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古韵

石荣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葫芦山南麓的清泥沟村,沿着七转八拐的街巷,向着村南几座古老的民宅走去,一段狭长的巷道,隐约可见残缺不全的青石板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隐时现的青石板路,路面承载不动太多逝去的旧事,裸露的青石板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人挑驴驮,车轮碾轧,早已磨出了光洁深陷的辙痕。青石板的斑驳中,写满了古老而忧伤的故事,见证着岁月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泥沟村古有官道贯通。清何联甲编《莱芜乡土志·道路》载:“(莱芜县)东十里至安仙,十里至店子,十里至颜庄,十里至清泥沟,向南里许达新泰界,向东里许达蒙阴界。”可见,清泥沟村为当时莱芜的南大门,谓之交通要塞。从村南往北,直到葫芦山以东的“葫芦关”处的一段官道上,表面铺有青石板,故称“石板官道”。据村里知情的老人讲,“石板官道”并非与官道一起铺设,官道穿村而过,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水四溅。为了出行方便,清顺治八年(公元一六五一年),清泥沟村人在官道村内段铺设了青石板,青石板路全长两公里多,宽近八米,全部由长方形的青石板铺设。在铺设青石板路的同时,于村北清水河之上,一并建起一座石桥。石桥从桥墩到桥板全部由厚重的青石板建成。石桥宽四米,长十米,因建在官道之上,取莱芜古嬴牟之“嬴”字,故名为“嬴仙”桥。岁月沧桑的青石板,熟悉而又陌生的把那些来来往往的足痕悄然印上。每一块青石板上都有着百年历史的沉淀,走在青石板路上,能够感受到一种古意的韵味。那一块块苍凉又不失温润的青石板,不知侵润了人们多少汗水,凝聚了人们多少情感。脚步踏在青石板上,仿佛有一种走在历史时光中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韵悠悠的青石板路,历经百年的历史风云,当年曾在官道的繁华史上有过辉煌的一页。作为莱芜的南大门,作为莱芜通向新泰的官道,人来车往,天天不断。来来往往,推车挑担,驴驮马拉,路途遥远,遇到村落,自然要驻足歇息。路通则商兴。问及村里的青石板路,一位八旬老汉用手中的拐杖指着狭长的巷道介绍说,官道穿村而过,街道两边店铺鳞次栉比,店招酒旗随风飘荡,道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逢农历四、九集日更是热闹非凡,八方客商云集此街,熙熙攘攘,叫买叫卖声传出数里远,九州商货、当地名产、布衣杂货、瓜果干菜、说书卖艺的应有尽有。集市设有骡、牛、羊市,设于村南柳林,蚕茧市摆于河边树下,官道给清泥沟带来一派生机。清泥沟村人杰地灵,人们见多识广,思路开阔,村人早就有经商致富的经验。广借官道的便利,民国初期青石板路两侧就设有钱庄、酒坊、油坊、茶庄、布店、木制行、糕点房、客栈等数十家,许多商号,在十里八乡享有盛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旧时,青石板路两侧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商号是“德顺恒”和“福顺恒”。商号的掌门人,是清泥沟村民张学笃和张学贤兄弟俩。张氏兄弟的父辈,自清光绪年间就经营油坊,所榨油品是当地特产花生油。生意好的年份,一年可炸油近百担。民国初期,张氏兄弟二人子承父业,独立门户,继续经营油坊。这时,其家产已具备经营商号店铺的条件,便分别开起了德顺恒和福顺恒两个店铺。兄弟二人发扬先辈的优良传统,保证油品质量,文明守法经营,店铺的社会信誉高,经济效益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一段时间后,张家兄弟发现,当地缺乏酿酒业,群众打酒需要到几十里路之外的新泰城里去,极不方便。又经考查,当地及周边地区盛产高粱、小麦,酿酒原料丰富,是经营酒店的有利条件。于是,便拾遗补缺,由原来的单一经营榨油业,改为以榨油为主,兼做酿酒生意。从新泰请来酿酒师傅,兄弟二人亲自当徒弟学习酿酒技术,酒店很快就开张了。一边生产,一边钻研技术要领,使酿酒技术和质量不断提高。除酿造技术精湛外,原料全部采用优质高粱和小麦,保证了酒的质量上乘。加上买卖公平,服务热情,顾客来到店里,既能打油,又能打酒,十分方便。三五年时间,德顺恒和福顺恒更加有盛名。不仅周边村庄顾客多,几十里路以外的新泰顾客也都慕名前来采购。每逢春节,油、酒往往供不应求。因村内有官道,外地来往的客人多,骡马店、客货栈生意十分红火,仅官道两侧客栈就达四五家。客栈生意红火也带动了酒店油坊的生意,住店的客人住宿时喝张家的酒,临走时还往往顺便购买一些油或者酒带走,既增加了产品的销售量,又扩大了影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韵悠悠的青石板路,也曾承载着战马践踏,战车碾压,留下了战争的创伤。按照古时官道“十里一墩,五里一铺”的设计,村北三里处有一烽火墩,村南一里有烽火铺,是战争年代用来发送信号的设施。遇有敌情由烽火铺发出指令,一墩一铺点燃狼烟传递讯息。毎遇战事,青石板路,就会承载起日常成百上千倍的载量。“吱呦吱呦”的车轮声和“咯噔咯噔”的脚步声,震慑的两侧店铺关起门来不敢营业。战事一过,好长一段时间才会恢复繁华的场景。抗战时期,驻扎在新泰的敌军,北上到莱芜,都要经过青石板路。青石板路上,通过了多少军队,多少辆战车,多少门大炮,谁也说不清。人们只记得抗战时期,在村北的葫芦崆我军成功打过伏击战,缴获了敌军一大批车辆和武器装备,狠狠地打击了敌军。就连青石板路上的青石板也为之大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时光的流失,清泥沟村的青石板路早已变得面目全非。古韵悠悠的青石板路,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堪称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