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73年,法国摄影师镜头下的彩色中国 布鲁诺·巴贝(1941年—2020年),法国摄影师。1973年,他随时任法国总统蓬皮杜到访中国,用一整包柯达克罗姆胶卷开始了他对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图片记录。巴贝大胆使用彩色照片捕捉70年代中国的颜色,没有先入为主的判断、保持中立、追求自然,巴贝用这样的态度记录下五十年前的彩色中国。</p> <p class="ql-block">1973年的中国,很多人从未见过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1973年,美国人拍摄的洛阳一拖,国营厂的待遇真让人羡慕!</p><p class="ql-block">说实话,以前要是在国营工厂工作那可是妥妥的铁饭碗,而且还倍儿有面,要是男生不愁找不到媳妇,女生那就更不用说了。但是现在你要说在国企上班,也就只有稳定了,当然穷得也很稳定,和以前比更是没有啥幸福感,也仅仅是一颗螺丝钉而已,等你那天生锈了就把你换掉。话不多说,我们一起去一拖国营厂瞧瞧,听说待遇老好了。图1:技术工人正在调试车子,估计是要下线了</p> <p class="ql-block">1979年的内蒙古,原来是这样!</p><p class="ql-block">我如果提到内蒙古这个地方,你心里想到的第一个画面,你不用说我也知道,那肯定是广阔的大草原,和大大的蒙古包对不对。但是我告诉你,内蒙古可不仅仅只有广阔的大草原,和大大的蒙古包,不幸你接着往下看.....</p><p class="ql-block">图1:一群孩子跟着爷爷在放马,感觉他们的童年真好,可以天天骑大马,这群孩子现在都长大了,我在想,有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呢</p> <p class="ql-block">图2:民兵们正在靶场练枪,班长在旁边指导</p> <p class="ql-block">图3:这是在干什么,领不锈钢盆吗</p> <p class="ql-block">图4:内蒙古第一毛织厂,各位读者朋友,有人在里面上过班吗</p> <p class="ql-block">图5:展览馆,想要了解蒙古文化,去那里就可以了</p> <p class="ql-block">图6:你注意看他们,虽然很辛苦,但是脸上都是露出的满满的笑容,真的很幸福,这样的画面我真的好羡慕!</p> <p class="ql-block">图7:来镇上买肥料,估计要走很久才能到家,辛苦辛苦</p> <p class="ql-block">图8:那个时候,有人的梦想就是可以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是的,你没有看错,那个时候的梦想就是那么简单和质朴</p> <p class="ql-block">图9:一家人正在做饭</p> <p class="ql-block">图10:英姿飒爽的两位女民兵,敬礼</p> <p class="ql-block">图11:农忙的蒙古人</p> <p class="ql-block">图12:这跳的是什么舞蹈</p> <p class="ql-block">图13:赤脚医生到家里来看病</p> <p class="ql-block">图14:在蓝天白云下载歌载舞</p> <p class="ql-block">图15:村间小巷</p> <p class="ql-block">图16:爷爷和孙子的合影,那背后的小黄花真的好好看</p><p class="ql-block">一个真实小故事:</p><p class="ql-block">听爷爷说,1979年的内蒙古,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候的草原上,人们刚刚从"文革"的阴影中走出来。爷爷那会儿在呼和浩特一家牧具厂当工人,每月工资36块钱,在当时算是不错的收入了。</p><p class="ql-block">他常说那年冬天特别冷,零下30多度是家常便饭,但厂里的暖气不足,大家就围着一个大火炉子干活,手冻僵了就凑过去烤一烤。</p><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那时候内蒙古的交通还很不发达。爷爷去趟邻近的旗县,得骑一天马或者坐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p><p class="ql-block">据说每到周末,火车站总是挤满了人,有去城里卖奶制品的牧民,也有回家探亲的知青。车厢里常常挤得水泄不通,人们带着自家的奶茶、奶豆腐,整个车厢都弥漫着浓浓的奶香。</p><p class="ql-block">奶制品可是那时候草原上的硬通货,爷爷说他们那会儿上班,单位偶尔发点黄油当福利,比发钱还让人高兴。</p><p class="ql-block">当时草原上的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奶食品,酸奶疙瘩、奶皮子、黄油,只是那时叫法不太一样,比如现在叫"奶酪"的东西,当时就土气地叫"奶豆腐"。令我惊讶的是,爷爷说1979年的内蒙古,电视机还是稀罕物。</p><p class="ql-block">他们整个大院只有一户人家有台黑白电视,每到放电影的晚上,邻居们都搬着小板凳去他家"串门",一屋子人挤挤挨挨看《敖包相会》。</p><p class="ql-block">有时候信号不好,画面雪花乱飞,就有人去楼顶调天线,楼下人喊"好了没好了没",特别热闹。</p><p class="ql-block">那年的春节,是爷爷记忆中特别温暖的一个节日。刚刚恢复高考不久,单位里好几个年轻人考上了大学,大家伙儿凑钱买了一大桌饭菜给他们饯行。</p><p class="ql-block">爷爷说那天喝了不少酒,草原汉子豪爽,一碗接一碗的白酒下肚,唱起了《红太阳照边疆》,唱着唱着就哭了,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新的日子真的要来了。</p><p class="ql-block">现在我坐在高铁上,两个小时就从北京到了呼和浩特,窗外草原依旧连绵起伏,牛羊成群。</p><p class="ql-block">只是再也看不到爷爷照片里那种原始的、淳朴的草原风情了。听爷爷讲完那些故事,才知道原来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有过这样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1979年的广东,简直不敢认!</p><p class="ql-block">1979年你多少岁呢?是不是还在穿开裆裤哦,哈哈哈,不要害羞,现在想起来那都是珍贵回忆。</p><p class="ql-block">现在我要让你重拾回忆,一起回到70年代,看看那时候我们都在干嘛。图1:看到下面大家冲忙的样子,像是在出摊</p> <p class="ql-block">图2:大船上是享受生活,小船上是为了生活</p> <p class="ql-block">图3:那时候有辆自行车可不得了</p> <p class="ql-block">图4:清一色二八大杠</p> <p class="ql-block">图5:以前的茶馆是现在是咖啡厅,以前是老人,现是年轻人</p> <p class="ql-block">图6:那时候这种罐子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p> <p class="ql-block">图7:谁说女子不如男</p> <p class="ql-block">图8:下课铃一响,别提有多快乐了</p> <p class="ql-block">图9:这是在挑水还是在挑粪</p> <p class="ql-block">图14:牛这么辛苦,不要打它</p> <p class="ql-block">图15:快来来看看有没有你熟悉的物件</p><p class="ql-block">那时的广东,是一个转折的年代。从物资匮乏到逐渐丰盈,从封闭到开放,我们共同经历了那段既艰苦又充满希望的日子。</p><p class="ql-block">还记得那时的家里,一台黑白电视机是奢侈品。拥有电视的人家,晚上常常客满,邻居们搬着小板凳来挤在一起,观看《霍元甲》、《射雕英雄传》。</p><p class="ql-block">电视机前总是围满了大人小孩,屋里热闹非凡,那份共享的快乐,现在想来依然温暖。</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的餐桌上,肉食是稀罕物。记得每到过年,才能吃上一顿有肉的饭菜,那香味能绕梁三日。家家户户都有粮票、布票,排队买东西是家常便饭。那时候的我们,为了买到一斤猪肉,天不亮就去排队,带着票证和钱,心里还满是期待。</p><p class="ql-block">广东人的烹饪智慧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展现得淋漓尽致。一点点肉末炒几个青菜,也能香气四溢;萝卜煲汤,清甜可口;咸鱼蒸肉饼,更是把平常食材做出了不平常的味道。街坊邻里的关系近在咫尺。</p><p class="ql-block">夏天的晚上,家家户户搬着竹床到弄堂里乘凉,聊天说笑,孩子们在一旁追逐打闹。房门常年不锁,邻居间互相照应,柴米油盐随便借,那时的信任和互助,是我们如今珍贵的回忆。</p><p class="ql-block">广东的市场从七十年代末开始热闹起来。记得小商品市场上的广播喇叭,吆喝着各种新奇的物件。塑料脸盆、暖水瓶、花布料,这些在今天看来极为普通的物品,当时却是新潮玩意。</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广东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的发展如雨后春笋,从一个小渔村到现代化城市的转变,我们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那时候,"走广东"成了不少人的梦想,南下打工的年轻人带回来的收音机、电风扇,成了家乡人羡慕的物件。</p><p class="ql-block">怀旧不是为了沉溺过去,而是在回忆中找到前行的力量。那个年代的艰辛锻造了我们坚韧的品格,简朴的生活教会我们珍惜当下。</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那些年培养的勤俭节约、邻里互助的美德,仍然值得传承。看着如今的广东,高楼林立,科技发达,我不禁感叹时代的变迁。但无论变化多大,那段共同奋斗的岁月,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永远是我们共同的珍贵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