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刘岩 2025年3月</span></p> <h1><span style="color:inherit;"> 2025年3月11日~23日,我们夫妇随团赴</span>墨西哥、古巴旅游13天,其中墨西哥7天。我们在墨游览了坎昆白沙滩、最负盛名的玛雅遗址--库库尔坎金字塔,参观了瓜纳华托老城、圣米格尔、克雷塔罗、特奥蒂瓦坎、墨西哥城主教座堂等世界遗产,品尝了卷饼烤肉等美食。墨西哥以其多元文化、神秘遗址、碧浪白沙、殖民小镇和特色美食,令人流连忘返。</h1><h1> 墨西哥,位于北美洲南部,东临墨西哥湾与加勒比海,西濒太平洋。国名源于古代墨西卡印第安语,意为“墨西卡人的国家”。面积196万平方千米,全境80%以上为高原和山地,人口1.3亿人,世界上使用西班牙语人口最多的国家。9000多年前种植玉米,推动农业革命。3000多年前形成了最古老的美洲文明--玛雅文明。1519年,被西班牙占领。经过多年斗争,于1821年宣布独立。1846年,遭美国入侵,1848年,被迫割让北部230多万平方千米给美国。1917年,颁布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更名为墨西哥合众国。</h1><h1> 该国是世界重要的矿业生产国,金、银、铜、铋、石油等产量居世界前列。是世界玉米和豆类的原产地,渔业和旅游资源丰富。2024年经济总量1.99万亿美元,列世界第12位,人均GDP1.5万美元,贫富悬殊。</h1> <h1>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博物馆。墨西哥乃至全球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集中展示了墨西哥丰富的前哥伦布时期文明和原住民文化。1964年建成开放,拥有1万多件该国最重要的考古文物收藏。<span style="color:inherit;">展厅共两层,23个常设展厅。一层按地域划分,展示墨西哥古代文明(如阿兹特克、玛雅、特奥蒂瓦坎等);二层聚焦现代原住民的文化与生活。</span></h1> <h1>博物馆围绕一个开阔的庭院设计,中央矗立着标志性的“伞状喷泉”,由一根巨柱支撑,水流从顶部倾泻而下,象征生命之树。</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羽蛇神神庙浮雕。来自特奥蒂瓦坎(</span>约公元前100年~约公元750年<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遗址的彩绘浮雕,细节生动。</span></h1> <h1>学生们在奥特蒂瓦坎太阳金字塔前听讲解,开展研学活动。</h1> <h1>特奥蒂瓦坎武装战士。他的脚上有串着献给太阳的血腥马圭尖。</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蝴蝶神香炉。</span><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0px;">这款献给蝴蝶神的香炉由一个截断的双锥罐组成,中心是神的面具,由各种动物形态元素和装饰物组成。后面板有四个羽毛眼睛与云母和蝴蝶触角。</span></h1> <h1>在奥特蒂瓦坎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工坊,其中一个专门生产火盆(香炉)及其各种模制应用,发现了超过11,000个模制应用和1,900个模具和碎片。这些香炉献给蝴蝶神,有蝴蝶和鸟类的主要元素风格,伴随着鲜花,羽毛眼睛,植物,棉片,水流刀,玉米棒子玉米蜗牛和海星等。</h1> <h1>火神雕塑。面部皱巴巴,头部顶一个圆形火盆。</h1> <h1>“剧院式火炉”。这些火炉出现在墓葬、献祭等仪式上。</h1> <h1>寓言场景绘画,它不仅仅是视觉装饰的一部分,而且是深刻宗教的神秘传承的一部分。</h1> <h1>石雕《创物神》(公元650-900年,莫雷洛斯州)。刻画了一个男人,他长着大胡子、尖牙,跪着左腿,戴着管状耳罩和精心制作的头饰,具有两个生殖器,身体上缠绕着可可叶。</h1> <h1>石碑(公元650-900年,莫雷洛斯州)。讲述了一个关于创造人类的第五太阳或宇宙时代的著名的纳瓦神话。张开的双手代表的字形指的是创造行为。<br></h1> <h1>石碑(公元650-900年,莫雷洛斯州)。他戴着一个头饰,上面有关于年份的符号,与时间联系在一起。在底部的条纹中,可以看到神的胡须和象牙。</h1> <h1>石碑(公元650-900年,莫雷洛斯)。雕塑被解释为克萨尔科蒂的自我牺牲,以创造第五人类。顶部有符号,底部有一个三叶心脏。</h1> <h1>亚特兰蒂斯的雕塑(公元900-1250年)。托尔特克文化的图标,托尔特克战士的理想化表现。它的高度为4.6米,由四个部分组成,使用盒式和人字形技术组装。亚特兰蒂斯的浅浮雕让人欣赏它的刚度和蝴蝶胸罩服装、头饰和武器。</h1> <h1>墨西哥社会中最高等级的战士装扮成美洲豹和鹰,寻求这些凶猛的动物打斗。这个雕塑中,美洲豹站在一条盘绕的蛇上,头上戴着羽毛军事徽章,背上戴着戒指形式的神圣符号,令敌人胆寒。</h1> <h1>美洲豹和武士</h1> <h1>科约特头(公元900-1250,图拉,伊达尔戈)。它是祭品的一部分,描绘了一只长着羽毛的土狼,它的口中有一个留着胡子的人。底座由陶器制成,上面贴有珍珠贝壳马赛克,以代表羽毛。狼和人的牙齿都是骨头。这幅作品体现了野兽和战争之间的象征性联系。</h1> <h1>描绘六个部落人的生活段</h1> <h1>雕塑“恰克莫尔”。他被认为是人和神之间的信使或中间人,负责将放置在他腹腔中的供品带给神。时代:波斯克拉西克坦布拉诺(公元900-1250年),出土于奇琴伊察,尤卡坦半岛。</h1> <h1>雕塑“恰克莫尔”。他的肚子上有一个容器,供品被放置在其中,他被假定为在战斗中阵亡的战士,以及人类与神之间的使者。公元900-1250年,这种类型的雕塑在中美洲多地存在。</h1> <h1>“恰克莫尔”(1450-1521年)。阿兹特克人将其视为信徒和神之间的中间人。它身着豪华装饰,戴着雨和闪电神的面具,手托盛着祭品的祭盘。</h1> <h1>墨西哥一种(仪式)球类运动“Ullama”的球门。球员禁止使用手或脚直接触球,而是通过身体臀部、大腿/膝盖、前臂/肘部、腰部/躯干等部位操控沉重的橡胶球(约3~5千克),球员们通过身体配合将球保持在空中(类似现代排球,但无球网,无击球次数限制)。使球穿过石环者为胜。这项运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h1> <h1>球类运动“Ullama”的球。从橡胶树中提取胶质,进行硫化制成。球有强大的反弹力。</h1> <h1>神兽</h1> <h1>展示的蛇头(底层六个),火盆和蛇缠绕(中层),石雕和女人蛇(上层)。</h1> <h1>“蒂索克石”。也称为“祭血石”,阿兹特克艺术的杰作。这是一块圆形仪式石盘,直径约2.67米,中心凹槽,可能代表“大地之脐”,用于放置祭祀牺牲者的心脏或盛放鲜血,象征向神灵献祭。石盘边缘雕刻了15幅场景,描绘蒂索克(或历朝)的军事征服或象征性功绩。每一幅代表一个被征服的城邦,展示了蒂索克以战士形象出现,抓住敌人的头发(象征胜利),脚下是被击败的城邦统治者。每个场景旁刻有象形文字,标注被征服的城邦名称,例如,托托特佩克、阿约特兰等。蒂索克石可能是在他去世后由继任者委托制作,旨在通过艺术和仪式强化王权的神圣性。</h1> <h1>“鹰的容器”。俘虏的心脏被取出,与他的血液,一同放置在刻有鹰图案的容器中,献给太阳和地球。</h1> <h1>“悲伤的印度人”。他端坐于地,双手拿着烛台,神情忧郁,故得名。</h1> <h1>玛雅记账簿。这里记载了上贡的物品和数量。玛雅人流传下来的书很少,大部分散落于欧美,而且至今很多不解其意。</h1> <h1>出土的玉米</h1> <h1>出土的可可豆</h1> <h1>雕塑“女人”。它是已知的特拉特洛尔卡雕塑传统的为数不多的例子之一。描绘了一个穿着裙子和凉鞋的女人。她赤裸的胸部有一个圆孔,可根据她们的信仰用来放置石头的心脏。</h1> <h1>老人和变形男人。身体健康、面部皱纹覆盖的老年人的独特雕塑形象。</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inherit;">太阳石。制作于15世纪末,直径3.6米的巨型石刻,曾被认为是阿兹特克历法,正中雕刻的是第五太阳神托纳蒂乌的脸,</span>舌头代表献祭用的黑曜石刀,外圈刻有20个阿兹特克历法符号,以及四个已毁灭的太阳图案。镇馆之宝。现为墨西哥文化象征。<span style="color: inherit;">古墨西哥文明(尤其是阿兹特克文明)认为太阳的光和温暖等于生命本身,太阳崇拜与创世神话是其宇宙观的核心,其中阿兹特克“五个太阳”的传说尤为著名。这一神话体系解释了世界的起源、毁灭与重生,并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宗教仪式与社会生活。阿兹特克人认为,世界经历了五个太阳纪元,每个太阳对应一个时代、一位神祇统治,并以不同的灾难终结。第一太阳创造“土”,第二太阳创造“风”,第三太阳创造“火雨”,第四太阳创造“水”。只有第五太阳是现存的, 预言将被地震终结,人类必须通过鲜血和心脏(生命能量)供养太阳神,以维持它的运行。</span></h1> <h1>“嫩玉米女神”火盆。她的头饰是由卷曲的正面带、羽毛和纸饰组成的扇形,饰物是朱红色的。女神手里拿着一根拨浪鼓或棍子,还有一双玉米棒子。</h1> <h1>“成熟玉米女神”。她通常被描绘成两手各拿两个玉米棒子作为权杖或徽章,身穿红色的衣服,头戴引人注目的头饰。</h1> <h1>“栖息在地球上的人”火盆。水神是中美洲最古老的神之一。人们每年都会举行几次活动纪念他。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带着具有他的形象的面具(戴眼镜、胡须和长牙),褶纸头饰,执闪电形状的权杖。</h1> <h1>“四地之王”火盆。“四地之王”是水神之一,也是那些制作莎草垫子的人的守护神,据说,他教他们编织垫子和背包座椅。他有一个标志四个领域的胸罩,暗示他的名字,一个可拆卸的面具,一个蛇形的权杖。</h1> <h1>雨神(左)和他的姐姐水神(右)</h1> <h1>“花之王”伊列瓦神。又称“花神”,他的身体用鲜花装饰,其中一些具有精神特性,如烟草花,曼陀罗等。这些植物被认为是神圣的。他们带着大耳环,头上覆盖着斗篷或羽毛和雕刻的字形。</h1> <h1>科亚特利库埃雕像(Coatlicue)。由整块安山岩雕刻而成,高约3.5米,重达12吨,表面残留彩绘痕迹。腰部缠绕巨蛇,蛇身交缠成裙摆,象征土地的丰饶与再生能力。头部被两条巨蛇替代,蛇头相对形成“面孔”,蛇信交缠,象征吞噬生命的死亡之力。颈部悬挂人心、断手和骷髅项链,腰间系人类手掌腰带,体现献祭与生命的牺牲。 双手为蛇头,代表大地的吞噬与孕育。脚部如猛兽利爪,扎根大地,凸显神性的原始力量。其功能可能是用于神庙祭祀或帝王加冕仪式,通过展示死亡意象强化统治权威。“<span style="color:inherit;">Coatlicue”纳瓦特尔语意为“蛇裙女神”,是阿兹特克神话中的大地女神、生命与死亡的主宰,兼具创造与毁灭的双重性。她是众神之母,孕育了月亮女神科约尔沙基、星辰四百神,以及战神威齐洛波契特里。传说她因触碰羽毛而神秘怀孕,子女们认为她玷污了家族荣誉,密谋弑母。威齐洛波契特里从她体内诞生,手持火蛇斩杀兄弟姐妹,维护母亲的尊严。雕塑的“恐怖美学”反映了阿兹特克文明对死亡与再生的哲学思考,与频繁的人祭仪式形成呼应。是阿兹特克文明最震撼的艺术杰作之一,也是理解古墨西哥大地崇拜与生死观念的核心文物。雕刻时间约为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1790年发现于墨西哥城主广场附近。镇馆之宝。</span></h1> <h1>女神头像。对土著形象的破坏开始于西班牙征服后,并持续到随后的几个世纪。古墨西哥神的面孔被故意肢解,以利于将新的天主教强加于墨西哥。这个雕塑代表了一个女神的头,上面刻有日历字形“12甘蔗”,是这种做法的一个例子。</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