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郴州城北行五十里,再溯栖河而上八里,有个四百多人的村庄叫岗脚。岗脚村历史悠久、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岗脚”一名源于宋末元初,南宋末代名相李庭芝之子,抗元义士,乡进士宏甫。咸淳十年(公元一二七四年)蒙军南侵,宋廷危在旦夕,朝廷诏令勤王,时芝公的三个儿子宏甫、元甫、明甫兄弟应湖南提刑安抚使「李芾」之募勤王抗元。宋军与元军奋战数月,最后困守潭州(今长沙)直至粮尽食绝,芝公举家尽节。战散残部各处奔逃,甫公兄弟子侄二十余人,带领几百残兵,一路南下,至郴桂安营据寨,隐居再图。他们守义不屈,誓不臣元。兄弟三人各据一寨,势成鼎足,遥相呼应。二弟元甫择据本乡严矶寨,三弟明甫择据桂郡北乡石虎寨。宏甫公择于依山傍水,易守难攻的高岗上立寨,名唤“高岗寨”。其后子孙繁昌,再由高岗上移至岗下平地建村立舍,因村舍建在高岗脚下,故名“岗脚”。 老岗脚屋场 荷叶坪屋场 美丽清澈的栖河绕村而过,与山岗、村舍、田园、河坝、小船、古树一起描绘出一幅自然古朴、悠然恬静的山水风光美境。越过大桥向左行,几棵百年古树迎风而立,展示出苍劲的姿态,弥漫着清香的气息。徜徉古道,清风扑面,鸟语花香,古木参天,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漫步在栖河河畔,波光粼粼,一眼望去,岸与水齐,树天一色,又仿佛飘泊在洞庭秋波之上。村庄正中,则是岗脚古民老屋,大都始建于元末明初。那墙上的青砖、老式的房檐、雕花的门柱无不昭示古村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再往里走,四水归堂的天井结构,东瓶西镜的室内陈设的木雕、砖刻、石凿、泥塑,彩绘、壁画等各式艺术精品古色古香。屋檐、房梁、拱门、天棚、柱础造型美观,汇就人物、禽兽、花木于一体,栩栩如生,姿态纷呈。古朴、典雅之中稍显奢华。此外,还有镌刻于各处的书法、绘画更彰显出它在过去时代里的荣耀和地位。细品,可从中品味到它当年的风采。 本来岗脚和荷叶坪时两个自然村,现在同在岗脚行政村,又都是岗脚李氏一脉,故放在一起记录了 攀爬村庄后山的高岗,昔日的山寨已无宗影,然一览后山脚下则喜见于已复原原貌的《李氏宗祠》雄伟壮观的座落在高岗脚下。远眺山前,高岗下的村庄星落棋布、稻田、河流尽收眼底。环顾岗脚村,但见远山、近水、田野、丛横交织。庭院临江筑墙,古屋依山叠楼,淙淙溪流曲折迁回,流经村舍、庭院山水融为一体,映衬着高岗周边的「高岗风鸣、西塔彩云、小溪夜月、辕门观涛、西河萦带、铜壶滴漏、云风钟声、荷塘花艳」的岗脚八景。 老岗脚村的码头 李氏宗祠 荷叶坪的码头和400年的酸枣树 岗脚李氏一脉,自元至今历时七百余年,传承二十七代,繁衍三千多户,一万余人。以老岗脚古村为中心,向四周扩展生息。甫公以下的五世祖伏聪公从古村徙至辕门坳,后九世祖显虞公后裔再徙居思田瓦屋村;八世祖啟馥公徙居宋家,啟馥次子九世祖显周公徙居张家垇、神前,上边冲、香草坪、下杨家冲;七世祖克澄公徙居下高冲,澄公下九世祖显祯公后裔又徙居鲤鱼塘、大丘铺;八世祖啟君公徙居大塘尾,后裔长房九世祖显桂公再徙荷叶塘、鸦塘、郴州苏仙岭、永兴黑坦、同和的曹家田、李家坦、回头、高岱、白种洞、上屋、李家冲、大坪里、坳上的万岁桥,次房九世祖显杨公承祖居老岗脚。其后裔分居至岗脚洞里报亲庵、桐梓坪,十六世祖英公房承居老岗脚古村;三房九世祖显材公徙居庞家冲、湾吴家、塘山背、大栗洞、鲁塘;四房九世祖显相公派下永钺公承居大塘尾,其十世祖永钟徙居湾塘;七世祖克美公徙居上高冲。美公之次孙九世祖显冠公后裔徙居凉源下村、乌龙塘、柳泉;五世祖伏智公后裔徙居凉源下村、永兴柏林等地。宏甫公一脉散籍郴、永、大小几十个村落。人口繁昌,士、农、工、学、商各地代有杰人出。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洞庭家声 龙门世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