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与不似是道坎

潘永彬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艺术理论很多,说的似很明白,但实难理解。比方说“至法则无法”,到底有没有法呀?就象“道可道,非常道”一样朦朦胧胧。齐白石先生提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理解同样有难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齐白石先生进一步解释“太似则眉俗,不似则欺世”,这似乎给似与不似界定了区间,这个区间是个很高的门坎。这是画画的人必须要跨过去的门坎,跨过去了就进入了艺术的园囿,跨不过去就只能在枝术层面徘徊了,这是个很痛苦的过程。跨过去了便如鱼得水,开拓了思想,提高了层次,取得了快乐。过不去就前行困难了,转着转着就失去了画画的兴趣了。我身边就有好几位这样的朋友,开始学画时画的很好,内心十分爱好,动力也很足,但画着画着就不画了,后来干脆一笔也不动了,很可惜,老了老了舍弃了自己钟爱的快乐,看着我都心疼。这个门坎跨过可真难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每个画画的人都经历过这个过程,开始画画时总怕不象,朝思暮想在象上描画,认为越象才是好画,不象不是画或不是好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开始接融齐白石的画很不理解,并口出狂言,这是画吗?直到今天网络上还有人指名道姓说齐白石啥也不懂,不懂解剖,不懂比例云云…。乍听好象也没啥毛病,说的有道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幸资讯发达,看到了齐白石先生早期的画,非常的写实,哪象那人说的那样。看齐白石先生早年的画作,看不出他不懂比例,更看不出他不懂解剖。他能把小虫都能画的那么活灵活现,没有细微的观察和深刻理解,是完全做不到的,画人物与真其它东西的道理不是一样的吗?前后作品一对比,证明他己跨越了艺术的这道门坎,在似与不似的的道路上求索。不在一个层次上的批评和嘲笑,本身就是个笑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画多有意思!达到表意了,就达到了画意,还刻求比例和结构有意义吗?况且老先生怎么可能看不出比例不对的问题,但这些不是他在画中的追求。无独有偶,黄永玉画的“你又吹!”与这画何其相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似与不似可不象一层纸那么薄,似乎有遥不可及的距离。画画的人都在这条道上寻觅,在表现上看,有的矩不似很近,有的就与似很近,这种近有时很难分,细察还能够分辨出来。分水岭是神态,有人说形象兼备,依我之见以神为主,形为辅,形既象又不象就达到了不欺世与不眉俗的要求了,若无神整个作品就废了,形的表现己没有意义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齐白石先生的人物都这么憨态可掬,精神确特别突出,用笔虽简但重点十分明显,动作准确,表情精确,一切似随意确能将意表现到了极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挖耳朵这画老先生画了很多幅,只强调个姿态,神态,简约几笔,十分明了,根本就无意在象不象,象谁上费笔墨。人物只几条线,手势和眼神点出了主题,却把竹椅子多画了那么多笔,以密衬出简约的人物,对比突出,更具欣赏空间和想象空间。有人说好画是功夫在画外,这非常有道理,你画了很多,刻划的很深入,费了很多的笔墨,没强调突出主题,没有观者的想象空间,这就不是好画,白费劲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草书是书中的至难者,写意是画中至难者。初很难理解,很难作到佳境,一旦理解了其中的奥妙,便有了被推着走和产生了不弃不舍的感受,觉得草书很有意思,个人艺术风格和价值,由是渐渐的生成和产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中国美术馆初看到这个雕象就被感染了,在展览馆那昏暗的灯光下,我这老眼根本看不清细节,看不清人物表情,也看不清作品的名字和作者的名字,牵引我眼球的是那个势,一个高高的人物,体态修长,似石又似树,长长的一根拐杖直入雲霄,挺拔且威风,仙风道骨般的凌人之气袭来,让你不能不驻足细看,有了无限的画外之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百度查找出来作品, 把照片展开才看清,这是吴为山的力作,这真是似与不似的扛鼎之作,是雕塑中的大写意!用这种手法表现齐白石先生太切题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徐悲鸿和蒋兆和为中国画的人物画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引入了西方的艺术营养,走出了中国人物画的创新之路,并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物通家,在艺术界被称为徐蒋体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蒋兆和的画自不必说,但蒋兆和称赞王子武,说王子武比他画的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子武是个声名赫赫的人物画家,他的画形神兼备,简约夸张,笔墨不多且极富表现力,是似与不似的集大成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就拿这个齐白石的头象画来说,笔墨简练,对比强烈,若与同角度照片对比就明显看出了画家的功力,近似却绝不似,尤其强调出了神态,又高出了照片的不知多少倍,这既是白石先生之神,更是画家之神。一张画里若没有画家之神便不是好画,能够体现画家之神的画,必在似与不似之间。“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适用于山水画,花鸟画等全部中国画,甚至是其它画种,这是中国的文化精髓,这是画画的最高追求,最高理念,由此方能达到画画的最高境界。再难我们也要跨过这个门坎,画画的要跨过去,欣赏者更要跨过去,如是我们的艺术将更加繁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绘画心得,我本无这方面的艺术修养,听了一些高论多半是二二乎乎的,但多少理解,似懂非懂,抛砖引玉,听方家细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2px;">潘永彬2025.4于海伦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片来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