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散文】冬夜守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57, 181, 74);">文/林深</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晋周处在其著作《风土记》中提到:“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馈问,谓之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意思是蜀地在除夕之夜,人们互相赠送礼物,称为“馈岁”;摆酒设宴互相邀请,称为“别岁”;大家整夜不睡觉,等待天明,称为“守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居易的“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丁仙芝的“守岁多然烛,通宵莫掩扉”、乃至唐太宗的“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皆为对守岁习俗的生动描写。当时人们通过守岁,既有对逝去岁月的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将临新年的美好希望。守岁习俗在南北朝兴起,当时的文人已有不少守岁诗文。到唐朝时,守岁习俗已十分盛行,并一直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家乡,守岁习俗同样源远流长,并且独具特色。每年的除夕夜,家人齐聚一堂吃过团圆饭后,守岁便拉开帷幕。家中长辈嘱咐,堂屋的灯是不能关的,要一直亮到大年初一的早晨,如果堂屋的灯关了新年就不会明亮,不会顺遂,不会进步。有些人家为了讨新年的一个吉利彩头,不仅堂屋的灯彻夜通明,家里每一个房间的灯都亮了起来。此时房子建在高处的人家若站在自家三楼的阳台或者房顶的天台,就能看到家家户户灯火阑珊的盛况。明晃晃的灯光把村庄周围的山峦照亮,黑夜中山的轮廓在灯光映衬下若隐若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孩子们吃完饭后,是断然不会马上去电视机前看春晚的。他们看夜幕降临后,心心念念的便只有放烟花。放在杂货房的烟花,两天前从年集上买回来便被惦记着,就等吃过年夜饭天黑下来后要将它们一一点燃,换一场烟火盛宴。但小孩也只敢放那种手持的小烟花,飞得很高的那种大烟花小孩不敢碰,大人们也不会让小孩碰。而且小烟花随便小孩们放,大烟花可是要留到大年初一的零时零分放的,寓意新的一年如烟火般绚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人们不和小孩凑这个热闹,都在屋里。男人们还没下饭桌,仍在行酒令,声如洪钟:“快就来啊,三星照,四季财,五魁首,六六顺……”划拳差的已经被香甜的米酒灌醉,把头勾在膝盖上就进去梦乡了,偶尔传来几句醉话。没输过几回的人却像个常胜将军,愈战愈勇,丝毫没有要结束这场酒桌“战争”的意思。女人们边吃一些碎嘴零食,边拉家常,时不时传来一阵欢笑声,但若说到苦难处,便一阵叹息,说着一些安慰人的话语,紧接着又开启下一个话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们放完烟花后,就从杂货房抓几把瓜子、花生放进盘子里,还不忘揣几个柿饼进兜里,零食准备好后就坐在电视前看春晚。听到舞台上的歌手唱着熟悉的歌,不知不觉地就跟着哼了起来;神秘的魔术让他们“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却仍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喜剧式的小品让屋里回荡着纯澈的笑声;优美的舞姿把小女孩们的魂都勾了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持人准备宣布新年倒计时的时候,看电视的、聊天的、划拳的都忙活了起来。男人们在屋前空地上摆好大烟花,把一卷卷的鞭炮舒展成长条置于地上;女人们在堂屋烧纸、点香烛,把打火机递给负责点火放炮的人;小孩推开窗,探出脑袋,满心期待。“五,四,三,二,一。”刹那间,整个村庄烟花绽放、鞭炮齐鸣。烟花嗖嗖地窜上空中,“砰”的一声后便在空中散开成五彩斑斓的花。此时的夜空就像小孩子的画本,各种颜色都有。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这时候明显气势不足,被烟花的声响掩盖了过去。十几分钟过后,连绵不绝的声响才逐渐稀疏、变淡,四周又安静下来,不过还是能听见嘈杂的说话声。等电视机传来歌曲《难忘今宵》,春晚节目便进入了倒计时。睡意来袭实在熬不住的人就睡下了,但总是有人守岁到天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凌晨四五点的时候,又是一阵忙。将事先摘来的茶叶放进水壶里煮,虔诚地把三杯或者三碗茶水供奉在神龛灵位前;要点香烛、烧纸,在神龛前三鞠躬,并且说一些祈福的话;这个时候可以不放烟花了,但是必须放鞭炮。这次放炮的时间不固定,所以可能这一阵炮声才沉下去,那一阵炮声就紧接着来了。如果有人睡着了,肯定会被鞭炮声吵醒,而且直到天亮都会被吵得睡不着。守岁的人继续守岁,或在炉边烤火,或看电视,如果还有人陪着守岁便聊天打发时间。一家人肯定是至少有一个人守到天亮的,这叫为家中迎来光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等天亮了,守岁便宣告结束。因为有人守岁,火炉里的炭火燃得旺盛,红通通地散发着热气,将屋内烘得暖意融融。如果天亮能看到天降大雪,那是极好的兆头,乡亲们都会因为“瑞雪兆丰年”而喜上眉梢。但是即便没有下雪也没有关系,人们相信新年到来,一定会迎来平安顺遂,家门吉利,风调雨顺。有这样的一种希冀,大年初一的人们格外精神,活力满满,信心十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守岁是一种习俗,也是一场祈福,更是一份希望。无论是陆游的“守岁全家夜不眠,杯盘狼藉向灯前”、苏轼的“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还是家乡守岁时放烟花、放鞭炮、点香烛、烧纸钱,还有供茶水的习俗,都表达的是一种心愿,祈盼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安稳。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平安,幸福,顺利;也提醒人们时间易逝,年华易老,要珍惜当下,踔厉奋发,不负韶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