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京午朝门公园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御道街27号(明故宫遗址),靠近中山门内御道街北端,庄严肃穆,闹中取静。</p> <p class="ql-block">公园的绣球花是春季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赏。木绣球初开时呈清新的绿色,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为洁白的花团,这种渐变特性让花朵在不同阶段都别具韵味。</p> <p class="ql-block">木绣球的花朵由几十朵小花聚集成一个圆润的大花球,形态圆润,远观如同一个个洁白无瑕的绣球,因此得名。花期较长:木绣球的花期从3月底开始,贯穿整个4月,甚至可以持续到5月。</p> <p class="ql-block">午朝门是明故宫遗址的一部分,园内的石刻、柱础石等遗迹充满了历史沧桑感。木绣球的清新雅致与这些古迹相互映衬,形成独特的视觉对比,展现出历史与自然的和谐美。</p> <p class="ql-block">木绣球的花团锦簇,搭配古色古香的石刻背景,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绝佳的拍摄场景,出片率极高。游客可以漫步在花丛间,感受春日的静谧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奉天门是明故宫三大殿之一奉天殿前的御门,是明朝皇帝接见大臣议事之地,“御门听政”之说便源于此门。</p><p class="ql-block">奉天门在清朝咸丰时期毁于太平天国兵火,遗址方位长期不为人知。2012年,考古队在午朝门公园北端发现了奉天门建筑基址和奉天殿夯土建筑台基。</p><p class="ql-block">奉天门遗址东西长58米、南北宽30米,遗址内有12个2米见方的巨型石柱础和部分须弥座等原奉天门的遗物。</p><p class="ql-block">遗址石刻园内还有一幅长约5米、高约2米的云龙鸟兽大石壁,石壁上刻有祥云、麒麟、鱼龙等精美图案,是明初皇家石刻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明有司官赴任仪注碑》是明代洪武十八年(1385年)设立的一块重要石碑,原立于南京故宫午门外,现位于南京午朝门公园内五龙桥东南侧。</p><p class="ql-block">碑文详细记载了明代官员赴任及任满时必须遵守的礼仪规范,包括祭祀流程、祝文格式、祭祀用品的等级、享用范围以及祭费支出等内容。这些规定体现了明代对官员行为的严格规范,以及君权至上的理念。</p><p class="ql-block">根据碑文,官员赴任时需遵循以下流程:</p><p class="ql-block">1. 到任前准备:官员在到达所辖地前一里左右需停下,派人通知当地礼房吏员,并告知官属及父老人等出城迎接。当地需准备祭祀神祇的祠宇和祭品。</p><p class="ql-block">2. 祭祀仪式:</p><p class="ql-block">官员需在城外斋宿三天,第四天清晨由父老人等领进城。</p><p class="ql-block">到任当天,官员需换上公服,前往城隍庙等神庙进行祭祀。</p><p class="ql-block">祭祀过程包括两拜三献爵、读祝文等环节。</p><p class="ql-block">祝文内容表达了官员对神灵的敬意,祈求神灵保佑政事顺利,同时警告自己若为政不善,愿受神灵惩罚。</p> <p class="ql-block">《有司官赴任仪注碑》不仅反映了明代官员赴任的礼仪规范,还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祭祀仪式中的祝文背后隐含了君权至上的理念,强调了皇帝对官员的绝对权威。此外,这种礼仪制度在清代也基本沿用,但祝文内容和斋戒时间有所变化。</p><p class="ql-block">该碑现存于午朝门公园内,是研究明代官制和礼仪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疏通沟渠碑》是明代万历年间(1612年)立于南京明故宫遗址的一块重要石碑,现位于南京午朝门公园内五龙桥西南侧。</p><p class="ql-block">碑文阴刻12行正楷,共350余字,详细记载了明代南京城市包括御河、金川河、秦淮河在内的所有水系的进排水情况,以及明故宫及其他皇家建筑的地下排水系统的运作机制。</p><p class="ql-block">碑文描述了万历年间南京东城疏浚沟渠、治理水患的过程,包括从东长安门水关外水池发现的下流沟洞,以及如何通过疏浚使各沟渠的水顺利流入御河,最终排出城外。</p><p class="ql-block">碑文明确记载,明朝官方规定居民不得随意往河里丢垃圾,否则将受到官府的严厉处罚,这被认为是明代的“环保法”。</p> <p class="ql-block">该碑反映了明代南京城市在水系规划和排水系统设计上的科学性,同时也体现了当时官方对环境保护的重视。</p><p class="ql-block">碑文中提到的“柳树湾”地名,为研究明初从南京迁往云南等地的移民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物证。</p><p class="ql-block">该碑原立于宗人府后,现位于南京午朝门公园内五龙桥西南侧。</p><p class="ql-block">碑高2.22米,宽1.1米,厚0.18米,碑身较为粗糙,但碑文内容仍清晰可辨。《明万历疏通沟渠碑》不仅是研究明代城市水利和环保政策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南京午朝门始建于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最初并无双阙。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下诏改建大内宫殿,增设午门左右两阙及掖门。民国十三年(1924年),午门双阙因建明故宫机场被拆除,仅留下三孔门洞。午朝门平面呈“凹”字形,上有五凤楼,下有三孔城门,左右有双阙和掖门。须弥座上有精美的缠枝如意纹浮雕,代表了明初最高规格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午朝门在历史上不仅是传达皇帝圣旨及朝廷文告的地方,也是皇帝处罚大臣的场所。作为明故宫遗址的一部分,保留了一段皇城墙遗址。城墙附近还有玉带河、内金水桥(五龙桥)、九龙壁等遗迹。城墙上可以看到许多刻有文字的城砖,这些文字记录了砖的烧造产地、监工和窑工的名字,是朱元璋时期实行“问责制”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此处是五凤楼遗址。城楼两边有重檐崇楼两座,和左右两侧阙台上的另两座崇楼以及午城楼合称为“五凤楼”。名称来源于其建筑形态和寓意。凤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代表着高贵、祥瑞和权威。五凤楼的设计中融入了凤凰的元素,如屋顶的轮廓线如凤凰展翅,屋脊存有凤头向天作飞翔状,从高处俯视整座建筑,呈五凤朝阳之势。作为南京故宫午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规模宏大、装饰精美,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五凤楼不仅在建筑技术和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寓意,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柱础遗迹位于午门遗址的城台上。现存的午门遗址东西长89米,南北进深约35米,城台顶部保留有百余座宽大的石柱础。这些柱础是午门城楼建筑的遗存,尽管城楼已毁,但柱础依然清晰地展现了当年建筑的宏伟规模。</p> <p class="ql-block">柱础是古代建筑中用于支撑立柱的重要构件,通常位于柱子的底部,起到加固和装饰的作用。午朝门城墙上的柱础遗迹不仅反映了明代建筑的高超技艺,还体现了皇权的威严和建筑的等级制度。这些柱础的规模和数量表明,午门城楼在当时是一座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宏伟建筑,象征着皇权的“九五之尊”。</p> <p class="ql-block">午门城楼的柱础遗迹是明初皇家建筑的典范之作,其精美的雕刻和宏大的规模展现了明代建筑艺术的高峰。这些柱础不仅是研究明代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午朝门和奉天门遗址见证了明初的辉煌与变迁,承载了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它们是明代南京故宫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明代的建筑艺术和皇家文化。</p><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宫的午门和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以南京午朝门和奉天殿为蓝本建造的。这些遗址不仅是南京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