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攝影:原驰</p><p class="ql-block">出镜:沈阳情侣</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輯:原驰</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04.15</p><p class="ql-block">地点:济南文庙 百花洲 曲水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伉俪文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百花洲畔儒风润 双影同俦齐鲁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沈水客来画境牵 两心共醉古今春</p> <p class="ql-block">在济南的明府城的府学文庙前,一对从沈阳来济南的伉俪正驻足凝望。春日的阳光掠过飞檐斗拱,在他们肩头洒下斑驳光影,二人在红墙碧瓦的古建筑旁,时而彼此相视而笑,时而被这历史厚重而沉思。</p><p class="ql-block">作为历史文化爱好者,他们特意循着济南“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文脉而来,在这座承载着千年儒学底蕴的府学文庙前,感受着泉城历史与人文的交融,而百花洲畔的杨柳春风,正为这对伉俪的齐鲁之行添上一抹温柔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济南府学文庙】</p><p class="ql-block">济南府学文庙坐落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明湖路214号,是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太守李常(一作李恭)在济南大明湖南岸创建。元至正六年(1346年)扩展和修筑围墙,曾大规模改建;明洪武二年(1369年)添建了门、棂星门、明伦堂以及一些附属建筑,这是历史上较重要的一次重建;清康熙年间先后在大成殿前东侧和西侧各建六角形碑亭一座。到清代末年已建成为济南府城内规模恢宏的古建筑群,其主要的建筑除中轴线上的影壁、大成门、棂星门、泮池、大成殿外,还有府学的明伦堂(宣讲所)、尊经阁(藏书楼)、乡贤祠、节孝祠、名宦祠、崇圣祠和教官衙门等。</p><p class="ql-block">1956年,济南府学文庙成为山东省公布的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成为山东省的首批历史优秀建筑。</p> <p class="ql-block">济南府学文庙南接芙蓉街,北临大明湖。</p><p class="ql-block">济南府学文庙创建于宋熙宁(1068-1077年)年间。元末倾塌。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到了清代,也多次对文庙进行修整,但基本保持了明朝文庙的规模和建筑布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济南府学文庙被小学、工厂等占用,许多建筑被毁。</p><p class="ql-block">1992年,济南府学文庙成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开始进行大修,残存的古建筑被修复,被拆除的部分也得到复建。修复后的文庙,恢复了祭孔的功能,并成为济南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核心部分。</p> <p class="ql-block">济南府学文庙不仅是祭祀孔子的场所,还承担着教育职能。文庙内设有影壁、前门、泮池、更衣所、明伦堂等建筑,这些建筑在明清时期经过多次重修,至今仍保持明清本色。</p><p class="ql-block">文庙内的建筑如大成殿、乡贤祠、名宦祠等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文庙还举办了各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孔子文化节”、“新年祈福会”等,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尊经阁即是藏书楼,是古代学宫建制的一部分,是贮藏六经、御制诸书及百家子史,供儒家弟子阅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屏门为六柱五楼庑殿黄琉璃瓦顶木质牌坊。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坊额上刻有“海岱文枢”四字。</p><p class="ql-block">1952年牌坊的地上木结构部分被迁建至大明湖公园南门,坊额改为“大明湖”,现文庙建筑是根椐条石柱础尺寸测算并在原址重新恢复。</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为文庙标志性建筑,回柱三间冲天式雕花石坊,柱中雕刻祥云,柱顶雕刻风、雨、雷、电四大天将,寓意风顺雨顺,五谷丰登。</p><p class="ql-block">据《后汉书》记载,棂星原作“灵星”,即“天田星”,汉高祖规定祭天先祭灵星。此门因形如窗棂,故曰“棂星门”。</p><p class="ql-block">南宋理宗(赵昀 景定年间 公元1260~1264年)被移入各地孔庙使用,象征封建社会尊孔如尊天。“棂星门”系清高宗弘历题。现建筑参照曲府孔庙重新恢复。</p> <p class="ql-block">明伦堂多设于古文庙、书院、太学、学宫的正殿,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之所。是传承了千年的文化教育品牌,过去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社会精英讲学论道的地方,同时也承担着传播文化与学术研究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进的棂星门来,东边这个方顶亭为中矩亭,四角黄琉璃瓦攒尖顶。</p><p class="ql-block">西边圆顶亭为中规亭,此方圆二亭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命名为“中规”、“中矩”,语出《周礼.考工记》之“圆者中规,方者中矩”,无规矩不成方圆,提醒人们做事、求学都要规规矩矩。</p> <p class="ql-block">众人从文庙南门出来后经过马市街去南拐向东,在网红打卡地起凤桥留影后,浏览了曲水亭街的风光后来到了百花洲。</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经过百花洲触景生情怱忆起明前七子的沧溟先生,小时听老人讲述李攀龙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明代著名文人李攀龙是济南人,在陕西提学副使位上辞职归里后,于百花洲上建了一座楼房,隐居于此,名白雪楼。据说此楼有三层,底层为客厅,中层为书斋,上层为其爱妾蔡姬的闺房。因为该楼建在四面环水的岛上且无桥可通,仅一小船往返其间,访问的客人要先在岸上通报姓名,李攀龙在楼上看清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才解船相迎,否则拒之不恭。倘有官员来访一律不见,若是文朋诗友,他则亲自撑船迎接。</p><p class="ql-block">传说,李攀龙的小妾蔡姬善烹调,她做的葱味包子,葱香浓郁而馅中无葱。有文友至白雪楼,蔡姬常以葱味包子飨客。这种包子的做法流传至今,已是济南著名的风味小吃。李攀龙去世后家道寥落,有人看到蔡姬领着一小孩肩挑担子在曲水亭一带卖豆腐此情此景令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李攀龙在《酬李东昌写寄〈白雪楼图〉并序》中记述道:“楼在济南郡东三十里许鲍城,前望太麓,西北眺华不注诸山;大小清河交络其下。左瞰长白、平陵之野,海气所际。每一登临郁为胜观。”旧时“济南十六景”之一的“鲍山白雪”指的便是这座白雪楼。</p><p class="ql-block">李攀龙晚年,在大明湖畔白花洲又建一楼,亦曰"白雪楼"。明万历年间,山东右布政使叶梦熊因敬仰李攀龙,出资在趵突泉畔,建了第三座白雪楼。</p> <p class="ql-block">声明:</p><p class="ql-block">严禁商用,图文无关!肖像权归肖像人所有。如商用须征得肖像人授权,一切纠纷与本编輯人无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