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手工痕迹的价值

古陶瓷数字藏品数字化

<p class="ql-block">文 石器王候</p><p class="ql-block">图 藏品自拍</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2907992</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古陶瓷收藏与现代瓷器的投资价值高度完全不同。纯手工制作工艺的古陶瓷依赖其稀缺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这三大特性,构成了区别于现代工艺品的核心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历史中官窑与名窑的“计划性生产”导致古代官窑产量受限于宫廷需求,且实行严格的“优胜劣汰”制度(次品就地销毁不得留存)。举例说明:宋徽宗汝窑是特别为其精湛烧制高成本瓷器,雨过天晴般稀缺存在。元青花是少数民族统治汉文化的特殊历史时期均为特别事件定制而精心烧制工艺,不可能留存若干数量于世。成化斗彩瓷器都是特别精湛无比的烧制工艺制瓷,烧制成本极高,数量极少珍贵,除皇家留存,民间不可能存在。执政仅有13年的雍正皇帝深入参与制瓷和监管更是导致官窑瓷器的稀少留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制瓷工艺中特殊品类的“低容错率”:高温颜色釉(如郎窑红、祭蓝釉)烧制成功率不足5%,存世完整器极少。宋徽宗汝窑满釉支钉烧制工艺早已流传,宣德红釉永远不会复制出现,成化斗彩瓷器的精美无比脱胎技术一去不复返,清雍正乾隆彩瓷瓷器的天然矿物质材料枯竭和传统72道制瓷工艺流失导致当代景德镇陶瓷没有任何可能超越古人的优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自然与人为破坏:战争(如元代蒙古西征损毁中亚陶瓷贸易线)、自然灾害(如明代南京大报恩寺塔火灾)、改朝换代(清代帝王销毁大部分明瓷)导致大量古瓷灭失,八国联军侵华和英法联军侵华掠夺,末代皇帝溥仪北上在天津抵给银行四百多件文物等等历史事件,导致故宫大量流失官窑瓷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收藏圈层的“固化效应”:顶级古瓷多被博物馆(如台北故宫、大英博物馆)或家族信托长期收藏,流通市场中“生货”(首次公开交易的藏品)占比不足5%,进一步加剧稀缺性。2022年香港苏富比“天民楼藏瓷”专场中,一件北宋定窑划花八棱大碗以1.63亿元成交,其30年未易主的流传记录强化了稀缺性溢价,也是传统拍卖市场急需要挖掘民间收藏优秀藏品,传统拍卖更新换代的转型升级机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古代制瓷依赖特定矿脉(如明代早期的“猪油土”仅产于景德镇高岭村),部分原料已枯竭。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以2.3亿元成交,其钴料来自古波斯伊朗矿脉进口,元代后因贸易中断再未使用,明代永乐宣德青花使用的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古波斯伊拉克矿脉天然鈷料“苏麻离青”现代仿品无法完全还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时代矿料枯竭与环境变迁,古代制瓷核心原料如高岭土(仅江西高岭村产出符合古法的“观音土”,20世纪末已开采殆尽)、苏麻离青钴料(明成化后波斯矿脉枯竭)、珠明料(清代云南会泽矿枯竭后改用工业钴料),现代仿品只能使用替代材料或者使用大量化学料,导致胎釉质感与古代器物存在本质差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古陶瓷的投资价值本质上是历史不可复制性的物质化呈现。稀缺性是表象,唯一性是特质,不可再生性是根源,三者共同构成其作为“文化资本”的核心逻辑。在通胀预期加剧、优质资产稀缺的当下,这类兼具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与不可再生属性的藏品,正成为穿越周期的投资选择—正如收藏圈子“一件名器传千年”的理念,古陶瓷的终极价值,在于其承载的人类文明记忆,以及这种记忆的不可再生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所有展示藏品来源于瀚海艺术链古陶瓷艺术品数字资产管理体系,转载请注明出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