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剑川(六)

羊大为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剑川在近现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1911)及民国元年(1912)仍称剑川州。民国二年(1918),始改为剑川县。民国三十三年(1944),设丽江行政督察专区,剑川属其管辖。民国三十七年(1948)专署移驻鹤庆,称鹤庆行政督察专区,剑川仍属其管辖。民国三十八年(1949)初,专署复移丽江,剑川属其管辖。</p> <p class="ql-block">  公元一九四九年四月二日。中共地下党在剑川武装暴动,摧毁了国民党剑川县政府,建立了人民武装。又先后解放了邻近各县,形成了数县联成一片的滇西北解放区。随即在剑川县成立滇西北行政区,同每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十二月,云南全省解放。一九五〇年初,滇西北行政区由剑川移驻鹤庆。三月,行政区由鹤庆移丽江。称丽江行政专区,剑川仍属管辖。</p> <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六年十月,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因剑川是全国白族比例最高的县份,且白族语以剑川发音为准,剑川由此划入大理白族自治州。与此同时,兰坪县的上兰区划入剑川。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剑川、洱源、邓川三县合并为一个县,称剑川县,县城治所设在洱源三营。一九六一年,恢复原剑川县,治所仍在金华。在此次恢复原剑川县的过程中,原属剑川县的乔后公社被划入洱源县,从此剑川县置至今再无变动。</p> <p class="ql-block">  从亲缘关系来看,剑川历史上与鹤庆、丽江关系更为密切。不仅因为剑川曾经是鹤庆路(府)的一个州(县),剑川人读书很多时候要到鹤庆,更重要的是就连普通老百姓,也经常到鹤庆赶街。就有这样的民谣,把鹤丽剑连在了一起:“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走!”</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常听奶奶讲她们到乔后背盐卖到鹤庆,再从鹤庆买回来生活用品的故事。而我父亲十八岁就在鹤庆完成三年谢师,出师开自己铺子。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根据中级法院指定,我到鹤庆县办案,考察过父亲当年的铺子离钟鼓楼不及五十米,是黄金地段,难怪解放初期当时的鹤庆县政府动员父亲在鹤庆参加土改,父亲最终还是回到剑川参加土改,并参与了剑川手工业系统的组建。说得再远些,我的曾祖父作为剑川的第一代包工头,好多鹤庆县城大世家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井几院的民宅大院,就出自他的手。老辈人说起鹤庆北衙、松桂、金墩什么的,都能如数家珍!我还曾常常听阿老摆古,说他们做木匠,到了“摆衣几夫”,意即白衣人居住的地方。特别是听了阿老说到“摆衣几夫”后的那一句感叹词“勒劳孟嫫”,幼小的心灵中对“摆衣几夫”的神秘感就会陡然倍增。2024年我到鹤庆六合彝族自治乡督导森林防火工作,才知道“摆衣几夫”就鹤庆县的六合乡,这里居住着一群被称为“白衣(依)人”的彝族支系。</p> <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特此致谢!)</p>