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太行纵队</p><p class="ql-block">1945年9月初,晋冀鲁豫军区为对付国民党军的进攻,将所属太行军区各军分区部队编为太行纵队,随即参加上党战役。</p><p class="ql-block">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p><p class="ql-block">10月9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编组超地方性正规兵团的指示,太行纵队在山西省襄垣县虒亭镇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陈锡联任司令员,彭涛任政治委员,阎红彦任副司令员,曾绍山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卢仁灿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7、第8、第9旅,并新建炮兵营,共2万余人。第3纵队成立后,参加邯郸战役。11~12月在磁县地区休整。1946年1月,在安阳、修武、孟县等地反击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蚕食”,收复孟县城。在此期间,第9旅第9团调归太岳军区建制,太行第7军分区第43团调归纵队第9旅,编为第27团。</p><p class="ql-block">1946年7月下旬,第3纵队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编成内南下豫东作战。8月出击陇海路。9~11月,参加定陶、巨野、鄄城、滑县等战役。在此期间,阎红彦任政治部主任。12月,郑国仲任第二副司令员。</p><p class="ql-block">1947年1~5月,第3纵队先后参加巨金鱼、豫皖边等战役和豫北攻势。随后转至安阳地区休整,进行出击外线的准备工作。6月底南渡黄河,转入外线作战,参加鲁西南战役。8月挺进大别山,在皖西地区展开。10月初,第3纵队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举行张家店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88师师部及第62旅。这是晋冀鲁豫野战军进入大别山区以来,第一次取得歼灭国民党军1个正规旅的胜利,对发展、巩固皖西根据地和坚持大别山斗争起了重要作用。11月15日,以第3纵队机关部分人员组建皖西军区机关。同时调第7旅第20团、第8旅第24团、第9旅第27团、纵队教导团、补充团等共7000余人归皖西军区指挥。此时,刘昌毅任纵队副司令员。1948年3月,第3纵队转至淮河以北地区实施机动。</p><p class="ql-block">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p><p class="ql-block">1948年5月9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阎红彦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在参加宛东、豫东战役后,至河南省叶县进行新式整军。11~12月参加淮海战役。</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p><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在安徽省阜阳县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隶属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曾绍山任军长,鲍先志任政治委员,郑国仲任副军长,钟汉华任副政治委员,杨国宇任参谋长,刘华清任政治部主任。第7、第8、第9旅依次改称第31、第32、第33师。</p><p class="ql-block">同时,由皖西军区指挥的第20团(欠第2营)、第24团(欠第2营)归建,全军共2.2万余人。4~5月,第11军参加渡江战役。4月21日,第11军参加渡江战役,突破铁板洲、鸭儿沟、玉板洲国民党军长江防线。尔后直插浙赣线,行程1500余里,主要战斗40余次,歼敌2.5万余人。6月,第33师组建第99团,从而健全了每师3个团的编制。随后向湘西集结,11月初向西南进军,参加川黔作战。30日在友邻部队配合下解放重庆。12月参加成都战役。1月初,第11军奉命向西南进军,参加川黔作战,在友邻配合下解放重庆,接着参加成都战役,围歼胡宗南集团。1950年1月,第11军归第3兵团兼川东军区领导,军部进驻万县;第31师作为第3兵团兼川东军区的机动部队,进驻梁山(今梁平县),执行剿匪、筑路、改造起义部队的任务;第32、第33师、补训师分兼大竹、万县、酉阳军分区。在此期间,先后抽调3000人、800匹骡马到第18军,参加进军西藏。</p><p class="ql-block">归属</p><p class="ql-block">1950年1月,第11军归川东军区领导,军部进驻万县。第31师为军区机动部队,进驻梁山(今梁平县);第32、33师、军补训师分兼大竹军分区、万县军分区、酉阳军分区。期间,军奉命抽调战士3000人,武器百余枝,骡马800匹,支援第18军进军西藏。7月,奉中央军委命令,第11军军部及直属队调山东青岛组建海军青岛基地(现北海舰队)。</p><p class="ql-block">1951年1月,第31师编入第12军建制,参加抗美援朝。3月,第32师、第33师开赴河北廊坊地区集结,奉命重新组建第11军。曾绍山任军长,鲍先志任政治委员,王汝昭任参谋长,裴志耕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32、33、182师(原属第18兵团第61军),全军共3.88万人。1952年10月,新建第11军军部及直属队奉命在浙江杭州组建空5军。除第182师改铁道兵外,第32师、第33师均于抗美援朝战争前后,分别调归第16军、第60军建制。后张廷发副军长还当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p><p class="ql-block">1969年11月14日,经毛泽东批示,中央军委决定重新成立第11军。1969年11月25日在云南大理正式重建。下辖31师(原17军49师)、32师(32师机关、直属队以边防一支队为基础,部队由云南省军区警卫团、边防13团和从14军、54军、49师、炮4师、高炮65师、汽车23团、军区仪器侦察大队抽调建制分队干部、技术骨干组成。),是当时全军为数极少的仅下辖两个陆军师的简编军。时任军长董占林、政委王玉琨。1979年对越作战后,原云南省独立师划归11军,改编为33师。从而建全了军的编制。</p><p class="ql-block">1985年,第11军番号撤销,所属31师划归14集团军,仍驻防云南大理。在11军的16年光辉历程中,培养出廖锡龙、何其宗、扬德富等一批将军,其业绩将永载中国人民解放军史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