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田埂上:我与生产队的劳动记忆

黎军科

<p class="ql-block">  我出生于广袤的农村,那片厚重的土地,是我生命的摇篮,也是我成长的舞台。在农村的岁月里,我无数次经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其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十五、六岁时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的时光。尽管那时我每天只能挣到四个工分,而大人们能挣八个工分,但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却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那时,生产队的收割季节总是繁忙而热烈。麦子熟了,金黄色的麦浪在微风中翻滚,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丰收的喜悦。然而,将这片金黄的海洋变成颗粒归仓的粮食,却需要社员们付出艰辛的努力。麦子收割后,全部运回大场,接下来的打碾麦子、摞麦草垛,是一项既辛苦又繁琐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  上午,社员们会把成捆的麦子解开,摊开在整个场内。经过半天多的太阳暴晒,麦子的水分大减,变得如同干柴一般。下午上工后,六七个人拉着一个沉重的碌碡,后面一个人拽着掌握方向,沿着麦场反复转压。这是一项极其耗力的活,拉碌碡的人需要不断地用力,累了再换另一班人。同时,有的社员会根据碾压情况,不断地用木杈子翻压过的麦子,以确保每一粒麦子都能被充分碾压。经过无数次的碾压之后,拉碌碡的人终于停了下来,社员们开始起场。他们将麦桔垛在一起,把麦粒集中成一大堆,然后借助风力扬场,把麦子皮扫去。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社员们把碾压扬过后的干净麦子装袋入库,这个活才算完成了。</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一切都靠人力完成。然而,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农村逐渐有了电,生产队也买了脱粒机。这一下,打麦子的速度大大加快,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社员们再也不用拉着沉重的碌碡打麦子了,告别了那种艰苦的生活。无论是拉碌碡打麦还是脱粒机打麦,我都曾亲身参与过,那种从艰辛到轻松的转变,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科技进步带来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夏收完了,紧接着就是夏种夏播。点棒子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在麦子没有收割前,在麦垄里点棒子。一个人在前边用铁锨挖坑,另一个人在后面将两三个棒子粒放入坑中,用脚埋上踩实。另一种方法是收割完麦子后点种。待棒子小苗长出后,社员们开始拔苗,用小锄把留厚的麦茬和小草挖掉,留下一根长势好的小苗。到了七、八月份,棒子长得有一人多高,小棒子开始长出。这时候,社员们又要为棒子锄草、浇水。一般要浇三遍水,才能确保棒子茁壮成长。</p> <p class="ql-block">  转眼间,又到了秋收季节。全体社员都发动起来,一起走进棒子地,把成熟的棒子掰下来用筐或篮子装好堆在轮沟。等马车或牛车过来后,大家齐动手把棒子装满车运到大场内。还有一个办法是男壮劳力们用小镐头把棒子秸秆放倒,社员们从放倒的棒子秸上把棒子掰下来,用大车把棒子拉进大场。棒子秸秆则分给社员们作为燃料。上了年纪的妇女们则负责剥棒子皮,而年壮的社员们则用小拉车往地里送粪。有时候晚上还要加班加点,趁着月色,年轻力壮的十多人拉着胶皮大车往地里送粪。为多挣个工分,我也参与其中,感受着那份劳动的艰辛与喜悦。</p> <p class="ql-block">  土地经过深翻、耙草、盖平之后,就开始播种麦子了。有时候我们五六个人前边拉着耧,后边的社员掌握耧的方向,不停地晃动,把麦种播在地里。收秋种麦是一年中的大事,一般要经过一个多月才能完成。那段时间里,社员们每天都忙得团团转,但大家的脸上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p> <p class="ql-block">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机械化逐渐取代了人力劳动。生产队里引进了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彻底解决了以前农村人劳动工具的原始状态。种子的改良和水肥的跟进,也使得粮食产量逐步提升。如今的农村,已经不再是那个靠人力拉碌碡打麦子、靠手工点种棒子的时代了。机械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让农民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发展其他产业、改善生活条件。</p> <p class="ql-block">  回想起学生时代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的经历,我深感庆幸。那段时光虽然艰辛,但却让我对种粮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锻炼了我的体魄,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家乡人种地的艰辛和不易。如今,虽然我已经离开了农村,但那段岁月却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每当我回想起那些在生产队劳动的日子,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和温暖。那是我对家乡的眷恋,也是对那段激情澎湃岁月的怀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