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第一寺 古鸡鸣寺

子博

<p class="ql-block">  古鸡鸣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笼山东侧,是南京最古老、也是最大的梵刹和皇家寺庙之一。自古就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首寺的美誉,是南朝时期中国南方的佛教中心。古鸡鸣寺始建于南朝梁代,距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艺术、宗教和社会价值。</p> <p class="ql-block">  鸡鸣寺始建于西晋,南朝梁普通八年梁武帝在鸡笼山创建寺庙,并在寺院内颁布《断酒肉文》,为佛教素食肇始,使此真正成为佛教胜地,后寺庙毁于战火。隋、唐、宋、元时期,虽有在寺庙遗址重建佛院,但规模、香火远不能和昔时相比。鸡鸣寺原名“同泰寺”,是梁武帝萧衍四次“舍身出家”的皇家寺院。梁武帝在此推动佛教中国化,制定僧侣戒律,并翻译佛经,对汉传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寺名虽历经变迁,但其历史脉络清晰,是南京“六朝古都”文化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故址的基础上重建鸡鸣寺,朱元璋题额为“鸡鸣寺”,占地高达一百余亩,寺内常住僧人有百余人之多,使这座古老的寺庙又重现异彩。明朝以后,鸡鸣寺逐渐年久失修,清朝康熙年间曾经大修过两次,康熙南巡时还为古寺亲笔题写了“古鸡鸣寺”大字匾额。</p><p class="ql-block"> 古寺多次毁于战火,又屡次重建,其兴衰与南京城的命运紧密相连。明代朱元璋曾扩建寺院,并题写匾额;清代康熙、乾隆南巡时亦曾驻足,留下御碑。这些历史层叠的痕迹,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宗教与社会变迁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  建国后为了保护名胜古迹,人民政府决定重建古鸡鸣寺。从1983年动工,历经数年,将其修复,重新达到了明末清初时宏大的建筑规模。如今的鸡鸣寺古朴典雅、雄伟壮观,成为南京最重要的寺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  鸡鸣寺早在西晋永康元年就在鸡鸣寺所在地依山造寺。南朝梁普通八年,梁武帝在鸡鸣埭兴建同泰寺,改年号为大通元年。梁武帝醉心佛教,自称“菩萨皇帝”,经常聚集名僧在同泰寺讲经。寺院依皇家规制而建,恢弘壮丽,被誉为“南朝四百八十寺”首寺。</p> <p class="ql-block">  至吴天赞元年杨吴筑金陵城,在同泰寺故址上建造了台城千佛院。南唐时名为静居寺,后改为圆寂寺,宋代改为法宝寺。但规模远不可与昔时相比,直至明初,都只是一座小小的普济禅师庙。</p><p class="ql-block"> 后明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法宝寺的基础上重新修建了鸡鸣寺,朱元璋题额为“鸡鸣寺”。</p> <p class="ql-block">  1979年,政府为了保护名胜古迹,落实宗教政策,决定重新修复改建鸡鸣寺,使其能够恢复明末清初的建筑规模。经历数年,修复了豁蒙楼、观音殿、大雄宝殿等。1985年鸡呜寺重新对外开放,随后又逐步修了大山门、毗卢宝殿、钟楼、鼓楼、放生池等建筑。1990年,重新建造了药师佛塔。</p> <p class="ql-block">  鸡鸣寺不仅是供奉佛祖的寺庙,同时也是与城市相连的园林。寺庙园林文化是寺庙造园艺术的一部分。鸡鸣寺依山、背湖、临城,集山、水、林、寺于一体,树木葱郁,景色秀美,山的沉稳和水的灵动在鸡鸣寺中巧妙结合。同时,鸡鸣寺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古文化以及浓厚的宗教艺术色彩和佛教文明,这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造人工之景,赋予自然宗教意味。将自然之景和人工之景进行了巧妙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  鸡鸣寺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的灵感之地。唐代诗人杜牧、刘禹锡,明代文徵明等均曾题咏,清代《儒林外史》亦提及此地。其幽静的禅意与鸡笼山的自然景观相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意象。</p> <p class="ql-block">  现在鸡鸣寺已经从古时的香火道场逐步转为尼众学修道场,般若庙成为了对外宣传佛教教义的阵地。</p><p class="ql-block"> “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鸡鸣寺始终是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它曾是律宗祖庭之一,近代高僧太虚大师、星云大师均与此寺有渊源。如今,寺内定期举办讲经、法会,并设有佛学院,延续着佛教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古鸡鸣寺的价值超越了一座宗教场所的范畴,它是历史记忆的容器、艺术灵感的源泉、精神信仰的依托,更是古今文化交融的见证。无论是追溯“南朝烟雨”,还是感受“人间烟火”,这座千年古刹始终以其独特魅力,诉说着中华文明的韧性与包容。古鸡鸣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025.2手机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