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化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启示

漫步

<p class="ql-block">在教育领域,“同化”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同化一词的基本意义是接纳、吸收并合并为自身的一部分。在生理学中,它指吸收食物并转化为原生质;而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中,这一概念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最早将同化用于解释知识的学习,认为学习是新观念进入原有观念团内,使原有观念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为吸收新观念做好准备的统觉过程。皮亚杰则用同化来解释儿童的认知发展,强调心理如同生理一样,能够吸收外界刺激并将其纳入自身体系。奥苏泊尔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同化说,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纳入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他强调,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及其组织特征是影响新知识学习的重要变量,主要包括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和清晰性等认知变量。在教育实践中,同化理论的核心在于帮助学习者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实现知识的整合与深化。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因为情绪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异中见同的能力和思维习惯的培养是同化的本质。人的大脑倾向于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建立联系,从而赋予其意义。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教育者应当引导学生查找信息间的联系,培养他们异中见同的思维习惯,而不是简单地强化某一观点。以下是我在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具体案例,这些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同化理论来应对学生的情绪问题,并促进他们的学习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件1:期中考试前的提醒</p><p class="ql-block"> 今天早上进行数学期中考试,试卷发下去后,我像往常一样提醒孩子们认真审题,并建议他们将关键句子或关键词语进行标记。这时,一个孩子突然问:“不做标记要扣分吗?”我灵机一动,说:“如果是因为不认真审题出现了错误,不做标记的话就扣双倍分数。”话音刚落,孩子们脸上都露出了苦涩的表情。我意识到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考试发挥,于是赶紧补充道:“不过,老师相信你们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刚才的话就当老师没说。”孩子们的脸上立刻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我也希望他们能在放松的状态下高效地完成考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件2:公布成绩后的鼓励</p><p class="ql-block"> 下午发期中试卷时,我发现有几个孩子因为提前知道了其他班的成绩,了解到我们班的优秀率偏低,因此垂头丧气。我们班是同年级教师子女最多的班级,所以在外人的眼中特别醒目。进教室后,我没有直接批评孩子们,而是问道:“你们觉得,优秀的班级里是不是应该都是优秀学生?”只有几位同学回答“是的”,而那些提前知道成绩的同学则低声说:“哪里优秀啊,比别的班考的都差!”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我迅速调整了策略,说:“或许我们现在还不够优秀,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是最有潜力的学生,对不对?”这次,孩子们的回答响亮多了,异口同声地说:“是的!”我接着鼓励他们:“请勇敢自信地说出来,‘我是最有潜力的学生!’”并找了两位学生进行示范,然后带领全班一起大声说。我看到学生们挺拔的身姿和中气十足的话语,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信的光芒。“这一次没考好没关系,等会儿认真听老师分析题目,找到自己错误的原因,下次我们一定会考得更好。”在接下来的讲卷时段,虽然是下午第三节课,但孩子们听课状态一直很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件3:辅导二宝作业</p><p class="ql-block">下班回家,一打开门就看到二宝在写字,我问:“作业写好了没有?”二宝愁眉苦脸地说:“不会写。”我看到在一旁玩手机的老公,对二宝说:“可以找爸爸帮忙呀。”老公却说:“教了半天都不会。”看着二宝沮丧的样子,我赶紧放下包,对他说:“哪里不会做?豆豆一直很认真,妈妈来教肯定一教就会!”二宝听我这么说,脸上立刻有了笑意。原来今天是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需要进行不同单位的相互转换。我拿出家里的存钱罐,让二宝先读题,再根据题目的意思摆一摆,数一数,填一填。不一会儿,二宝就完成了作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异中见同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模式:</p><p class="ql-block">这三件事看似发生在不同的场景,面对不同的人(学生、孩子),但却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出现了消极情绪,这种消极情绪可能会阻碍他们学习和思考。</p><p class="ql-block"> 我的反应模式可以总结为:</p><p class="ql-block">一、 快速地捕捉到消极情绪的信号</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学生考试前的紧张、成绩公布后的沮丧,还是孩子作业不会写的无助,我都能够迅速察觉到他们情绪的变化。</p><p class="ql-block">二、意识到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我明白消极情绪会妨碍思维加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不会放任不管。</p><p class="ql-block">三、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干预:我没有采用批评或责备的方式,而是选择鼓励、引导和的方式来化解消极情绪。事件1:我用“相信”和“收回刚才的话”来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焦虑,营造轻松的考试氛围。事件2:我用“潜力”代替“优秀”,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分数转移到自身的成长上,并用示范的方式,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这招跟周老师学的) 事件3:我用“肯定”和“具体帮助”来消除孩子的无助感,并通过实际操作(摆一摆,数一数)帮助他理解抽象的概念。</p><p class="ql-block">四、引导积极的情绪体验: 我通过语言和行为,引导他们体验积极的情绪,例如“如释重负”、“自信的光芒”、“脸上的笑意”,这些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和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这三件事,我认识到自己在面对他人消极情绪时,倾向于采用鼓励、引导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的目标是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这种模式与我学习到的“高效学习的首要因素是情绪”这一观念相吻合。因为通过调节和控制情绪,可以增强学习和记忆效果,推动积极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习兴趣得到持续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