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豆沙关藏在云南昭通盐津县的峡谷里,两千多年一直守着南方的交通咽喉。南北走向的关河把山劈成两半,东岸绝壁如刀削,西岸乱石堆成山,古人说这里是“锁滇扼蜀”的天险,马帮驼铃在这条夹缝里响了两千年。</p> <p class="ql-block">豆沙关的历史由来与三国诸葛亮传说、元代守将窦勺的谐音演变密切相关,同时作为秦汉时期五尺道的重要关隘,其军事和交通地位贯穿千年历史。秦汉时称“石门关”,清代正式定名“豆沙关”并沿用至今,而城门仍保留“石门关”题刻,体现历史层积。</p> <p class="ql-block">豆沙关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在元代,朝廷派一个叫窦勺的将领来守关,他用自己的名字取而代之,把关名改为窦勺关。由于“窦勺”与当地方言“豆沙”一词谐音,就演变为“豆沙关”。</p> <p class="ql-block">另一种说法是在蜀汉期间,诸葛亮南征率军至此,守将给他出了个难题,要求他在三天内将关河边上堆积的河沙中混入的豌豆捡出来。诸葛亮下令让人编了竹筛,很快就将豆子和沙子分离开来,后来石门关就变成了豆沙关。</p> <p class="ql-block">豆沙关,古道上,锁钥南滇、咽喉巴蜀。险如函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石门开,开天地;僰道通,通古今。五尺道遗秦汉迹,磨崖亭刻大唐痕。沧桑不变关河水,筛豆分沙故事存。</p> <p class="ql-block">豆沙关地处滇东北云川交界处,两岸峭壁对峙,高约600米,最窄处仅100米,关河从石壁下通过,形成一道天然的石门,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秦朝大将常頞带着人用錾子凿出五尺宽的石板路,硬是在悬崖上抠出一条官道。汉代铜钱和蜀地织锦顺着这条路流向西南,诸葛亮南征时在这关隘上垒过烽火台,唐代御史中丞袁滋出使南诏,特意在石壁上刻下七行楷书,这块摩崖成了茶马古道的活档案。</p> <p class="ql-block">据说,五尺道是秦朝李冰父子带领人开凿出来的,虽然仅仅残存一小段,却成了宝贵的历史遗迹。再加上,遣唐使袁滋留下的摩崖石刻,更为这段古道增光添彩。当地人对五尺道如数家珍。他们记住了当年李冰父子带人开凿“五尺道”的艰辛,秦朝时炸药还没有发明,开山炸石只能用土办法。先用大火烧石壁,再用冷水浇上去。</p> <p class="ql-block">“五尺道”建成后,成了古代连接西南和内地的重要通道。一块坚硬的山石,要磨出银子样的白光,再踩出碗口大小的马蹄印,那得多少代人的行走,多少匹马的踩踏,才能在大地上镌刻下如此厚重的纪念!凹凸不平却又光滑如银的石头,上面散落着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走在这里,每走一步都会小心翼翼,感觉每一步都踩在历史的骨头上面,清脆而又神秘……</p> <p class="ql-block">五尺道,堪称昭通交通史上最厚重的礼物,也是前人留给后人的无声期盼,它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官道之一,始建于秦朝,道宽五尺,为何五尺?五尺,即是秦国战车车轨的宽度;古时骑马,五尺即够马转身,因太难开凿,故不再多凿一尺,因而得名。五尺道见证了古代中原与边疆的紧密联系,是研究古代交通、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豆沙关现存秦五尺道、关河水道与现代铁路、公路、高速并行,形成“一目三千年”的独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僰人悬棺:这是豆沙关最神秘的景点之一,位于关河南岸的悬崖绝壁上,棺木斜插于天然斜洞内,距水面约130余米,距悬崖顶还有150多米。僰人悬棺的丧葬方式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p> <p class="ql-block">唐代曾因南诏叛唐关闭石门关40余年,直至袁滋奉旨重开,其摩崖石刻(国家级文物)记录了唐与南诏的友好关系。唐袁滋摩岩,位于豆沙关唐碑亭内,是唐朝御史中丞袁滋于公元794年出使云南时留下的摩崖石刻,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考古佐证:五尺道遗迹保留240多个马蹄印,唐代袁滋题记石刻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印证其历史真实性。</p> <p class="ql-block">千年豆沙关,风雨同舟路。川滇地域之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岩壁、悬棺、古道。从远古走来的羊肠石道,与现代文明的高速公路,在豆沙关门廊前交汇。</p> <p class="ql-block">豆沙关隐藏着一座祥和的古镇,称之为豆沙古镇。现在的豆沙古镇,其前身是五道尺的驿站,到后来才慢慢演变成集镇,但在2006年7月22日地震,整个古镇毁于一旦。我们今天看见的豆沙古镇,是地震后重新修建的,2008年开放旅游的。</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古道边,小镇上,烟火氤氲,茶饭飘香,旅人在天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