动地欺骗、威胁父母,这完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生存本能。等于上级没有必要去欺骗下级,而下级却往往要绞尽脑汁去欺骗上级。比实际表现更好,显的自己比实际更忠心、能力更强,以便受到领导的重视,在栽培、重用、晋升上得到优先发展。而对上级来讲,就要去识别一个下级真正的能力、品行,给予适当的工作去做,这也是一种投资,也要讲究投资回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在商场上尤为明显,商家总是说自己的商品是如何的好、如何的价廉物美,以吸引顾客上门购买,这在广告宣传中就含有欺骗成分。人总是贪小利的,往往只要有一点点小利就会受骗上当。不要去责怪商家,因为从商品交易的开始,这里面就蕴含着欺骗的成分在内,等于雏鸟一生来就善于欺骗一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就是亲代与子代的斗争,一开始主动权在亲代手中,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子代本能地会开始利用自己的能力,如欺骗、笑脸、甚至威胁来操纵父母,有些婴儿会拼命地哭,以获得父母的重视,获得更多的投资。这就是:<b>会哭的的孩子有奶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结果往往是亲代的理想要求与子代的无止境的企求之间达到一定妥协与平衡。幼儿的大哭大叫、下级的拼命表现,商家的广告宣传,都为了一个目标。就是得到关注、得到重视,从而享受到更多的资源投资。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 自然选择往往有利于有这种表现的子代与下级。因此当我们观察生物世界及社会领域时,不要因为看到亲属之间的欺骗和自私行为而感到意外而愤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幼儿应该欺骗”这样的提法仅仅意味着,促使幼儿进行欺骗的基因在基因库里处于优势地位。如果其中有什么寓意深刻的地方可供人类借鉴的话,那就是我们必须把利他主义的美德灌输到我们子女的头脑中去,因为我们不能指望他们的本性里有这方面的利他主义的成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利他主义成分是社会培养出来的,而不是从基因继承下来的</b>。欺骗行为也是一种婴儿的本能,是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关心与投资。同样当我们看到社会上下级欺骗上级,虚假广告的现象时,也不要感到特别的惊愕和愤慨,这是一种生物本能在社会上的反映,提示着要更全面地观察问题,更长期的考察,和更广泛详细地了解商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几十亿年间地球生命的衍化过程中,这种欺骗行为已深深印刻在生命的基因之中,人类文明在漫长的生命微光中如同一道闪光撕开了基因欺骗的真相,璀璨而耀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但我们这种欺骗的最大对象,恰恰正是我们自己。所有高等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有一种强大的心理修复功能,它潜伏在内心深处,即是自我安慰机制,往往是在夜间睡眠中完成的。<b>人类在进化中积累了一个本能,就是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和处境。说实了就是自己骗自己,情人眼里出西施、阿Q精神等,就是这种表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 这个本能属性在人类进化历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这个本能的那些人都陆续灭绝了,只有具备了这个本能属性的人才得以存活繁衍到今天。实际上,世界上每一个人,不管实际过得怎样,内心里都觉得自己过得不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是人类的极其重要的属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世界上最好骗的人、也是最容易被骗的人,就是自己。</b></p> <p class="ql-block"> 正如在《今日简史》中赫拉利认为,<b>人类本身就是这样一个“后真相物种”。</b></p><p class="ql-block"> 编造一个故事,如果有1000个人,相信了一个月,这是假新闻。但如果有10亿人相信,而且相信了1000年,这就成了宗教。但他又认为创造故事、相信虚拟故事正是人类能够称霸地球的原因——人类通过传播故事而获得盟友,无论对方是谁,只要相信了这个故事,就有了相同的思想和信念,就能作为盟友。</p><p class="ql-block"> 赫拉利强调的是:<b>在这个充满谎言和欺骗的时代,独立思考能力尤为重要,追求真理的脚步将直入我们的基因,还世界以真实</b>。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吴小庆</p>

欺骗

幼鸟

基因

亲代

本能

布谷鸟

投资

子代

子女

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